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9:16:00
導語: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靈魂所系,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也就沒有了精神支柱,也就不會有凝聚力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將會被歷史所淘汰。所以,鄧小平經常強調,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用什么樣的理想來武裝我們的人民呢?就是要“用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我們要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但是,由于“”和西方勢力的“和平演變”,嚴重地影響了人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信念,對此,鄧小平指出:“現在,特別是在青年當中,有人懷疑社會主義制度,說什么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這種思想一定要大力糾正”,“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面對來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嚴重挫折的沖擊,鄧小平再次明確指出:“有理想,有紀律,這兩件事我們務必時刻牢記在心。一定要讓我們的人民,包括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與我們的不同。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
鄧小平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對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宣傳和教育,正是這種宣傳和教育,才使我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始終抵制住了各種不良思潮的侵襲,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強大年代精神保證和動力。
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
(一)“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群體的某種理想能否樹立和被堅持,關鍵在于這種理想是否具有客觀歷史必然性,是否符合這個群體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使我國全體人民樹立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必須使全體人民認識到,我們選擇社會主義和堅持社會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保證我們的根本利益。如何使人民認識到這一點,最好的途徑就是加強歷史教育,使人民深刻懂得這樣的歷史邏輯,即過去→現在→未來。“現實認同要靠歷史教育來說服”。我們的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是符合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鄧小平曾多次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后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由于對歷史知識的缺乏,不懂得歷史,有些人在現實中盲目的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比較,得出了這樣的荒謬結論: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淡漠了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這是非常危險的。“有一些人散布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一定要徹底駁倒這種言論。首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絕大多數人決不會允許歷史倒退。其次,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事實。但是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解放以前的歷史造成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造成的”。“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歷史讓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歷史同樣回答了我們社會主義現在不發達的原因,又是歷史證明了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如果人民懂得了這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應該會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
(二)“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今天,我們在很多方面還不如資本主義發達的條件下教育人民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要人民相信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必須充分向人民展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力戒空洞說教。“在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比較的時候,不是僅僅看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有哪些一般的區別,而是社會主義如何才能優于資本主義。即‘好’要有現實的根據,也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東西表現出來”。對于人民來說,關心的不是何種主義,而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可以帶來福祉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人民能否相信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關鍵在于人民在現實生活中能否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就是要創造出更高更快的生產力,在政治上就是要創造出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講社會主義,首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群眾從事實上感覺到黨和社會主義好,這樣,理想紀律教育,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才會有效”。“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鄧小平反對空洞說教,他注重的是用實踐效果來教育人民樹立對社會主義的堅定理想。
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理論引導要由實踐效果來支撐”,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是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毫無疑問將來會比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都快,并且比較穩定而持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何止舊中國無所能比,就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也無所能比的。只要我們能夠用這樣的事實、社會主義的戰果來教育人民,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信念就會在人民心目中越加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就永遠不會被動搖。
(三)“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培養”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有無胸懷大志,有無社會主義理想,將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正是這樣,帝國主義把它們顛覆我國社會主義的希望寄托于我國青少年。
“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青少年有著滿腔的激情、勇敢的斗志,愛憎分明,富有正義感。然而,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形成,他們的判斷能力還沒培養起來,如果不加強引導和教育,其未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有可能是畸形的。尤其是當今信息時代,各種信息良莠不齊,他們很容易在不健康信息的誘導下偏離正確軌道。所以,我們的理想教育,應該把青少年作為重點教育對象。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如果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能夠堅持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如果社會主義的理想能夠代代相傳,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永葆生機。反之,社會主義就一定會被帝國主義顛覆的。所以,鄧小平不斷強調:“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培養”,“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他多次強調:“我們這些人的腦子里是有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
在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時,鄧小平很痛惜的指出:“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年輕娃娃、青年學生教育不夠”,“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由此看來,我們必須樹立和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鄧小平關于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與理想教育的關系闡述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雖然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變遷而具有不同的歷史內容和形式,但是熱愛祖國的主旨從來沒有動搖過。幾千年來,熱愛、忠誠和報效祖國,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崇高理想和追求。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在浩浩歷史長河中雖有跌宕起伏,但最終還是屹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列的重要原因。
“理想信念的樹立必須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完成”,不愛國,何談為社會主義祖國而奮斗的理想。因為,在當代,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一致的,愛國就是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愛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要使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就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
自改革開放以來,資本主義腐蝕了一些人的靈魂,使愛國主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動搖了一些人的社會主義理想。對此,鄧小平指出,必須堅決扭轉這種不良傾向,“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信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可見,如果不能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理想就樹立不起來,更談不上為社會主義而奮斗了。因而,理想教育不論采取何種形式,不論內容的多少,但愛國主義始終應該處于核心地位,如果動搖了這個核心地位,社會主義的理想就難以樹立,理想教育也必將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蔡克文.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的實現原則及當代價值[J].教育學術月刊,2008(3)
3.羅賢嬌,胡菁惠.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理論思考[J].求實,2005(4)
4.辛淑英,周洪濤.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是熱愛社會主義[J].求實,2003(6)
內容摘要:鄧小平指出,理想教育要借助歷史教育來完成,要依靠實踐來支撐,要從小開始培養,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思想觀點,對今天的理想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對鄧小平理想教育思想的本質、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與理想教育的關系進行闡述。
關鍵詞:鄧小平理想教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歷史教育
- 上一篇:工礦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會議記錄
- 下一篇:鄧小平行政管理思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