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金融化困難及措施

時間:2022-08-21 08:54:03

導語:藝術品金融化困難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品金融化困難及措施

一、藝術品融化發展現狀

藝術市場是一個龐大的資本市場,但由于藝術通常被人們認為具有某種神圣、非物質化與獨立的價值,藝術品顯然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盡管藝術市場規模龐大、利潤空間巨大、操作手法層出不窮,但其交易方式卻長期主要是非常傳統的實物買賣形式。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才開始出現較為初級的藝術品金融運作模式———藝術銀行與藝術基金,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與創建于1980年的澳大利亞“藝術銀行”。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發展,國內類似的藝術銀行與藝術基金也開始出現。2006年底,上海出現國內首家藝術銀行。2007年7月,民生銀行發售國內首只藝術品理財產品“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1期。在藝術銀行與藝術基金的形式出現之后,人們似乎對藝術品金融功能的進一步發掘疑慮重重,現實中相關法規的模糊與巨大的投資風險使人們不敢輕易嘗試。2010年中國藝術市場的爆發給人們以巨大的信心。2011年藝術市場信息提供者Artprice信息稱“中國現在在藝術品拍賣收入方面排名第一,這條空前的消息代表全球藝術市場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中國藝術市場的巨大前景使得在國外尚在摸索的“權益拆分”模式在中國粉墨登場。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推出了國內外第一個基于“權益拆分”模式的資產包———“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1號藝術品資產包———楊培江美術作品”,并成功發售完畢。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則于2010年12月12日推出“藝術品產權1號———黃鋼作品”,此外,上海文交所還提供選擇面比較廣的各種文化創意產品的產權買賣。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則于2011年1月26日直接推出了類似股票交易的藝術品投資模式,因其首批2件作品創下29個交易日瘋漲1716%與1705%紀錄而受到各界的強烈關注。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闡釋其初衷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通過制度設計實現了文化藝術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為促進文化產業和金融產業的共同發展,以投資帶動文化,使更廣泛的人群關注文化、參與文化,為開辟文化藝術發展新途徑做出了有益嘗試?!钡诮灰滓巹t制定中卻采取了鼓勵投機行為的激進模式:“5萬元即可進場、漲停板設定為15%、T+0交易模式、上市藝術品也未設定明確的退出機制。”這直接導致其發售的藝術品成為了與其真實價值無關的炒作概念。2011年1月26日,白庚延的兩幅作品《黃河咆嘯》和《燕塞秋》分別定價為600萬和500萬元,拆分為每份額一元的價格招募投資者認購。當天,“黃河咆嘯”日漲幅達101%,“燕塞秋”漲幅為91%。3月16日,“黃河咆嘯”與“燕塞秋”均以漲停價收盤,收盤分別報17.16元與17.07元,其市值已分別高達1.0296億元與8535萬元。此后,天津文交所不斷修改其規則,2011年7月1日其發售第三批藝術品,開戶門檻已經提升到100萬元,交易模式為“T+1”,日漲跌幅5%,并規定20個交易日內累計出現6次漲?;虻#淙諠q跌幅就將由5%下調至1%。而此時市場氣氛已然轉變,新推的“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鏈”掛牌首日就跌破發行價。此前的明星也大幅跳水,2011年11月3日的收盤價為“黃河咆嘯”2.10元、“燕塞秋”1.83元,高位進入的投資者虧損嚴重。

二、藝術品金融化發展困境

天津文交所以其戲劇性的財富數字游戲成為了當前藝術品金融化發展的縮影。從中可以發現,藝術品金融化的嘗試,主要著眼于藝術品市場價格的升高,在藝術股票模式中,參與者名義上分得了藝術品的一部分份額,但在現實中藝術品不可能分割成很多部分供投資者收藏,也不太可能讓所有股份占有者隨時觀賞、借閱原作,這就使投資者只是擁有理論上的部分所有權(藝術品未退出交易所之前,藝術品的所有權在交易所手中;藝術品退出交易所之后,藝術品的所有權在購買藝術品的個體或機構手中。交易所在藝術品上獲得的全部收益由藝術股票的投資者按份額獲得),幾乎沒有實際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這樣的話,投資者投資藝術股票除了寄希望于藝術品交易價格不斷升高之外,實在得不到任何其它的回報。《藝術品證券化:資產泡沫還是金融創新》一文詳細分析了天津文交所藝術品證券的制度設計、產品設計、政策法律等問題之后,鮮明地指出:“如果藝術品證券的設計看中的是資本利得的收入,那本身就陷入了舍本逐末的邏輯錯誤。”藝術與金融是否可以結合在一起,成了眾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不少人是持否定態度的,《“藝術品股票”橫空出世誰是最后的“傻瓜”?》一文的標題就很尖銳,其中寫道:“誰也沒有享受到被交易的藝術品的價值,這些藝術品在這里僅僅一個可以用來交易、炒作的符號而已?!碑斍八囆g市場進行金融化創新的推動力主要來自資本的力量。經濟的發展使大量資金進入藝術市場,抬高了藝術市場的參與門檻,同時也使藝術市場進入到社會大眾的投資視野中。大資金與普通民眾共同的投資需求促成了藝術品金融化的種種嘗試,資本逐利的需求使藝術市場投機氛圍濃厚,藝術市場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諸如藝術品的真偽、藝術交易的真假、藝術品價值評估的權威性等等問題在經濟利益的干擾下更加撲朔迷離,在這種狀況下,金融化手段被引入到藝術市場中所產生的新型的藝術品投資、交易模式則更多的是為資本的利益服務,參與進來的人,不管是買家還是賣家,關注的焦點都只是藝術品現在或將來的經濟價值。藝術品金融化極易導致脫離藝術品真實價值的炒作、投機行為,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似乎難以協調,大多數持批評態度的研究者也是從這個角度認為藝術與金融難以有融合的地方,認為藝術品金融化是對藝術品藝術價值的損害。這正是藝術品金融化發展困境的根源所在:如何實現藝術品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

三、傳統藝術市場的運行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主要由藝術品的精神追求、審美追求、風格、技法以及其歷史地位、社會影響等多種因素組成,藝術價值是藝術家追求的核心內容,經濟價值、交易價格表現的是社會對其藝術價值的認可程度。藝術品藝術價值的大小決定了其經濟價值的大小。藝術品的價格大體上反映了其藝術價值,在短時期內其價格可能會大幅偏離其價值,但長期來看,價格是以價值為依據的。傳統藝術市場就是依照這一基本規律發展起來的,資本不單單是追逐眼前的利潤,它更期望可持續的長期回報。對藝術市場整體而言,如果只追求經濟價值而忽略藝術價值,那么它就會因為缺乏藝術價值而得不到經濟價值,它只有專注于藝術價值才有可能獲得經濟價值。傳統的藝術市場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藝術家、以畫廊為代表的一級市場、以拍賣行為代表的二級市場(當然也包括收藏者、美術館、博物館、展覽會等部分,但由于其交易行為的范圍已被列舉出來的幾部分覆蓋,故暫時省略不談)。藝術家是藝術品的生產者,一級市場是藝術品的首次銷售,二級市場是藝術品的再次銷售,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互有交叉。藝術家是藝術品的創造者,他首要關注的是藝術品的藝術價值,這幾乎是對他的成就的唯一評價標準,并且也是他所能得到的經濟報酬的依據。不管藝術家是全身心的癡迷于藝術創造還是為了金錢從事藝術創作,他都要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技能與審美修養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藝術家以經濟價值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他將面臨更大風險:“一切完全從客戶出發,只敢生產那些有把握會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藝術品,但最終結果是這些商品可能反而不是受眾需要的。”在藝術家這里,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是正相關的,藝術價值是核心,經濟價值是通過藝術價值來實現的。畫廊可看作是藝術品的銷售者,它與畫家簽訂協議畫家的作品,由于藝術品價格差距懸殊,畫廊只有發現有價值的藝術家才能獲得其經濟利益,因此,畫廊會努力去尋找能實現藝術價值的畫家,“一位畫商曾經說過,他一年會從大約一千多名的畫家作品圖片中選出50個人的作品,在走訪完他們的畫室之后,他只會展出5個人的作品,而能夠長期建立合作關系的畫家可能只有一人。”畫廊確定了藝術家后會其藝術品的銷售,為了獲得理想的藝術品銷售成績,畫廊會努力發掘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提高藝術家的社會影響。相應的,畫廊會辦畫展、舉行學術研討會、有意識地推廣某種風格或流派,這些行為都促成了藝術家和藝術品藝術價值的有效形成過程,藝術品藝術價值的確定使畫廊最終獲得與藝術價值對應的經濟價值。但畫廊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它對藝術作品的推廣失敗了,它在前期的投入也就得不到回報。因此,畫廊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決不會放松對藝術價值的追求,“那些國際著名的畫廊因為成功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而名載史冊,獲得利潤的同時也為藝術的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舞臺?!茈y說清它們究竟是為了利潤而冒險,還是為了藝術的理想而義無反顧?但人們不能否認它們為推動藝術的發展做出過的貢獻。”拍賣則是高端的藝術市場,只有那些已經確定了相當的藝術價值與一定的社會、歷史影響力的藝術品才能進入藝術拍賣市場。同畫廊相似,拍賣行的成功也是建立在發現并保障藝術品藝術價值的基礎之上,“拍賣公司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們有良好的市場信譽,并有較高的權威性。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價值和升值可能的藝術精品,并有權威的鑒定結果作為保障?!迸馁u是將藝術品的價格最大化,進入拍賣并拍出高價是對藝術品價值的再次確認,也是對藝術品擁有者發現藝術價值并進行投資這一藝術消費過程的回報。對藝術市場的整體運行而言,藝術拍賣是藝術市場的風向標,藝術品拍賣獲得成功,反映著市場對其藝術價值的認可,進而,創造其藝術價值的藝術家與發現、推廣其藝術價值的畫廊也都相應獲得經濟利益。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市場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推動、提高藝術價值的同時,也相應地獲得了跟隨藝術價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經濟價值帶來的回報。在藝術市場逐步形成的過程中,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得到了較好的協調。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在不斷的協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較合理的藝術市場結構。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價值是核心價值,即使有很多的炒作、投機行為,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藝術價值認同基礎之上的。藝術市場的各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共同完成了對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確認過程,這是藝術市場對藝術發展的巨大貢獻。

四、藝術品金融化發展的核心問題

在目前的藝術品金融化嘗試中,藝術品的證券交易形式繞開了傳統的一級市場畫廊與二級市場拍賣,將藝術品直接與大眾投資者連接了起來,藝術品缺乏有效的藝術價值認可過程,交易所與大眾投資者只看重資本回報,藝術價值既沒有有效的支撐,也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然就只成為了資本炒作的“符號”,藝術品的賬面價格可以非常高也可以非常低,跟其藝術價值沒什么關系。此外,藝術品金融化有一個很好的初衷:降低門檻,讓大眾有能力進入藝術市場,有可能進行高端的藝術消費。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大眾投資者還是沖著資本回報去的,沒有人要求藝術品的審美消費,交易所也不提供相應的消費渠道。傳統藝術市場在創造藝術價值時所進行的展覽、評論這些起到大眾藝術教育功能的審美消費形式在當前藝術品金融化的嘗試中也喪失了。在傳統的藝術市場中,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是在藝術市場各組成部分的共同參與下逐步得到確認的,這是比較經得起學術、市場考驗的一個較長時間段,藝術價值決定了其經濟價值,參與其中的各方都能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當然,若其藝術價值被確認為很低,參與的各方也得自己承擔損失。而在當前的藝術品金融化嘗試中,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缺乏這樣一個公認的、有效的確認過程。也許是為了操作方便、降低風險,藝術交易所普遍沒有選擇那些已被市場認可的一流作品,而是選擇那些具有一定實力與不錯升值空間的藝術家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要升值,還是需要對其藝術價值發現、推廣的過程。藝術交易所要實現藝術價值的確認過程,顯然是一個過于龐雜的任務。除非藝術交易所能夠自己完成藝術價值的確認過程,否則它就難以繞過畫廊、拍賣行這些藝術交易市場。但至少從目前來看,藝術交易所最大的優勢是資本,與畫廊和拍賣行相比,它是最缺乏藝術素養的,顯然沒辦法完成藝術價值的確認過程。①如果藝術交易所依靠傳統藝術市場完成藝術價值確認過程,其上市的藝術品就應該是經過了畫廊與拍賣考驗的藝術品,在現在動輒上億的交易價格背景下,這顯然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所與投資者的資金成本與風險。不過,在市場成熟、風險可承受的情況下,不失為比較可靠的方式。②或者,藝術交易所應該包含專業藝術機構。它可以以較低價格推出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以市場價格推出已有定論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作各種推廣的研討與展覽,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確定了藝術品藝術價值,也同時對大眾與投資者進行了藝術教育,擴大社會的藝術消費意愿。③藝術交易所也可以與畫廊、拍賣行合作,畫廊幫助完成藝術品的發現與推廣過程,拍賣行幫助兌現藝術品的投資回報、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不管怎樣,藝術交易所需要整個藝術市場的支撐來完成藝術品藝術價值的確認過程,并且,資本在藝術品金融化交易模式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也應該由參與到其藝術價值確認的藝術市場各組成部分所共享。對藝術品而言,各種金融手段所創造的價值本質上是建立在其自身的藝術價值之上的,因此藝術品金融化只有在促進藝術價值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持續發展。藝術品金融化嘗試應該以藝術價值作為藝術市場的核心價值,將市場、金融等作為實現藝術價值的手段,從而,以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相互促進作為藝術品金融化模式的評價標準,使金融運作手段讓藝術市場中的各參與者共同受益,推進藝術價值的實現,從根本上推動藝術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