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

時間:2022-09-26 10:32:03

導語:“社區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

摘要:社區藝術作為新型的公共藝術類型可以增加、激活住區公共空間的活力,其核心意義是增強社區戶外活動的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本文選取北京回龍觀社區作為調研對象,歸納了社區公共空間的不同類型,著重分析了社區藝術在不同公共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和應用策略,以期為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改造和提升提供思路。

關鍵詞:社區藝術;公共空間;設計應用

隨著以汽車為交通主導的大型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尺度不再基于人步行的需求,相反變得巨大和寬廣,因此拉散了人與人交往的距離,導致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降低。根據丹麥建筑師楊蓋爾的理論:“自發性、娛樂性以及大部分社交性活動都特別依賴于戶外空間的質量”[1]。人們戶外活動的環境質量變差,人在戶外的停留時間也大大地縮短,這些問題不利于社區的良性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藝術作為一種柔性的力量在促進社區的活力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由此“社區藝術”這一新型公共藝術正是根植于社區,以社區為土壤而誕生的。為社區居民帶來了可參與的游戲,讓民眾獲得一種新的體驗空間,喚醒他們的精神訴求。社區藝術的融入不僅提升了社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而且對于社區文化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社區藝術

(一)社區藝術的概念。傳統公共藝術正經歷著從城市公共空間轉移到社區的過程,其創作空間和主體的轉變催生出了一種新類型的公共藝術——社區藝術。美國藝術家蘇珊•雷西首先提出了關于“社區藝術”的概念。她說,“我們也許可以把它稱為‘新類型公共藝術’,形式與意圖上有別于一般所謂的‘公共藝術’——那些過去二十五年來放置在公共場所里的雕塑或裝置。不同于多數被稱為公共藝術的作品,新類型公共藝術使用傳統及非傳統媒介的視覺藝術,且與公眾互動,討論直接與他們生命有關的議題。它是以‘入世’(engagement)作為基礎想法”[2]。新類型的公共藝術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民主性,其表現手法由藝術創作轉變為公共空的間營造,而藝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雕塑和裝置,還包括具有藝術形式的公共設施、娛樂設施以及非傳統媒介的視覺藝術等。公共藝術的棲身空間轉向社區,更加增進了藝術與人的距離,強調其互動性。對于“社區藝術”的闡述,研究者普遍認為其具有民眾參與、重視在地性、根植于社區這三個特點。特別強調社區戶外活動的開放性和大眾參與性。(二)社區藝術的意義。在社區公共空間中置入新類型公共藝術來改變居民與社區的整體關系,以此提升社區活力和影響力,這也為公共空間營造提供了新的思路。社區藝術通過其特有的空間形態和立意構思在休閑、購物、娛樂、交通等社區公共空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新型公共藝術的一部分,社區藝術強調全體公眾的參與和互動,對于地域性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公共環境品質與公眾文化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社區藝術開拓了藝術與生活、居民與社區對話的新視野。不僅通過其在公共設施、建筑物和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公眾感知周圍的環境生活,而且傳達出了區域文化價值和增強地方認同感。

二、回龍觀社區藝術的現狀調研

回龍觀位于北京北部,具有85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社區,常駐人口將達到30萬人,有突出的人文特色,被公認為亞洲第一大社區,也是全國首級規模文化居住區。回龍觀作為大型社區的范例代表了目前中國社區建設的現狀和發展需求,針對其社區藝術的調研對于了解當下中國社區藝術現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社區藝術的載體是社區的公共空間,在針對回龍觀社區藝術的調研中,選取了以體育公園為中心的12個社區組團,定位于同城街以北,龍禧二街以南;東至文華東路,西至育知東路。所包含的小區有北店嘉園、龍禧苑、龍騰苑、東亞上北中心、龍錦苑等。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空間分析發現,不同社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戶外空間活力分布極不平衡。大部分的經濟適用房和回遷房小區,其社區活力低下,有些公共空間甚至缺乏最基礎的功能設施,這對于社區藝術的營造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部分商品房社區由于其公共空間功能相對完善、設施齊全,從而能吸引大量的社區居民,空間活力較高。然而其公共藝術的設置相對比較滯后,但已經具備了社區藝術棲身的物質基礎。根據社區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性質的不同,將其歸納為集中公共綠地、商業區公共空間、線性道路空間和中心廣場四種類型(如圖1)。針對四種公共空間類型對回龍觀的社區藝術現狀進行了分析(如圖2)。1.集中公共綠地空間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滿足規定的日照要求、適合于安排游憩活動設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游憩綠地,包括相對獨立的公園和依附于小區的小游園等。在劃定的調研區域內,其集中公共綠地空間普遍缺乏完善的功能,尤其是依附于居住區的小游園空間,其基礎設施密度偏低,有些空間甚至缺少休息和照明等設備,缺乏社區藝術建設的物質條件。而分布集中的公園綠地其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多以雕塑和裝置為主,缺乏與人的互動性。2.商業區公共空間主要是指大型商場的室外廣場和沿街底商的退讓平臺。回龍觀社區沿街底商的室外公共空間呈線狀分布,僅僅能滿足居民購物的交通需求;而大型商場的室外公共空間較為開闊,但整體顯得枯燥乏味,缺少能與人互動的藝術形式,無法發揮空間應有的活力。3.線性道路空間主要是滿足社區居民日常出行需求的空間形態,不僅指可供行走的交通道路,還包括道路兩側的帶狀綠化空間,共同構成了線性道路空間。回龍觀社區由于其經濟適用房和回遷房的限制,并未設置足夠數量的停車位,加之管理不規范,從而導致機動車輛占據了人行道的空間,其交通動線的通暢度大大降低。公共藝術的設置在該空間中幾乎沒有體現。4.中心廣場是居民戶外活動最集中的空間,同時又是社區群體的標志性場所。回龍觀中心廣場主要是指公園中集中的、大體量的硬質化空間。其問題表現在空間過于空曠、缺乏立面的層次變化,沒有適宜體量的公共藝術與民居進行互動,難以為人們自發性的、社交性的戶外活動提供條件。

三、回龍觀社區藝術的設計應用分析

根據前文調研所總結的四種公共空間類型,社區藝術的設計策略在不同公共空間的側重點是有差異的。因此通過分析四種類型公共空間的特性和問題,分別從社區藝術的分布、形態、功能三個層面來探討四種類型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同時結合回龍觀社區現狀,提出一種可行性的應用方案。(一)集中公共綠地空間。公共綠地是社區居民日常戶外活動的最主要場所,其社交活動的持續性和發生頻率都明顯高于其他空間類型。在對該空間的調研中,根據觀察和統計,人們活動的分布形態主要呈散點式和小組團式分布。社區藝術根植于社區且與公眾互動,直接參與社區的生活,因此其藝術裝置的分布形態應充分考慮到此類型空間中人流的分布。社區藝術的設置應該與綠地空間的特性一致,在構思上以自然形態為出發點,同時依據人流分布的特點,小體量的藝術裝置分散式地設置于各個空間節點上;對于組團式的人流分布可以在相應的空地增加相對大體量的可供游戲和互動的裝置藝術。藝術形態上還應充分考慮不同的對象群體,以多元化的藝術手法創造屬于居民自己休憩場所。集中公共綠地空間往往要滿足不同年齡居民的休憩、游玩、健身、社交活動等多方面需求。因此在社區藝術營造上,應該考慮藝術裝置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將藝術裝置與相應的功能設施結合,從而提升戶外空間的環境質量,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如圖3)。基于上述設計策略,結合調研對象的現狀問題,其社區藝術的營造應該考慮將照明、休息、游戲、健身等設施進行藝術化改造,然后依據人流動線進行重新布局,增加其趣味性和互動性。在居民相對集中的空地設置相應的互動裝置,在構思上充分考慮居民的意愿,將其納入設計進程中,讓社區居民在互動中感受與藝術相關的精神和議題,以此作為提升空間活力的觸媒(如圖4)。(二)商業區公共空間。此空間在滿足購物的同時兼具交通的功能,適合短暫性的社交活動。根據其空間特性,社區藝術分布需要同時考慮功能和體量的問題。商業區公共空間的人流量大,流動性強,人們進行的社交活動更偏向于信息的獲取。因此社區藝術的介入,可運用非傳統的媒介讓藝術具有信息傳遞的特性,從而提高民眾的參與性。在社區藝術的體量上,以不影響交通動線為前提,藝術裝置的形態以二維化和垂直式為原則,分別置于線狀空間和面狀空間中(如圖3)。由于調研對象的沿街商業區公共空間的進深有限,僅能滿足交通的功能,所以社區藝術的形式應以平面化為主。具體而言,可以將地面鋪裝與藝術形式相結合,充分考慮藝術的信息傳遞作用,讓民眾在購物的同時參與到藝術的互動中來。在空間相對開闊的道路交叉區域和商場的室外廣場區域,藝術形態則以垂直式、縱向的裝置藝術為主,既確保動線的暢通又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如圖(三)線性道路空間在戶外活動中,居民出行是剛性需求,所以該空間的使用頻率最高;但出行屬于目的明確的戶外活動,人們往往有時間上的限制,不會有非必要性的停留,故而該空間的社交活動都是短暫性的,難以形成持續性的空間活力。由此,在確保交通動線暢通的前提下,社區藝術的分布應以點狀的方式設置在人流集中的區域;藝術形態上側重于塑造三維的空間,形成立體化的場域;從而在功能上形成可供人們互動、棲身的實用化空間(如圖3)。在對回龍觀線性道路空間的調研中,人流密度較大的區域主要是公交站等交通節點。由此,將社區藝術與公交站點結合,形成立體的、可參與的藝術空間是比較可行的方案。充分利用人們等車的時間,讓社區居民參與到裝置藝術的構思中來,形成人與物的良性互動,同時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臨時性的休憩場地(如圖6)。(四)中心廣場空間。該空間尺度較大,可以聚集大量的人流,從而激發了更廣泛的社交潛能。因此社區藝術在布局上應該是中心式的,形態上與空間尺度相匹配,體量相對較大,從而形成社區的標志性空間。藝術構思上除了考慮其互動的功能,還應體現社區精神文明的傳播和地域認同感(如圖3)。回龍觀的中心廣場區域是設置在公園中的硬質化的空地。從功能角度來看,僅僅提供了居民活動的場地,難以觸發人們自發性的社交活動。所以社區藝術的設置可與公園綠地相結合,在大型的公園中設置適宜尺度的藝術裝置的來引導和聚集人流,激發空間活力,從而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如圖7)。對于社區藝術在回龍觀不同公共空間中的設計策略和應用,根據其空間性質及社區藝術的特點,分別對集中公共綠地、商業區公共空間、線性道路空間和中心廣場這四種類型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社區藝術在分布、形態、功能上的差異來探討其設計策略的特點。并根據調研對象的現狀對社區藝術的應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同時強調了“人”在社區藝術營造中的主體地位,在構思階段將居民的參與考慮其中,形成“人”與“物”的良性互動,從而提升空間的趣味性和社交活動的影響力,以進一步提升社區活力,在精神層面為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供了出口。

參考文獻

[1](丹麥)揚•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3-18.

[2]蘇珊•雷西.吳瑪俐譯.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臺北[M].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27-28.

[3]王洪義.從街區到社區: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空間轉移[J].公共藝術,2014,(05):39-44.

[4]樊威亞.公共藝術在社區的角色[J].美術學報,2014,(2):92-95.

[5]劉育成,劉暉.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空間環境營造[J].美術大觀,2016,(3):115.

[6]劉暉,楊翠霞.社區的公共藝術構成要素解析[J].美術大觀,2016(07):150.

[7]徐晶.共興之所——公共參與的社區公共藝術研究[J].裝飾,2012(09):111-112.

[8]冉興娟.當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間中的精神營造[J].設計,2017,30(11):140-141.

[9]劉宇鑫,王艷敏,蔣金婷等.城市公共空間安全報警柱創新設計[J].設計,2017,30(13):118-119.

作者:付雷 公偉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