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資產階級政黨為什么能活下去

時間:2022-12-05 05:28:00

導語:老牌資產階級政黨為什么能活下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步于世界政黨的百花園中,你可以發現,幾個老牌政黨,不僅壽命長,而且在政治舞臺上頗有些老當益壯的氣度。就拿英國的保守黨來說,它今年已經323歲了,但仍保持著英國第一大黨的地位。而美國的共和黨和光輪流坐莊的歷史就有上百年,至今沒有第三個黨能夠撼動它們的地位,取而代之,上臺執政。這些老牌的資產階級政黨何以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既長命又長盛呢?

“與時俱進”的英國保守黨

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英國的保守黨。英國是現代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英國保守黨不僅是英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縱觀英國保守黨三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能夠保持老而不衰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這個黨在自身建設上有一些自己的獨到之處。

保守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黨的理論的非教條性和發展性,用句現在時髦的話講,就是黨的理論與時俱進。理論上不搞教條主義,給保守黨帶來不少好處,比如,它使黨擺脫了理論教條的束縛,這樣就避開了因為意識形態的爭論而帶來的麻煩,諸如黨內斗爭,黨的分裂等等。從而使黨內的團結問題、黨在理論上的革新問題以及黨的政策的變化問題都變得容易解決了。

理論上的發展性則使保守黨的理論成為一個開放性的理論,它可以不斷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吸收新的東西,增添新的內容,甚至奉行“拿來主義”,吸收它的政敵理論中的合理成分。人們看到,在黨派競爭中,保守黨人經常是靠奪過敵人手中的武器來裝備自己,同時使對手變得赤手空拳。這樣,保守黨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上都有所建樹,不斷推陳出新,各種“主義”環生。比如,70年代中期撒切爾主義的出現,不僅給保守黨帶來生機,使其順利進入80年代的黃金時代,而且也使英國這個60年代末及整個70年代的“歐洲病夫”,擺脫了病魔。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保守黨并不保守。

實行權力的制約和集中與民主的有效結合,是保守黨運作機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保守黨是在議會制條件下運作的,因此,它的組織機構自然帶有強烈的議會黨的色彩。議會黨團、中央總部和全國聯合會是保守黨組織架構中三個彼此獨立的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相互之間的關系,只是工作上的協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

在黨的組織系統的這三駕馬車中,議會黨團是全黨的核心,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黨的主要工作都要由議會黨團來承擔。全國聯合會的工作主要是吸收、擴大黨員隊伍,并通過自己的工作,影響和爭取選民。中央總部則起連接議會黨團和群眾組織的橋梁作用。后兩者的工作都是圍繞前者展開并為前者服務的。最終,這三個系統的工作都要受黨的領袖的領導。

領袖高度集權是保守黨組織上的一個顯著特點。領袖的集權主要是靠掌握干部的任免權實現的。保守黨執政時,保守黨的領袖便是英國首相,全體內閣成員都要由首相任命。在野時,影子內閣成員依然要由領袖挑選。對議會黨團,領袖通過任命督導員或“黨鞭”以及處罰違紀的議員來控制。對議會外的組織系統,他則靠任命中央總部的黨主席來控制中央總部,并進而影響全國聯合會。盡管保守黨領袖的權力看起來是如此之大,大有造成領袖獨裁、為所欲為的可能。但是,領袖的權力又受到來自議會黨團的有效制約,使他很難天馬行空。因為,誰來作黨的領袖和能做多久的權力屬于全體保守黨議員。如果失去本黨議員的支持和擁戴,領袖是作不成的,就連“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不例外,雖然她帶領保守黨取得了連續4次大選的勝利,可謂勞苦功高,但最終未能逃脫被本黨議員趕下臺的厄運。

保守黨的財政優勢,是其老而不衰的另一個原因。保守黨始終同英國社會力量的源泉──企業、傳媒和教會有著緊密的聯系。保守黨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兩個渠道:一是黨員的捐款,包括黨費;二是企業的政治捐款。因此,保守黨比其他英國政黨的收入要高得多,不僅高于它的勁敵工黨,據說,甚至高于其他所有政黨財政收入的總和。

“跟著選舉走”的“驢”和“象”

再來看看美國兩黨。美國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就是說主宰美國政治的是兩大政黨――共和黨和。由于共和黨的黨徽上刻著一頭大象,而的象征是驢。因此,人們常常把美國兩黨的競爭稱作“驢象之爭”。

與其他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國家不同的是,美國的共和黨和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不像其他西方國家還有強大的工人階級政黨。從意識形態和所持立場看,美國兩黨的爭斗沒有實際性的內容。兩黨的意識形態淡薄,并沒有最終目的或長遠的宗旨,也沒有一以貫之的系統理論。因此,要想歷數美國兩大政黨的差別確實很難。它們在意識形態、政治形態和組織形態上基本相同,在基本價值觀上兩黨一直保持著共識。無論是共和黨還是,都竭力維護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企業經濟、個人自由、有限政府、正常法律程序、多數人統治等等這樣一些民主價值觀。在國家發展的目標和綱領方面,兩黨的競爭也沒有什么實際性的沖突,在維護、改進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大方向上其目標是一致的,只是在如何具體施政上,存在著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政策傾向。但是,兩黨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即在美國憲法制度的框架下行動,避免在政策上走極端,需要變革時只能是溫和地、逐步地推進。因此,兩黨政策的區別也不大,美國的選舉通常被看成是選擇人而不是選擇政策的手段。兩黨內部,什么觀點都有。選民們是從個人和家庭總的利益出發來考慮把票投給哪一個黨的。兩黨的目標也簡單明了,那就是得到盡可能多的選票,贏得選舉,上臺執政。

與政黨的目標相適應,美國兩黨的組織也頗具特色:

首先,兩黨都沒有長期的、具有廣泛約束力的黨綱,只有為競選準備的競選綱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政綱,其作用不過是在競選中,就選民最關心和最擔心的問題,闡述本黨的主張,爭取選票。如果其他政黨或社會組織提出的主張得到相當一部分選民的喝彩,為了拉選票,兩大黨就會在自己的政綱中綜合采納。

其次,組織松散,紀律松懈,黨派意識薄弱。美國的政黨與其他黨不同,不能用擁有多少黨員這一常規來衡量?!皟牲h的黨門大開,出入自由,像個廟會”,根本沒有什么入黨制度。兩黨的所謂黨員,其中只有極少數“積極的黨派活動分子”履行一定的入黨手續,其他凡是在選舉中投票支持某個黨就算是這個黨的黨員了。這種黨員既不交黨費,也不必為黨工作。他們除了支持黨的總統提名外,對黨沒有更多的義務。黨的紀律對普通黨員沒有絲毫約束力,黨員可以朝三暮四,隨時隨意變換黨籍。即使是黨的骨干和官員,變換黨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像前共和黨總統里根,早年是的積極活動分子,后來轉為共和黨人,競選州長和總統。

再次,權力分散。美國的兩黨在組織結構上都沒有嚴密的自上而下的組織系統。兩黨只不過是各州和地方黨的組織的松散聯盟,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既不是全黨的領導機構,也不是決策機構。從全國到州直到地方一級的組織,上級委員會對下級委員會沒有直接的指揮關系,只能在分配經費方面施加影響。

在美國,兩黨主要是通過參加競選,輪流掌握政權,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因此,有人說,美國的政黨是為競選活著的。兩黨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吸收和挑選候選人,黨的機器只有在選舉中支持候選人時才能轉動起來,在非選舉時美國政黨很難組織什么活動。

美國政黨的這種非意識形態化和非組織性的特點,決定了美國兩黨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各種人都可以從或共和黨的競選綱領中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觀點,這樣一來,組織第三黨的要求就沒有那么強烈了。因此,兩大黨事實上就成了組織和控制競選的工具。通過廣泛的競選,兩黨不僅控制著聯邦政府,也幾乎控制著所有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