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
時間:2022-02-17 10:54:00
導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關于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學的邏輯概括。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特別和首先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由人的活動實現的滿足主體需要的客體對象。關于利益問題的看法、主張、觀點就是利益觀。2000年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說:“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1](P2)從利益角度分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利益邏輯結構。
一、利益問題的核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在利益主體類型上,突出“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主體是指利益的擁有者,是社會化了的需要主體。我們談到利益,總是意味著,那是隸屬于一定主體的利益。如果沒有了主體,就根本談不上利益。利益的主體類型是復雜多樣的,可以按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其中最重要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征就是集合特征。按利益主體的集合程度可分為個人利益、家庭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人類利益等等。“三個代表”指出其代表的利益主體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所謂最廣大人民,最基本的就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著眼于最廣大人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繼承。馬克思主義向來重視利益問題,并把“利益”二字公開寫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上,公開申明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效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時代精神,預示了社會發展方向。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3](P1096)鄧小平也把“人民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贊同不贊同”、“高興不高興”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中外歷史證明,一個政黨無視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并且日益脫離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其結果只有一個,被人民群眾和歷史所拋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馬克思主義人民利益觀,指出“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具體利益構成的”。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在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1](P161)可見,大多數的利益構成了利益問題的核心。
第二,在利益重要程度上,強調“根本利益”。按利益的重要性程度,可劃分為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一個把握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問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在“七一”講話中具體化為“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1](P161)。把握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可以有的放矢,尋找正確的方法、手段或途徑最大限度地實現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徑——“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辯證統一
第一,“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實現人們物質利益的根本途徑。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人們物質利益的實現。物質利益是指為了滿足一定主體的物質生活需要而占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物質資料,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益,是人的其他利益的基礎,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在利益需要向生產活動的轉化中形成和發展的,是利益主體實現自身利益需要的能力。先進生產力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生產力。代表人民利益,最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在這個意義上,贏得利益,比分配利益更重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和物質產品的不斷豐富,從而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質利益需要得以實現和滿足。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4](P86)所以生產力作為人們獲取物質資料的活動方式,是人們維持自己生存發展的惟一途徑。只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實現人們的物質利益,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的物質利益是相互促進的。人們物質利益的實現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群眾的物質力量與他們的積極性的發展是因果、互相促進的。“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P82)從直接性上看,人民群眾是依據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物質利益去從事創造歷史的活動的。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從根本上說,歷史是人的物質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物質利益是人們從事活動的根本動力。所以生產力發展與人的物質利益是相互促進的。在經濟社會中,正是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割斷人民群眾的生產工作與自身利益的聯系,這必然抹殺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5](P146)所以生產力越發展,人們的物質利益就越得到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越得到滿足,則越易促進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只有使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的物質利益統一起來,才能互相促進,實現良性循環。
第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實現人們精神利益的根本途徑。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內容的統一的體系。其中處于核心層次的是思想、意識、觀念等。思想意識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念,一是思維方式。精神利益是指滿足主體精神需要的對象。主體精神需要豐富多樣,如精神自由、人格、榮譽、追求自我實現、精神生活的充實、完善和愉悅、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水平、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水平的提高等等。它是較高級的利益,是最能體現人的本質屬性的利益,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和標志。在發展人們的精神利益的過程中,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文化發展可以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轉變人們的落后觀念,實現價值取向的提升;文化發展可以通過對教育模式的改造,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教育狀態,提高人的素質;文化發展還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使其煥發出自強、自信的進取精神。所以“代表中國先進的前進方向”,是實現人們精神利益的根本途徑。
第三,“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兩條途徑是統一的,所以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實現也是統一的。
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人們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歸根到底是他們的現實生活、尤其是經濟生活在頭腦中的反映。并且“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6)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生產力作為精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表現得尤為明顯。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同小農經濟、封建宗法觀念及傳統的計劃經濟相聯系的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與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新觀念和新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來
三、利益實現過程的動態性——“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的“先進”體現了實現人們根本利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
生產力是一個歷史范疇,存在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力之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原來先進的生產力又會變成落后的生產力。所以作為利益實現的手段和途徑,生產力必須與時俱進,具有先進性。“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表明了這種動態性。文化雖然有其相對獨立性和繼承性,但作為決定因素的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最終要求先進的文化與之相適應。“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就體現了這種與時俱進的先進性。人的利益需要的實現過程和利益需要的水平與生產力的發展、文化的前進是相互作用的。生產力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利益需要與文化發展,人的利益需要對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
“三個代表”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我構成一個利益的邏輯結構,內涵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框架,也是我們研究利益問題的指導思想。發展先進生產力,繁榮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也是人類不斷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利益選擇。“三個代表”已正是基于這種深邃的理論思考與現實需要所做出的論斷。以“三個代表”為指導,中國社會發展圖景已呈現出整體推進的和諧態勢,中國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和人民根本利益猶如弦上之箭勢不可擋。
參考文獻
[1].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
[2]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3]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6]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