中國歌劇演唱之藝術魅力
時間:2022-06-15 03:37:48
導語:中國歌劇演唱之藝術魅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語言的魅力
(一)清晰、準確的藝術特征
首先,為字正腔圓。歌劇藝術內,將字和腔實施完美結合是歌劇藝術重要的表現任務,并且字領腔行以及腔隨字走也是歌劇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以及渠道。完美的歌劇語言藝術中,清晰準確的咬字以及吐字是首要具備的條件。清朝徐大椿于《樂府傳聲》中作出以下內容的闡述:“若字不清,則音調雖和,而動人不易”。明朝的魏良輔于《曲律》內提出了:“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所以均闡釋了吐字清晰、發聲準確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演唱期間,歌劇演唱者也要注意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例如,《洪湖水,浪打浪》中采取的是湖北地方的音調,所以有些字便能夠以方言形式進行演唱,例如“出”字,演唱時可念為“qu”音。其次,為正確的咬字。傳統民族聲樂理論需要字頭必須咬準并且剛勁有力,將字分成三大部分,即字頭、字腹以及字尾。在歌唱期間,字頭聲母于發聲期間同發聲的位置例如唇、齒、舌等之間可構建咬的感覺,所以為咬字。能夠實現咬字完美的聯系于行腔,主要的途徑就是完成“咬準發音,并使字頭有力度和良好彈性”,也就是傳統戲曲中所說的“噴口”。但是對于字頭也不應過度的咬緊,避開“咬死以及空洞”,使其具備彈性。例如,歌劇《紅珊瑚》中的《海風陣陣愁煞人》的選段中,對于“(愁)煞(人)”字,應靈活的掌握吐字的力度以及“噴口”。最后,為多彩多姿的音樂性。對于歌劇藝術作品而言,其良好的結合起聲樂語言以及音樂,進而呈現給人們更多美的享受以及體驗。影響歌劇藝術語言美的內容諸多,例如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解、高低強弱,以及語勢和語氣等方面。元代的燕南芝庵便于《唱論》中論述了歌曲的語言處理以及音樂性,指出唱歌存在高低婉轉運腔,應用準確的依字行腔技巧、咬字沉穩適應于曲情的發展,并且運腔應該圓潤并且收放自如。
(二)清晰的字尾歸韻與收聲
首先,為韻腳。韻母的收尾為字尾部分,在歌唱吐字中稱之為韻尾。在唱詞中存在韻轍成分,也就是說唱、戲曲藝術唱詞內的韻腳,南方和北方具有不同的說法,分別稱之為韻和轍。遵循傳統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合轍押韻規律,將相近或者同類的韻母中的音韻總結成十三轍韻,包括梭波轍、花發轍、遙條轍、江陽轍、一七轍、灰堆轍等。良好的了解和掌握字尾歸韻收音的規律,方可對詞義進行準確的、清楚的表現,同時針對咬字、吐字進行完善,也凸顯出語言藝術美中包含的魅力。例如,在歌劇《江姐》中的選曲《繡紅旗》是一七轍,能將其作練習閉口音i音的歌曲;《黨的女兒》選曲《天邊有顆閃亮的星》為中東轍,經不斷的演唱并練習歌劇選段,可良好的實現提升字尾歸韻的效果。其次,為語調和語氣。在語調中,只有充分注重良好的結合語言與字的語調,才可實現歌劇藝術發揮出民族性特點。例如,在《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中,整個曲子想表達的為小芹對小二黑真情的內心活動,于聲音的處理期間,演唱者要表達出婉轉以及細膩、含蓄、羞澀的語調;在歌劇演唱中,為了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可通過轉變語氣獲得。例如,歌劇《白毛女》的選段中《恨似高山仇似海》的音樂包含了較多地區的民歌,包括山西、河北和陜西等地的,同時也具有地方戲的曲調,經過改編以及創新,形成的音樂形象獨具特色。此類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性,所以在嚴格的要求聲音狀態之外,也要良好的掌控角色的戲劇性,如有必要應夸張的表現。諸如“好”或者“我是人”等說唱部分,應該將情感從內心切實發生,忌特意做出。因此,只有特殊的加重這些字的語氣,才可將藝術效果進一步發揮。
二、情感的魅力
(一)情感表現力
歌唱若想稱之為藝術,就必須做到完美的實現聲音與情感的融合。對于歌劇藝術而言,其情感的體現源自演唱者針對作品的深刻感受及理解認知度,雖然借助歌詞和曲調,但是具體的理解歌詞以及進行再創造,是歌唱者應持續關注和探索的內容。掌握歌劇作品的情感,是從詞義著手,經感性認知逐漸到理性理解,通過融入生活實踐獲得完善和認識,進而切實做到有感而發而唱,最終獲得情聲統一、聲情并茂的效果。例如,歌劇《紅霞》中的選曲《鳳凰嶺上祝紅軍》,紅霞為主要的演唱人物。紅軍雖勝利,但紅霞卻獻出了生命。演唱者需對歌曲主題具有深刻認知,演唱應具有無限深情。
(二)戲劇性的表現
在歌劇《草原之歌》選曲《飛出苦難的牢籠》中,作詞和作曲分別為任萍和羅宗賢。主要描述了儂錯咖的情人阿布扎被頭人趕走,同時儂錯咖在被關的情況下,于獄中想念阿布扎的內容。作為抒情歌曲,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深受人們喜愛。此歌曲的結構具有節奏變化大、自由性較強等特點,同時融入了西洋歌劇的技巧,也是中國最早以西洋音樂技術進行利用創作出的典型歌劇。第一部分的旋律優美并且舒展,第二部分較為活潑,表達出儂錯珈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此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性,因此在情節以及速度、音色和感情等方面均會具有靈活的變化,所以演唱者要具備較強的表演和演唱能力。
三、審美想象力的魅力
首先,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聲上,即對自然界的音響進行直接或者間接性的模擬。例如,大海的波濤聲、隆隆的雷鳴聲、清脆的鳥叫聲、嘩嘩的雨滴聲等,通過模擬聲音對演唱者的情感波動進行顯示。例如,在《海風陣陣愁煞人》中,音樂伴奏型擬大海微波蕩漾的聲音。并且采取戲曲的板式以及念白等手段,結合民歌以及河南梆子音樂素材,融入沿海粗獷豪放的漁歌號子等因素,展示出民族鄉土風情,凸顯海浪的氣息。其次,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形上,構建視覺形象的想象。例如,在《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中,包含山西梆子音樂特征。在第一段的樂曲中,富含飽滿的深情,在第二段中突出充滿信心以及熱情的情感,對比于前后,第三段則將第一段作為基礎,形成前后呼應的結構,讓全曲統一。此歌曲以不同角度將劉胡蘭熱愛人民、祖國山河的真摯情感進行深刻抒發,演唱期間應注重聲音的明亮以及彈性。最后,審美想象力體現于擬情上,即內心視像的感受以及體驗,對于情感表達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例如,對于《北風吹》《扎紅頭繩》的演唱期間,應該深刻的感受到喜兒期望爹盡快回家的迫切心情,于《哭爹》一段,要體現出喜兒傷心欲絕的悲痛情感,對音調以及速度不斷的變化,經想象提升藝術的表現力。
四、舞臺感染力的魅力
在中國歌劇中所體現出來的舞臺藝術感染力,主要表現為對舞臺各種音響效果以及舞臺布景、藝術造型等的充分應用,獲得藝術效果以及藝術境界向更高的層面發展,進而將藝術想象空間進行擴大。例如,在《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中,描寫了女主人公初次出場時的抒情唱段。音樂飽含生動和優美的旋律,細致的描述出了小芹可愛、樸實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以及藝術形象。此曲飽含山西民歌、山西梆子等戲曲音樂創作方式,體現出了顯著的民族風格以及地方性色彩。在演唱期間,因為描寫了小芹急切想同縣里開會的二黑哥見面,所以要深入的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形體上進行形象的展示并將作品唱好。通過舞臺形體訓練,能夠將演唱者的身段、手勢、眼神以及步伐舞臺藝術等綜合音樂表演能力發揮,進而獲得聲情并茂的展示。
五、生動和鮮明的形象性
歌劇是以美妙的音樂對于人物、景致等進行塑造,包含抒情和敘事等內容,進而體現出生動形象性。因此,歌劇藝術作品中的音樂形象極富生命力。例如,在歌劇《白毛女》中,經《扎紅頭繩》和《北風吹》舒展以及甜美的聲音,將活潑開朗、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進行塑造;通過《哭爹》以及《打過了三更》,表現孤苦無依的農家女最后失去唯一親人的無助和悲憫;然后經戲劇性的情節變化,通過《這叫我怎么活》以及《我要報仇,我要活》顯示出反抗精神;最后由《我是不死的鬼》將劇情發揮至高潮階段。通過針對女性的語言、形象等進行不斷的更換、轉變,體現出了普通的女性經歷壓迫———遭受屈辱———頑強反抗的歷程,給人以深刻鮮明的感受,進而將藝術效果發揮至最佳。
六、結語
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形式燦爛、內容精深,不僅存在高難、豐富的聲樂演唱技巧,而且具備一定的歷史教育意義,對于我國精神文明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歌劇演唱藝術中,具有諸多的藝術魅力,包括清晰準確的唱詞、生動的形象、豐富的音樂性、審美想象力以及飽滿的情感、舞臺感染力等。作為有機整體,對于藝術形象和情感的發揮提供必要的服務。因此,應充分重視“情為聲之魂、情神兼具”,進一步傳承及發揚聲情并茂、獨具特色的中國歌劇演唱藝術。
作者:殷寧 單位:遼寧歌劇院
參考文獻:
[1]焦雙紅.淺談中國合唱的藝術魅力———分析《黃河大合唱》的藝術表現[J].藝術科技,2013(10):176.
[2]葉夢萍.80年代中國歌劇“絕唱”唱段悲劇性魅力探究[D].南寧:廣西藝術學院,2014年.
[3]余峰.論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及技巧的演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王玨.論四代韓英扮演者藝術表演的傳承及對中國民族歌劇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李玉昆.中國民族歌劇表演與戲曲表演比較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年.
[6]高國濤.四代“喜兒”在歌劇《白毛女》中的藝術特征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年.
- 上一篇:聲樂表演藝術美學特性研究
- 下一篇:藝術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