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關于“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時間:2022-04-17 04:20:00

導語:鄧小平關于“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關于“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關鍵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原則/利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方向

【正文】

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度里,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意義尤為重大,尤其需要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統一起來,既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一、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一方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克服改革開放中僵化思想的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是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之一,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意義重大;而“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實踐和探索的過程,沒有既定的模式,要力戒思想僵化,不能不顧實際,從本本出發。鄧小平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現象就產生了。”“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思想一僵化,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思想一僵化,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42-143頁。)另一方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保證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方向的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前提和重要內容,“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是毫無疑義的”。(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14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在實踐中會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但不能因為變化了的實際,而否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拋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背離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歷來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但必須解放思想。他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認為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行社會主義的政策。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13頁。)“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制定政策。因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60頁。)

二、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在實踐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實行對外開放,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首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回應資本主義挑戰的需要。當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最主要的社會制度并存競爭,借鑒揚棄;比吸引力,比優越性,致力于在實際上解決由誰代表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并在歷史的選擇中取勝的問題。在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爭取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來幫助我們發展經濟,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資本主義并不容易,鄧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住我們窮國的脖子,不讓我們得到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406頁。)因此,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尤為重要。其次,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是在擴大對外交流中維護獨立自主權利,保持社會主義方向,抵御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需要。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它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頁。)第三,自力更生為主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國曾經一度完全或基本上處于沒有外援的狀況,主要靠自力更生。沒有外援就迫使我們奮發努力。鄧小平說:“我們在這個期間搞出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發射了人造衛星等等。所以,我們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紹的首要經驗就是自力更生。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爭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這樣,就可以振奮起整個國家奮發圖強的精神,把人民團結起來,就比較容易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406頁。)

三、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由實踐來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2頁。)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嘗試,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否成功,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是否反被資本主義所利用,必須用實踐來檢驗。不承認實踐標準,就是違反實事求是思想,違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在實踐中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首先,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力問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這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需要。“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28頁。)其次,利用資本主義就要敢于實踐。對外開放,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會有風險,但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可喜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國對風險承受能力增強了。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

四、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能否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首先,要利用資本主義,就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面臨的新課題,新課題帶來新問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聯系實際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思考,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鄧小平在談到“兩個凡是”問題時說:“把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同志自己多次說過,他有些話講錯了,一個人只要做工作,沒有不犯錯誤的。又說,馬恩列斯都犯過錯誤,如果不犯錯誤,為什么他們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8頁。)其次,要準確完整地、作為思想體系地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勢必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最主要的社會制度并存競爭,借鑒揚棄;比吸引力,比優越性,致力于在實際上解決由誰代表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并在歷史的選擇中取勝的問題。在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爭取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來幫助我們發展經濟,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資本主義并不容易,鄧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住我們窮國的脖子,不讓我們得到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406頁。)因此,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尤為重要。其次,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是在擴大對外交流中維護獨立自主權利,保持社會主義方向,抵御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需要。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它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頁。)第三,自力更生為主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國曾經一度完全或基本上處于沒有外援的狀況,主要靠自力更生。沒有外援就迫使我們奮發努力。鄧小平說:“我們在這個期間搞出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發射了人造衛星等等。所以,我們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紹的首要經驗就是自力更生。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爭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這樣,就可以振奮起整個國家奮發圖強的精神,把人民團結起來,就比較容易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406頁。)

三、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由實踐來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2頁。)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嘗試,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否成功,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是否反被資本主義所利用,必須用實踐來檢驗。不承認實踐標準,就是違反實事求是思想,違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在實踐中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首先,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力問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這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需要。“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28頁。)其次,利用資本主義就要敢于實踐。對外開放,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會有風險,但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可喜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國對風險承受能力增強了。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能否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首先,要利用資本主義,就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面臨的新課題,新課題帶來新問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聯系實際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思考,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鄧小平在談到“兩個凡是”問題時說:“把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同志自己多次說過,他有些話講錯了,一個人只要做工作,沒有不犯錯誤的。又說,馬恩列斯都犯過錯誤,如果不犯錯誤,為什么他們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8頁。)其次,要準確完整地、作為思想體系地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勢必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最主要的社會制度并存競爭,借鑒揚棄;比吸引力,比優越性,致力于在實際上解決由誰代表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并在歷史的選擇中取勝的問題。在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爭取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來幫助我們發展經濟,取得了成效。但是利用資本主義并不容易,鄧小平指出:“有那么一些人還是老殖民主義者的頭腦,他們企圖卡住我們窮國的脖子,不讓我們得到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406頁。)因此,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尤為重要。其次,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是在擴大對外交流中維護獨立自主權利,保持社會主義方向,抵御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需要。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它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頁。)第三,自力更生為主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國曾經一度完全或基本上處于沒有外援的狀況,主要靠自力更生。沒有外援就迫使我們奮發努力。鄧小平說:“我們在這個期間搞出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發射了人造衛星等等。所以,我們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紹的首要經驗就是自力更生。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爭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這樣,就可以振奮起整個國家奮發圖強的精神,把人民團結起來,就比較容易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406頁。)

三、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由實踐來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2頁。)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嘗試,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否成功,利用資本主義最終是否反被資本主義所利用,必須用實踐來檢驗。不承認實踐標準,就是違反實事求是思想,違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在實踐中檢驗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敗:首先,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力問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這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需要。“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28頁。)其次,利用資本主義就要敢于實踐。對外開放,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會有風險,但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可喜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中國對風險承受能力增強了。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點風險,辦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

四、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要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能否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首先,要利用資本主義,就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面臨的新課題,新課題帶來新問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聯系實際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思考,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鄧小平在談到“兩個凡是”問題時說:“把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同志自己多次說過,他有些話講錯了,一個人只要做工作,沒有不犯錯誤的。又說,馬恩列斯都犯過錯誤,如果不犯錯誤,為什么他們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8頁。)其次,要準確完整地、作為思想體系地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看待馬克思主義,勢必”(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