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管藝術表現分析
時間:2022-10-10 02:51:17
導語:薩克斯管藝術表現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克萊斯頓奏鳴曲》是國內最早一批出現的大型薩克斯管曲目之一,也是世界各個音樂學院薩克斯管專業學生必演奏的曲目之一。本文將通過對《克萊斯坦奏鳴曲》的演奏及探討,了解作者的創作年代,背景風格和樂曲的特性技法,探索此樂曲在旋律和節奏上的處理。從而對這首奏鳴曲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
關鍵詞:薩克斯管;克萊斯頓;特點;體會
很多年前美國著名演奏家肯尼金的一首高音薩克斯曲《回家》在中國大陸掀起了廣泛熱潮,自此動聽悠揚的薩克斯音樂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注意和喜愛。但相比于國外,我國的薩克斯演奏起步晚,現階段很多人對演奏薩克斯的技術理解有偏差,這就造成了國內表演者想演奏好薩克斯樂曲時存在很多障礙。《克萊斯坦奏鳴曲》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出現的大型薩克斯曲目之一,也是世界各音樂學院薩克斯專業學生必演奏的曲目之一,在中國被薩克斯愛好者廣泛演奏,是國內知名度最高的薩克斯作品之一。
一、《克萊斯頓奏鳴曲》的本體研究
保羅•克萊斯頓是著名作曲家,也是優秀的鋼琴家。從1932年到1936年年間,創造了近10首作品。1906年10月10日,克萊斯頓出生在紐約的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中學時代深受肖邦的影響,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花在了紐約圖書館摘抄樂譜。1939年,克萊斯頓為薩克斯管演奏家利森創作了《中音薩克斯管與鋼琴奏鳴曲》也就是《克萊斯頓奏鳴曲》。作為一首近代薩克斯管樂曲,《克萊斯頓奏鳴曲》的樂曲風格與古典樂曲不同,其旋律不同于古典樂曲的穩定。在曲式結構上,它比古典樂曲相對自由。樂曲中的重音出現也更加自由,沒有按照古典音樂的拍號重音排列。作為一首近代薩克斯樂曲,《克萊斯頓奏鳴曲》的樂曲風格與古典樂曲不同,其旋律不同于古典樂曲的穩定。在曲式結構上,它比古典樂曲相對自由。相對于古典樂曲較嚴謹的曲式結構,《克萊斯頓奏鳴曲》中的近代曲式特點更加清晰,其節奏旋律等都不同于古典樂曲的樂思發展。在整部樂曲中多采用三連音,十六分音符和附點音符交替進行的形式。樂曲中的重音出現也更加自由,沒有按照古典音樂的拍號重音排列。鋼琴伴奏的和聲離調頻繁,具有強烈的近代作品風格。《克萊斯頓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結構,由呈示部,連接部,展開部,再現部和結束部組成。共123個小節。呈示部包含兩個主題旋律:精力旺盛的第一主題(主部主題)與流動抒情的第二主題(副部主題)。呈示部開頭便以強有力的節奏進入第一主題,第一主題為樂段結構,共8小節,23小節開始為連接部。第36小節起進入展開部。最后,隨力度變化,該樂章進入到結束部。第二樂章為并列單二部曲式結構,共47小節。第一小節到第十四小節為A呈示段,由a+a1組成,為對比關系,a1段采用了a的動機,節奏較舒緩。第三樂章為自由變奏曲式結構,這個樂章是整個樂曲中速度最快的樂章,共286小節。總體來說,《克萊斯頓奏鳴曲》是一首表現力十分豐富的作品,發揮出了薩克斯管強勁,抒情等特點。
二、《克萊斯頓奏鳴曲》的音樂處理(以第一樂章為例)
作為一首近現代作品,《克萊斯頓奏鳴曲》不論是樂曲風格還是曲式結構都與古典樂曲不同,這里以第一樂章為例。《克萊斯頓奏鳴曲》第一樂章包含了有很多臨時變音記號,難度較大,對演奏者吹奏技術有一定要求,演奏者在吹奏時要注意音準和指法的運用。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注意吹奏力度。當演奏到第7、8小節時,重音符號出現。演奏者要注意運用氣息的爆發力來突出重音。第12和第13小節漸慢逐漸回到原速,演奏者要注意此處的速度變化,注意與鋼琴伴奏的協調配合。第20小節出現了波音記號,演奏到此時要注意波音記號的小二度音程關系,同時這一小節還有漸慢的速度標記也要注意表現。從展開部第72小節開始,大量的運用了三連音節奏與速度變化,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做出連續的感覺。(一)超吹。第103小節出現了超高音G。超高音G是整首樂曲中唯一的超出薩克斯管原有音域的音。這對于初涉超高音吹奏概念的演奏者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演奏者要通過改變口腔內空間的形狀,來產生不同的音色。從音準,力度,節奏以及快速演奏等方面來看,這種超吹的演奏是非常難表演的。在吹奏《克萊斯頓奏鳴曲》之前,演奏者要事前練習超吹。練習超吹的首要條件是正確的口型和氣息,在沒有具備良好的口型和氣息之前,涉及超吹只會適得其反。同時,還需要具有準確的音高辨別能力,因為在練習超吹時,正確的指法也無法確保薩克斯管發出的聲音為正確的。對于初涉超高音的演奏者來說,超吹的音色是一大難題,演奏者要在一開始練習時就注意保持超吹音色與常用的兩個半八度音域的音色的統一,以后在完整演奏時才能獲得和諧統一的音色。(二)重音。在演奏《克萊斯頓奏鳴曲》時,該曲的魅力在于其獨特的變節拍創作手法。因此,如何演奏好改變了節拍強弱規律的節奏重音,也就成了把握其風格特點的關鍵。對于薩克斯管演奏者來說,想要將節奏重音演奏好,首要就要把它和吐音與跳音等區分開來。重音的關鍵在于氣息而不是舌頭。在《克萊斯頓奏鳴曲》中,重音出現在節奏的各個位置,用各種不同的力度來改變節拍原本的強弱規律,從而達到作品預期的藝術效果。第一樂章就很能體現這種特點,在第一樂章中重音以p、mf、f、ff等力度出現,另外除了正拍處的重音,還有處于后半拍的重音,如第一樂章47小節至51小節的重音力度為ff。在演奏第47小節至第51小節的重音時最重要的是力度的保持,如果力度保持不夠就會使此部分充滿激情的音樂感覺懈怠下來,達不到想要的音樂情緒,演奏者在演奏時可以根據實習情況決定如何保持重音的力度不變,保證樂曲具有強有力的推進力。
三、結語
《克萊斯頓奏鳴曲》是知名度最高的薩克斯管演奏曲目之一,深受廣大薩克斯管愛好者的認可。同時,作為一首特點鮮明的近現代作品,它本身也具有極高的探究價值。本文希望通過對《克萊斯頓奏鳴曲》的初步探究,探索此樂曲在旋律和節奏上的處理,可以加深本人對此樂曲的理解與體驗,從而可以更好的演奏此樂曲。
[參考文獻]
[1]杜銀鮫.薩克斯管中外名曲集[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布魯斯•皮爾森.中音薩克斯管[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武頌凱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 上一篇:鋼琴舞臺表演藝術實踐創新分析
- 下一篇:印度影視作品音樂藝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