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戲曲與當今群眾文化

時間:2022-03-17 09:35:29

導語:探析戲曲與當今群眾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戲曲與當今群眾文化

戲曲面臨的生存困境

首先是戲曲娛樂功能缺失。縱觀戲曲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戲曲從一開始就具有濃厚的滑稽調笑風格,無論是創作戲曲的形式還是內容,都為群眾喜聞樂見。一旦戲曲被“文以載道”觀念挾持,承載政治宣傳、道德教化和貫徹政策等本不該承載的東西,就逐漸走向嚴肅、典雅和“政治正確”而喪失戲曲本有的娛樂功能。不可否認,以振興戲曲為目標的戲曲探索也在同時進行。但是,受制于社會歷史條件的創作者帶著失去了娛樂功能的戲曲慣性也已經撞進了當下,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文以載道”觀念的挾持,戲曲娛樂功能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恢復,反而在更具娛樂性的影視藝術中加快消退。

其次是戲曲地方性逐漸消亡。中國戲曲伴隨中國特有的農業文化特色特別是地方人文特色,始終與群眾息息相伴。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諸如京劇、粵劇、川劇、閩劇、豫劇和莆仙戲、雷劇等全國300多個劇種方言藝術。可以說,方言藝術是中國戲曲最為重要的特征。但是,全球化帶來的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地方方言逐漸退出現代社會話語范圍。而戲曲生存的環境卻是現代影視——普通話文化氛圍。在此氛圍下成長起來的新的觀眾群體追求的是所謂的現代美感和審美趣味。這一環境氛圍本身就是拒斥地方方言的無邊劇場。在這廣闊的劇場中,帶著濃厚地方語言和文化特色的戲曲只能削減自身的地方性特色以獲得觀眾的關注,這進一步加劇了戲曲地方性特色的消亡。

再次是戲曲觀眾流失。缺乏娛樂功能或者娛樂功能被其他藝術形式的娛樂功能取代,戲曲逐漸遠離群眾的日常所思所想所慮。很難想象,這樣的戲曲如何在群眾的審美視野里再度呈現娛樂本色為群眾喜聞樂見,真正地走進群眾心靈,為群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所喜所愛。總之,有著悠久歷史的戲曲在全球化特別是文化全球化的沖擊下,正在逐漸喪失其本有的屬性和特色,獨為本圈子孤芳自賞,為觀眾所遺忘,生存空間為現代娛樂所擠兌,走向貴族化和邊緣化。

群眾文化為戲曲新發展拓展空間

雖然學術界對戲曲的形成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先秦歌舞到漢代百戲,從唐參軍戲到宋金院本到宋南戲直至元雜劇戲曲和明代昆曲,戲曲本身就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其中伴隨著其固有的興衰起伏。它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困境并不意味著戲曲的消亡。在全球化加劇擴張的現代社會里,戲曲要重獲新生,必須走出時代困境。在戲曲面臨生存困境的背景下,戲曲只有重新回到群眾中間,重新融進群眾文化乃至扎根群眾文化,才能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走出困境。戲曲是與生產者(戲曲的創作者)、消費者(觀眾)和生存環境(社會環境)等元素緊密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生態系統的。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戲曲產生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反應群眾的喜怒哀樂,是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提高了群眾的藝術品質,同時,群眾藝術品質的形成又促進了戲曲向前發展。戲曲在與群眾和群眾文化的雙向互動中逐漸發展,變革,不斷獲得新生。

第一,正確理解群眾文化。群眾文化自人類產生以來就伴隨著人類的進步而存在和發展著,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它以多種多樣的文學藝術活動形式貫穿于整個人類文明史,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社會生活、社會機制的有機結合。群眾文化有著明顯的社會性。正是由于群眾文化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戲曲才有可能重新融進群眾文化,在與群眾文化的雙向互動中實現新的發展。

第二,群眾文化有利于豐富戲曲的形式和內容,為戲曲新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群眾文化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形成新的內容和形式。在群眾文化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群眾文化通過群眾文學、戲劇、曲藝、舞蹈、音樂等活動種類和相對穩定的活動形式表現其內容。戲曲本身就扎根于群眾和群眾文化,受到群眾對藝術形式和內容的價值選擇的影響,受到群眾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影響。擺脫貴族化而重新回到群眾文化當中的戲曲,結合現代技術表現手段,以虛擬的表現手法結合舞蹈,將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實現場景的詩話和寫意。

第三,戲曲融進群眾文化是大眾文化審美的需要。現代傳媒的泛濫帶來同質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也帶來了大眾文化審美疲勞。戲曲作為最具地方色彩的藝術之一“是一種廣大的、普遍的存在,是一種戲劇中間最普遍、最深入群眾的東西。它會成為一個廣大的群眾性的文藝運動。”[4]正因為如此,戲曲成為人們拒斥現代傳媒文化藝術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說,戲曲只有重新融進群眾文化,恢復其本來的群眾性、社會性才能被大眾接受進而達到娛樂大眾之目的。

戲曲與群眾文化結合的思考

戲曲與群眾文化結合,使戲曲與群眾文化、現代群眾生活相和融合而更具表現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關鍵在于使戲曲成為“好戲”。那么,什么是好戲?古今中外對什么是好戲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愛聽唱,看動作;有人重新奇夸張,看熱鬧;也有人要求表演好,動作語言感情化”因此,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戲劇應當“要有一個主題,然后才知道如何用種種的藝術手段掌握它。主題,是內容;藝術手段,是傳達內容給觀眾的形式。主題一認定,一切藝術手段的運用就有了中心;只要運用得法,整個戲劇就可以統一起來。”這就意味著,戲曲與群眾文化結合,融入群眾文化,關鍵在于有確切的主題。而如何實現這確切的主題,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才能挖掘出真正為群眾所喜所愛的主題,守護戲曲本有的文化價值,進而運用得當的藝術手段,才能成就一部好戲。

在二十世紀,戲曲為了在現代生活中拓展生存空間,一方面挖掘傳統老戲的排練,在數量上增加了劇目的數量和種類,一方面立足傳統老戲對傳統老戲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劇作者(創作主體)、導演、演員和觀眾(文化、社會環境)的合力。因此,現代戲曲融進群眾文化直至突破固有的模式裂變重生,取決于創作主體的開放程度和文化環境。

戲曲創作主體的開放意識

首先,形成戲曲創作主體的開放意識,主要表現在藝術修養、生活經驗和價值追求方面。布萊希特曾對中國戲曲的演劇技藝做出如此評價:“這種演技比較健康,而且(依我們的看法)它和人這個有理智的動物更為相稱。它要求演員具有更高的修養,更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經驗,更敏銳的對社會價值的理解力。”

創作者的開放意識帶來更高的藝術修養。這意味著創作者不能用固有的戲曲觀念來審視現代劇,而應該賦予戲曲更為廣泛的意義,綜合優化各種文化元素,在強調突出戲曲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同時,突破固有的戲曲創作方法。創作者的開放意識帶來更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這意味著創作者不能躲在書齋里閉門造車,而應走進現代社會生活,體驗現代社會生活,了解現代社會的變遷,在社會變化發展中豐富知識和經驗,增加創作素材的積累。創作者的開放更敏銳的價值追求。這意味著戲曲創作者要真正了解現代社會真善美,把握現代社會思想潮流,從價值追求上關注更為廣泛的社會群體,認同并表達他們的價值追求。

其次,營造開放的文化環境。開放的文化環境孕育出來的戲曲,才是“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的戲曲,也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戲曲。開放的文化環境拒斥政府行政行為介入戲曲的形成。戲曲作為藝術的一種,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群眾的喜怒哀樂,有其固有的發展規律。先秦歌舞、漢代百戲、唐參軍戲、宋元南戲直至元雜劇戲曲和明代昆曲等等都是在民間社會中憑借其出色的審美意味自然發展起來的。現代社會是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市場在各種資源的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戲曲只有大膽走進市場,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以群眾自主選擇的方式,才能真正建立觀眾基礎。但對于一些趨于邊緣化乃至即將消失的劇種,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

開放的文化環境拒斥戲曲的學術化與貴族化。戲曲本身是一個包含劇本文學、表演藝術、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等元素的開放系統。這些元素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共同推動著戲曲的變革和新生。學術化的戲曲不僅排斥現代社會生活元素,還分割孤立劇本、表演、音樂和舞蹈等戲曲諸元素,難以實現各元素的多邊互動,既產生不了新的戲曲劇種,也難以形成獨具特色適應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戲曲是在雅與俗的對立互動中生長發展的。開放的文化環境對戲曲的塑造,總是能溝通戲曲的雅與俗,鏈接戲曲表現的詩化與社會現實,反應人物的情感與理性,構建戲曲的真切寫實與虛擬寫意。戲曲產生于民間社會,在藝術上尚有待文人給予加工提高的地方,而經由長期的文人加工提高,戲曲就會失去其本有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走向貴族化,脫離群眾生活,最終難免被其他娛樂形式取代。

本文作者:陳悅單位:湛江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