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語境下首飾藝術創作特征
時間:2022-05-12 11:19:41
導語:當代藝術語境下首飾藝術創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首飾藝術脫胎于傳統首飾。在初期發展階段,當代首飾不可避免地繼承了一部分傳統首飾的文化藝術特征。不過,隨著當代首飾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越來越緊密,當代首飾逐漸走上成熟,呈現它自身特有的藝術特征:一是觀念先行與唯一性;二是材質的“去價值化”;三是打破“工藝美”的壟斷。文章著重從這三點展開論述,總結當代首飾的藝術創作規律,分析它的發展狀況,為當代首飾藝術的創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當代首飾;觀念先行;去價值化;工藝美
當代社會,是一個全球化快速發展和相互連接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當代藝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快速生長。而當代藝術以極其多元化的特征,為當下的文化生態提供了各自發展的土壤和語境。正如本雅明所主張的那樣,藝術家都應該是一個語境的提供者,他應該避免代表他人,不是替他人說話,而是為自己提供自我辯護的方法。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首飾藝術已經脫離傳統工藝美術的藩籬,走向自律,成為了當代藝術中的一員。首飾,古已有之。從原始時期炫耀財富的貝類首飾項鏈,到封建時期帝王將相標榜權力的珠寶玉石配飾,還有西方中世紀種類繁多的、為宗教服務的首飾,如念珠手串、印章戒指、玫瑰念珠戒指等,再到近代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時期名聲大震的琺瑯鑲嵌寶石首飾,都體現了人類在文化歷史長河中對裝飾美的不懈追求。誠然,這種裝飾美并非一種獨特的審美存在,它往往依附于巫術、宗教、世俗權力、民俗、財富價值體系等等因素而存在,然而,縱觀其發展歷程,裝飾的元素逐漸強化與純化,直到完全脫離母體,走上“裝飾至上”的道路。作為為純粹裝飾而存在的首飾,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步呈現兩種發展方向。1.商業首飾方向。商業首飾的開發作為一種市場行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套十分完備的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它的發展已與藝術漸行漸遠,故而,本文不對商業首飾進行討論。2.藝術首飾,也稱首飾藝術。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現代藝術風生水起、如火如荼。藝術設計在現代藝術的影響下,引入了諸多先鋒性、試驗性的設計元素,有許多設計門類的作品(如平面廣告設計)的藝術性得到極大加強,已然打破了設計作品與純藝術作品之間的界限。此時,歐洲許多藝術類院校也相繼開設首飾專業。如荷蘭的里特·維爾德藝術設計學院、慕尼黑美術學院等。這些院校的教師大多具有藝術教育(如雕塑、建筑)等背景,他們的首飾教學的開端,自然也就以創作理念、藝術形態構成作為出發點,作品的裝飾因素退居為次要的創作元素,甚至干脆不再納入到創作體系中,而與“純粹裝飾”決裂,并借此宣布當代首飾(ContemporaryJewellery)與傳統首飾的分離。當代首飾經過半個世紀的起起伏伏,從最初的狂飆突進到如今的穩扎穩打,可以說,已走向自律,其思想觀念已日臻成熟,其羽翼已日漸豐滿,當代首飾完全擁有了專屬的藝術創作規律,最終成為了純藝術領域的一員。荷蘭當代首飾藝術評論家麗絲貝特·鄧·貝斯騰(LiesbethdenBesten),在她關于當代首飾的著作《論首飾:國際當代首飾藝術綱要》(OnJewellery:ACompendiumofInternationalContemporaryArtJewellery)一書中,曾用六種不同的詞匯來描述當代首飾:當代首飾(ContemporaryJewellery)、工作室首飾(StudioJewellery)、藝術首飾(ArtJewellery)、研究型首飾(ResearchJewellery)、設計首飾(DesignJewellery)、以及作者首飾(AuthorJewellery)。雖然這些詞匯包含的意思略有不同,但它們的共同之處均在于當代首飾是對新觀念、新材料、新工藝等等的探索,是對概念、形式、審美觀念全新的研究,是一種與人發生直接關系的藝術形式和交流手段。顯而易見,相對于傳統首飾,當代首飾的藝術特征在創作觀念、材質的選擇、制作工藝、藝術規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價值與內涵,鑒于此,本文從創作觀念、材質、制作工藝三個方面來探討當代首飾藝術的創作特征。
一、觀念先行與唯一性
無疑,觀念是與“當代”藝術緊密相連的一個概念和范疇,創作觀念就是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藝術家對客觀環境的反映和思維方式。我們再看何為“當代性”?英國金斯頓大學哲學教授彼得·奧斯本(Peter80|ARTANDDESIGN|NO.191Osborne)在其2013年出版的著作《無處不在或子虛烏有:當代藝術的哲學》(AnywhereorNotAtAll:PhilosophyofContemporaryArt)一書中,對“當代性”如此描述:“當代性的出現,并非僅僅只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時間、空間、質量的集合維度。首先,在結構上,它可以是理念、問題、虛擬、想象、觀念、任務等;而從歷史和時間上看,它是發生在此刻,站在全球化的視角能夠理解和認知到的”。在這里,彼得·奧斯本把“當代性”界定為一種時間、空間與質量的集合維度,有著結構和歷史的含義。而從結構的層面來講,“當代性”首先是與“觀念”發生關系的。此外,正如美國觀念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LeWitt)對觀念的定義:“在觀念藝術里,觀念或想法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當藝術家使用藝術的觀念形式,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主意和計劃都是事先想好的,而完成只是例行公事。觀念成了創造藝術的機器。”①事實上,當代首飾發展到今天,作品的“觀念性”在首飾創作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觀念先行與觀念的唯一性,是當代首飾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所謂“觀念先行”,是指當代首飾的創作之初,在還沒有設計草圖、模型,以及選材之前,首飾創作的主題或觀念就已形成,存在于創作者的腦海之中。它是先于首飾形體、材料、工藝而存在的,它是指導首飾創作的基礎,甚至是唯一的依據。觀念體現了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考。這些主觀思考是包羅萬象的,它可以是藝術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趣味、倫理觀,甚至是宗教情懷,也可以是藝術家的個人成長經歷,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愛恨情仇。通過藝術家的抽象辨析、歸納和整理,并經歷一個不斷純化的過程,這些主觀思考從一個原本錯綜復雜的觀念綜合體轉化為一個單純簡約的創作主題,使藝術家明確了自己即將要在首飾作品中呈現什么、表達什么,而接下來的首飾作品創作的每一個步驟,比如畫草圖、制作模型、選材、確定加工工藝等等,都始終圍繞這個創作觀念來展開,它是首飾創作的依據,且是唯一的依據。有了這個依據,藝術家才能通過自己的外在作品來傳遞內在的思想信息,來表達藝術家對個體與社會、傳統與當下的思考,來呈現藝術家的自身經驗與文化價值觀。德國首飾藝術家奧托·昆澤里(OttoKunzli)的作品“雙人戒指”(RingforTwo)(圖1),并非尋常意義上的戒指作品,它沒有紀念意義,也沒有裝飾功能,不過,它卻能引起人們的思索。從戒指的佩戴者來看,這枚雙人戒指是為一對同性戀者設計的。對于佩戴者來說,如此這般的戒指到底是一種甜蜜的羈絆,還是意味著自由的喪失?無論如何,兩人的命運大約從此就被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吧!與傳統首飾相比,當代首飾觀念先行與唯一性的特點是具有革命性的。如前所言,傳統首飾除了作為宗教、權貴、身份的附屬物,曾一度作為純粹裝飾的存在,是無需“觀念”的介入的,而當代首飾不僅打破了首飾僅僅作為純粹裝飾物的存在,以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的個體意識取代傳統首飾文化中陳陳相因的群體意識,并且,把這種個體意識做大做強。時至今日,這種個體意識不斷膨脹,呈現極端化的傾向。胸針作品《米·石》(圖2)為劉驍所作。作者在創作這件作品之前,研究了大量的史前時期巫術文化,他被那些充滿神秘感的儀式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作者選擇稻米和塵土這兩種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材料,作為首飾作品的主要創作媒介。他用膠水把這兩種材料粘合在一起,干燥后,打磨成礦石的形狀,并用傳統首飾加工技法中的寶石琢型工藝,把它研磨成“寶石”的刻面造型,再用傳統的寶石鑲嵌技法,把這種使用稻米和塵土制成的“寶石”鑲嵌起來,做成一枚胸針。之后,把這枚胸針暴露在日光和雨露之下,數日之后,“寶石”逐漸風化,直至完全坍塌,散落成碎末,只留下銀質的“寶石”鑲嵌框架。在這個過程中,象征“永恒”的“寶石”,在短暫的十幾天的時間里,輕易被風化、被瓦解,這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過程,有著對“永恒”的戲謔,也有對自然界的敬畏。在這里,藝術家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獨特理解,完全傾注到了作品中,用風化的“米石”完成了對“一顆永流傳的”寶石的解構,同時,寶石鑲嵌工藝也失去了“鑲嵌”的實際意義,僅僅成了某種思想觀念的陪襯和依托。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個體意識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當代首飾作品。
二、“去價值化”的材質
我們知道,傳統首飾一般采用貴重材料來創作,這與它所服務、依附的對象有關。傳統首飾大多象征著權力與財富,為權貴、富有階層及宗教人士所用,故而,黃金、白銀、寶石等貴重材料的使用順理成章。再來看當代首飾,應該說當代首飾并不排斥傳統首飾制作常用的貴重材質,藝術家時常會選擇黃金、鉑金、白銀、鉆石、水晶、紅寶石、翡翠等貴重材料來創作,尤其是早期的當代首飾藝術家選擇貴重材料進行創作的行為較為頻繁,原因在于早期的當代首飾剛剛從傳統首飾脫離,多多少少帶有傳統首飾創作方式的慣性,另一方面,人們對當代首飾的接受度也處于起步階段,尚不能接受大量使用廉價材質制成的首飾。故而,早期的當代首飾藝術家有意無意地做出了某種讓步或妥協,較多地選擇貴重材質來創作首飾。不過,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便是早期的當代首飾藝術家,在選擇貴重材質進行首飾創作時,他們也并沒有把貴重材質的物質價值因素放在首位。換言之,他們之所以選擇貴重材質,不是因為這些材質很值錢,而是因為它們能滿足自己創作觀念的需求,能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說,貴重材質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價值被開發出來了,這種價值屬于精神文化領域,與物質金錢無關。從而,貴重材質的保值性被抽離,其物質價值被大大地削弱。另一方面,大量廉價材質紛紛進入到當代首飾的創作之中,有許多廉價材質是以往的首飾制作者不敢想象的,比如:紫銅、黃銅、鋁、鐵、不銹鋼、玻璃、塑料、皮革、木材、樹脂、人造寶石、顏料、干花、漆、紙粘土等等,甚至有許多令人產生不快的材料,如毛發、液體、硅膠、骨骼、器官、動物軀體、身體傷痕等等,也都加入到了當代首飾創作中。更有甚者,連光影、氣味、聲音等無形的元素也都成了當代首飾創作的素材(圖3)。當代首飾藝術家對材質的選擇真的是隨心所欲、不拘一格??梢?,當代首飾的材質庫的確是琳瑯滿目、五花八門,讓人大開眼界。盡管當代首飾的選材不再以材料的固有價值為依據,廉價材質因而大行其道,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家的選材必定是以創作觀念為導向的,之所以選擇某種材料來創作首飾,完全是因為這些材料能夠契合藝術家的創意和想法,能夠準確地表現作者的創作觀念,彰顯作者的藝術語言。由此可見,當代首飾的選材也是由創作觀念而決定的。此外,近年來當代首飾藝術的創作活動中,針對新材料的試驗與開發已漸成熱門,越來越多的首飾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首飾藝術家,十分熱衷于新材料的探索與開發。究其原因,當代藝術發展至今,想在創作觀念上、形式上尋求新的突破,已是難上加難,而對于當代首飾藝術來說,材料選擇上的約束似乎才解禁不久,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藝術家們對首飾創作材料的興趣就像開了閘的洪水,所以,從材料上來找突破口,也就變得容易得多。一般而言,當代首飾藝術家對材料所做的探索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來創作。正所謂“沒有最新的材料,只有更新的材料”?!靶隆辈牧峡芍^層出不窮,如糖、水泥、錫紙、丙烯、漿糊、谷物、蜜蠟、滴膠、指甲油、面粉、奶粉等等;二是對某種特定的材料進行反復試驗。這些試驗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光學的等等,比如切割、敲打、灼燒、腐蝕、分解、黏合、碾軋、揉搓等等。一旦通過這些試驗獲得了某種奇特的視覺效果,藝術家就會以這種視覺效果作為首飾創作的起點,通過歸納、延伸、推演以及重復等等手法,創作一系列具有專屬材料美感的首飾。甚至有許多藝術家把這種對“新”材料的探索,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首飾創作方式與語言。應該說,當代首飾藝術家對新材料的重視無可厚非,也恰恰因為這種重視與不懈的努力,藝術家創作了許多從選材上來講,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首飾(圖4)。不過,索爾·勒維特曾經說過:“大多數著迷于新材料的藝術家并沒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駕馭這些材料。需要一個真正好的藝術家才能把這些新材料應用于藝術作品中。我認為危險的是,這種做法讓新材料本身的物理性顯得過于重要而變成了作品的想法本身?!笨梢姡鳡枴だ站S特對當代觀念藝術中,這種對新材料的熱衷早就有清醒的認識。對于當代首飾藝術家來說,索爾·勒維特的警示猶言在耳,他們需要對“新”材料不倦的探索與追求保持理性的態度,畢竟,選擇何種材料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材料,決定于藝術家的創作觀念,是由藝術家的設計想法來決定的。故而,創作觀念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材料也是為觀念而服務的。
三、打破“工藝美”的壟斷
什么是“工藝美”?簡言之,是指某種制作工藝經由一定的工藝品而呈現出來的視覺美感。它不但再現了某種制作工藝的獨特技巧,也包含了制作者的精神、意志與美學追求。比如象牙鏤雕工藝,具有玲瓏剔透之美;陶瓷開片工藝,具有冰清玉潔的紋路之美;透光琺瑯工藝,具有光怪陸離的色彩之美等等。傳統首飾加工工藝種類繁多,比如鏨刻工藝、琺瑯工藝、花絲鑲嵌工藝、寶石鑲嵌工藝、雕金工藝、珠粒工藝、金銀錯、木紋金、鑄造、鎏金等等,每一種工藝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美感。對于經驗豐富的工匠而言,由于長年累月從事某種加工工藝,他們能夠十分熟練地運用這些工藝,從而把這些工藝的特殊的美感發揮到極致。同時,也使得手中的首飾通過這種極致的“工藝美”獲得了極高的藝術價值。整體來看,傳統首飾中,這種“工藝美”的重要程度是無可比擬的,傳統首飾對這種“工藝美”的重視與持守也是始終如一的,甚至可以說,傳統首飾要求加工工藝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必須是“美”的,換言之,“丑”的工藝是無法容忍的。然而,當代首飾卻打破了這種“工藝美”的壟斷,也就是說,當代首飾對加工工藝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并不總是要求“美”,不但如此,在創作觀念和藝術趣味需要的前提下,藝術家甚至可以選擇“丑”的工藝表現效果來創作首飾。比如寶石鑲嵌工藝,從傳統的角度來說,寶石鑲嵌工藝要求寶石的鑲嵌必須牢固、寶石被遮擋的面積小、鑲爪的造型美觀、鑲爪的數量合理、鑲口與寶石的匹配度達到90%以上等等??墒?,當代首飾的寶石鑲嵌卻是隨心所欲的,不但對于鑲口的制作沒有統一要求,對鑲爪或鑲邊的高度與形狀也沒有嚴格規定,就連鑲嵌的方式也是不斷花樣翻新,出現了許多全新的鑲嵌方式,甚至寶石的鑲嵌方向都可以顛倒過來,把寶石的底部朝上鑲嵌。更有甚者,把寶石預埋在蠟模中,高溫脫蠟之后,直接澆鑄金屬溶液,一次性鑄造成型,連鑲嵌的步驟都省略了,實現了鑄造工藝與鑲嵌工藝的結合(圖5)。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種工藝創作的寶石首飾,完全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精致、絢麗、輕巧的鑲嵌工藝美,相反,只有粗糙的、厚重的金屬表面肌理,以及東倒西歪的彩色寶石。這樣的突破傳統“工藝美”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不必一一列舉。沒有了“工藝美”的唯一性的約束,當代首飾對制作工藝的探索與創新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全新的工藝技術介入到了首飾制作中,如3D打印技術、電鍍技術、激光切割、陽極氧化等等工藝技術,都被藝術家所采用。毫無疑問,每一種新的加工制作工藝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語言,只要藝術家掌握了這些新技術、新工藝的規律,并且熟練地加以應用,藝術家最終都能夠把這些新技藝的獨特之處發揮到極致,并能夠拓展創作思路,觸發新的設計理念,完成前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比如3D打印技術在當代首飾中的應用,能夠給創作者帶來全新的、幾乎是無限自由的創作空間,它給藝術家的想象力插上了極速飛翔的翅膀。3D打印技術給當代首飾藝術家帶來了以前的首飾創作者所不敢想象的、復雜的作品結構、精確的尺寸與比例關系、夸張的造型,以及自由的制作程序。它極大地解放了創作者的雙手,最重要的是釋放了創作者的思想,一時間,似乎只有藝術家想不到的,而沒有3D技術做不到的。無可否認,3D打印技術給當代首飾創作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但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甚至,在仿照傳統技術方面也更勝一籌。比如,傳統的花絲工藝、鏨刻工藝、鑄造工藝、寶石鑲嵌工藝等等,不但費時費力,完成的質量有時不得不取決于制作者的熟練程度,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而采用3D打印技術來完成這些工藝,不但提高了效率,還提高了質量,這是人工技術所不能比擬的。不過,3D打印技術也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制作技術,畢竟,兩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此外,加工工藝仍舊是為創作思想服務的,藝術家選擇何種加工工藝來制作首飾,完全取決于作品的創作觀念、藝術思想與審美趣味。結語應該說,當代首飾藝術始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創作觀念的角度來說,當代藝術的思潮時刻沖擊著當代首飾藝術的創作,首飾藝術家始終立足于當代藝術的土壤,以大膽而積極的態度來探索首飾藝術的發展,不斷汲取裝置藝術、雕塑藝術、影像藝術、繪畫藝術,甚至行為藝術的某些特征,使當代首飾藝術的創作觀念不囿于現有的格局,而呈現跨界的態勢。此外,從材質的角度來說,當代首飾材質的多元化已成常態,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當代首飾藝術家以“新”材料作為創作的唯一起點和目的。最后,從加工工藝的角度看,當代首飾并不排斥傳統制作工藝,它在包容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不斷吸收新的制作技術,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藝術創作語言,也極大地豐富了當代首飾的藝術表現力。
作者:陳彬雨 胡俊 單位: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服裝學院
- 上一篇:城市新藝術主義視覺形象設計策略
- 下一篇: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