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時間:2022-04-17 04:19:00

導語: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關鍵詞】整體現代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價值

【正文】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站在世界歷史的峰巔,以系統整體的視野鳥瞰全球,概括全球性的戰略問題,預見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應對之策。他又以同樣的高度和視野鳥瞰中國,提出了中國整體現代化思想,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色彩斑斕的中國整體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浪潮奔騰而來,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人類共識的今天,認真研究和應用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對于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整體現代化:對狹隘現代化概念的超越

應當看到,受理論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我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講的現代化,有理論上的缺陷,這就是將現代化片面地局限于經濟和技術的層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偉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面,最后也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小生產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鞏固我們國家的獨立和安全。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注:《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頁。)1963年,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注:《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頁。)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決心。應該說,謀求實現工業化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最初的戰略。中國當時選擇其戰略有其必然性。一是由于一些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的示范效應;二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但可耕地少,必須通過工業化吸收人口就業;三是由于以往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一直以初級產品出口,依附外國,只有通過發展工業才能增加收入,擺脫依附關系;四是中國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只有通過發展工業,壯大工人階級隊伍,才能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變革,才能保證工人階級領導國家的政治狀況。

然而,工業化或者說是經濟現代化只是現代化的一個方面,停留在這一方面還只是對現代化的一種狹隘的理解。在鄧小平的視野里,現代化特別是中國的現代化應該從更寬廣的意義上去理解。要從經濟和技術的層面上進行新的超越。貫穿著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關于現代化的視角,已經由經濟和技術的層面轉換到了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水平上來了。到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現代化的內涵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充實,突破了以往“四個現代化”的現代化內涵。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富強、民主、文明”首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提出來,是一次重大進步和飛躍。

因此,現代化作為全球性的社會變遷和社會的整體變革過程,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技術革命或工業革命甚至是后工業革命,而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社會革命,現代化必然孕育新的社會文明。在鄧小平所繪制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藍圖上,包括了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以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亦即實現人的現代化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內容,它們之間交互影響和作用,辯證統一和發展,構成了我國現代化的全息圖景。

1.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經濟是整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圍繞經濟發展這一內容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的決定性的力量。精神文明的絢麗花朵必須植根和盛開于經濟發展的肥田沃土上。雖然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與狀況同物質生產實踐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然而,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它仍然是為物質生產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所決定的。鄧小平知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現代化占有十分醒目和突出的地位。沒有由于生產力的積累發展所創造的巨大經濟財富和豐富的物質文明做基礎,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雄偉大廈就缺乏根基,是根本無法建立起來的,社會生產力的發達程度是經濟現代化的根本內容。衡量經濟現代化程度有多種指標,其中工業化是一個關鍵因素。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行。科學技術主要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頁。)“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頁。)

2.以民主政治為標志的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既是經濟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保證,又是經濟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提出來的要求。政治現代化的根本內容和根本標志是高度民主化。鄧小平在深刻總結我國民主制度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后,得出了這樣一條科學結論:“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頁。)他在回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再發生諸如‘’這樣可怕的事情”時指出:“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實際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干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復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頁。)在鄧小平看來,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實行民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但是,按照現代化建設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看,在具體的政治體制、組織形式、運行機制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有的還比較嚴重。必須通過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興利除弊,逐步形成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又通過政治民主化,達到政治現代化。

3.以提高效率為宗旨的管理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兩只巨輪。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如經濟組織、政治組織、科技組織、教育文化組織等來承擔的。如果沒有這些組織管理結構的現代化,沒有對這些不同組織進行協調和宏觀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看到了原有管理體制的弊端。他說:“過去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否則不利于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行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應該讓地方和企業、生產隊有更多的經營管理的自主權。”(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頁。)對于企業管理,鄧小平提出要“恢復和健全規章制度。關鍵是建立責任制。”(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頁。)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在行政管理方面,鄧小平提出了黨政分開、權力下放和精簡機構的思想,在人才管理上,提出了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實現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思想。同時,還就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述。

4.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內容,培育“四有”新人為目的的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而這些都由人的現代化作保障。文化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致的。文化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頁。)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際上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自身的建設。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或者說是化人,文化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是一致的。鄧小平說:“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頁。)后來,他又明確提出要培養“四有”社會主義新人。他說:“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頁。)鄧小平還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提出了加強這兩方面建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和方法。

二、兩大支撐系統:現代化大廈不可或缺的支柱

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向人們清晰地昭示,現代化的大廈需要兩大支撐系統,一是硬件支撐系統,即物質文明支撐系統,它由經濟現代化所決定;二是軟件支撐系統,即精神文明支撐系統,它由政治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所決定。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要奠定物質文明這一現代化的硬件支撐系統,讓它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軟件支撐系統的物質條件、堅實基礎和載體,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多次強調,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革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為將來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必須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當代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的任務尤其突出和重要。鄧小平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是擺脫落后,使國家的力量增強起來,使人民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全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我們要建設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我們確定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路線。鄧小平還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改革開放及其他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

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這一現代化的軟件支撐系統。精神文明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狀況,人們在科學教育、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素養和達到的水平,展示了一個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風貌、社會風尚、價值觀念、理想情操、人際關系等等的狀況,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精神力,它為社會其他文明的發展提供必需的思想理論指導,保證整個社會文明建設的進步方向。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是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推動力。所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這一硬件支撐系統離不開精神文明這一軟件支撐系統。一旦離開了,硬件也就硬不起來。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明確指出:“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他語重心長地說:“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理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頁。)“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頁。)

精神文明作為社會現代化的軟件支撐系統,由于它的特殊性,如與物質文明這一硬件支撐系統相比,具有隱形性及其難以直接感知性和可衡量性的特點,在現代化的實踐中常常被有些人看軟,認為它作為軟件,就沒有力量,可有可無。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

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設并不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也不是權宜之計。相反,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在高度肯定物質文明作用的同時,鄧小平始終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奮斗目標。鄧小平說:“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鄧小平已經意識到,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整體運行過程,它不應被歸結為某一因素或某一個方面,而要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從現象到本質,從部分到整體。中國現代化所引起的社會變遷也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領域,不能僅僅歸結為經濟增長,而要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諸如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價值觀念、社會組織形態、社會關系、公民素質、文化生活、社會文明等諸多方面,在當代中國,發展是硬道理,這個發展應該是既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發展的整體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主要通過中國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表現出來。雖然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標志,但是,精神文明在社會文明建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是一定社會形態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標志,是物質文明的必要補充和發展條件。沒有精神文明的保障,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就難以鞏固和發展甚至會遭到破壞,社會也會因此而變質。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不是單向的線形關系,而是雙向的互動關系。因此,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是否達到了現代化水平,不僅要看它在經濟上的發達程度,而且還要看它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發達程度,其歸結點是人的現代化的程度。總之,要從社會有機系統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只注重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積累,忽視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價值追求,將人淪為金錢的奴隸,讓物欲充斥人的心靈,這樣的發展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的,不會給社會帶來福音,現代化的價值追求和終極目的是實現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為此,鄧小平告誡全黨:“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從鄧小平的話中我們可以發現,精神文明作為社會現代化的軟件支撐系統,主要是就其意識形態性質而言的,而不是指它在社會生活中可有可無,是軟綿綿的,沒有力量。在現代化大廈中,軟件一點不軟。一方面,物質文明這一硬件支撐系統離不開精神文明這一軟件支撐系統,在現代化過程中,物質生產中的精神因素日益增長,社會產品越來越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蘊,生產部門往往成了文化部門。人們對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文化上的要求,由此而形成特殊的消費文化、企業文化及其它部門文化。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精神產品得到了迅速而廣泛的物化。此外,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諸如體育館、劇場、文化館、圖書館等的建設,本身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物質文明建設的表現,是精神文明領域的物質文明建設。另一方面,精神文明這一軟件支撐系統在現實生活中的功能是十分堅硬的,它有力地影響著物質文明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離不開人的現代化,人從觀念到行為的現代化。愛因斯坦說:“科學是一種有利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殺人。”(注:《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6頁。)當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福音的時候,有些人格有缺陷的人也利用科學技術的力量來危害社會。一些黃色的、頹廢的、兇殺的、以及其他不健康的東西也搭乘先進的科學技術“列車”到處傳播,如網絡“黃毒”,描述色情、兇殺的激光影碟等等;還有人公然提出科學和迷信可以相互轉化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算命,宣傳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等等。因此,只有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同時加強對各種文化市場的管理,才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積極的和正面的效應,使物質文明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現代化問題專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也認為:“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得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長久。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注: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頁。)

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整體現代化思想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將這一思想化為中國現代化具體實踐的方法論,就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鄧小平的“兩手抓”思想是一個閃耀著唯物辯證法思想光輝的科學命題,對于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功能。

1.“兩手抓”思想堅持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出發,認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物質文明和發展精神文明,這兩手必須同時抓,單有抓經濟建設這只手決不是實事求是,決不能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協調發展。他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中國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能否堅持兩手抓,能否做到兩手都硬,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思想認識問題。1987年3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國務卿舒爾茨的談話中指出:“國外有些人過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別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錯;如果要說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頁。)同年7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孟加拉國總統艾爾沙德時又重申了這一觀點。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敢于面對和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新矛盾和新情況,認真加以防范和處理,既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物質文明,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精神文明,這充分體現了以鄧小平為首的當代中國實事求是派的政治立場,是實事求是思想的集中體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矛盾采取不承認或回避的態度,就背離了實事求是路線,就會在實踐中斷送中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

2.“兩手抓”思想體現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將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矛盾辯證法。早在50年代,曾這樣贊譽鄧小平:“要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同志講的。”(注:《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1頁。)鄧小平的“兩手抓”思想體現了將社會有機體視為一個由諸多要素、實物、現象所構成的復雜系統,從現代化的整體系統入手觀察和處理問題,既抓主要矛盾,重視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重視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現代化實踐系統中,存在著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有聯系。只有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思想,才能巧妙而穩妥地處理好這些復雜的矛盾關系。堅持兩點論,就是在研究最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就是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方面。既要堅持兩點論,又要堅持重點論,將兩點論和重點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是以同時承認非重點為前提的,重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將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重點絕對化和孤立化,只見一點不及其余,忘記兩點論,只有一手,或一手硬,一手軟,就會犯主觀片面性的錯誤,違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兩點不分主次地均衡看待,抽掉兩點講重點,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以經濟工作為中心,沖淡這個中心,就會犯折衷主義和均衡論的錯誤,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3.“兩手抓”思想成功地將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法運用于中國現代化事業,正確地說明了現實生活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歷史唯物論也就是歷史辯證法。社會歷史領域充滿著錯綜復雜的各種現象。要從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理出頭緒,發現其中的規律性,必須首先分清這些現象中哪些是第一性、起決定作用的方面,哪些是第二性、居派生地位的方面。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明確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頁。)恩格斯認為,如果認為經濟狀況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用它來分析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最簡單的一次方程式容易。對歷史進程發生影響的還有上層建筑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矛盾運動的生息不滅的因果鏈條。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嫻熟地運用于中國現代化實踐,多次強調,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方針。兩個文明同時建設,既符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原理,又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鄧小平既強調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在最終意義上決定精神文明,又認為這樣決定不是一個機械的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辯證的雙向互動的過程。鄧小平既理直氣壯地反對離開物質文明講精神文明的唯心論的錯誤,又旗幟鮮明地反對只要物質文明抓上去,精神文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去的機械決定論的錯誤,在中國現代化實踐中出色地堅持了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的統一。

總之,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一方面強調了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另一方面又指出發展生產力并不是唯一的,不是現代化的終極目標,必須同時強調和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現代化建設主體的文明素質,凈化社會的風氣,最終達到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和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堅持鄧小平的整體現代化思想,必須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片面做法,實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中國現代化的航船才能沿著正確的航道長風破浪,抵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