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制度變遷與市場化改革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3 09:55:00

導語:鄧小平制度變遷與市場化改革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制度變遷與市場化改革探究論文

一、制度變遷的共有信念:意識形態與理論創新

意識形態作為人們對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從共有信念上規定了社會主體實施制度創新的行動域。意識形態預先設定了制度安排模式、價值體系和理想信念,使未來制度安排以某種“先驗”的形式存在著。意識形態一旦形成并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就意味著某種價值體系和理想信念在人們之間確立起來了,新的制度安排也就會沿著意識形態預設的軌道被創設出來。

鄧小平在領導和設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始終重視理論創新的先導作用,并以理論創新的成果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從而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為制度變遷和改革開放提供了共有信念??v觀改革開放三十年,每一次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都是首先由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而開啟和推動的。這些理論創新和突破成為推進改革不斷深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

鄧小平制度變遷的理論創新和共有信念的形成,是不斷解放思想的結果。首先是突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的理論創新。針對“”結束后“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鄧小平支持和領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思想路線,為隨后的一系列改革創新從思想路線上作了準備。

其次,轉變黨和國家政治路線的理論創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軌道上來。政治路線的糾偏和工作重心的轉向,使全黨全國人民的注意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轉移,為中國隨后的熱火朝天的現代化建設和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事業指明了方向。

再次,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創新。由于理論認識的不足和受蘇聯模式的影響,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商品貨幣關系。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鋪開和改革開放的推進,需要從理論上解決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關系。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概念,明確肯定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它不再把社會主義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商品經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內在屬性。鄧小平高度評價了這一理論突破,認為它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經濟作出了新的解釋,說出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1]。

最后,市場經濟“手段論”理論創新。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命題。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對理論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盵2]這一精辟論斷,從理論上破除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制度屬性的陳舊觀念,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做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礎。

這些理論突破和創新構成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和中國社會共識。它預設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制度變遷的路徑和取向。

二、制度變遷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取向改革

隨著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認識的不斷突破和理論的不斷創新,鄧小平對“摸著石頭過河”式的制度變遷和市場化取向改革目標模式認識逐漸明晰化。市場化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體制模式。它突破了把市場和計劃完全對立的傳統計劃體制,開始在計劃經濟的總體框架下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為市場化取向改革開辟了道路。(2)“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模式。它把商品經濟看成是社會主義的內在屬性,提出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這種“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其運行機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亟須解決。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的一系列著名論斷,澄清了人們的各種疑慮。黨的十四大根據南方談話的精神,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最終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鄧小平提出市場化改革模式,首先在于他科學地區分了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和“左”的思想傾向,曾經把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混為一談,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處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時,要么是把改革體制誤認為是改變基本制度,反對對體制作任何改革;要么是把體制的改革變成對根本制度的變革,使改革變成“改向”。鄧小平在改革初期就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3]。隨后,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2]在他看來,市場經濟作為具體的運行體制,并不具有社會基本制度性屬性,而只具有體制性屬性。這種認識上的突破,是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制度變遷的性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中國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就其引起的體制變革、利益格局調整和社會結構變動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而言,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但這場革命是在社會主義憲法原則下進行,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首先,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2]。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改革具有革命性的變革,它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而不僅僅是細枝末節的修補。它要從根本上變革束縛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實現制度創新,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適應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革制和其他方面體制。因此,從制度變遷的廣度來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盵2]從制度變遷的深度來講,改革是要徹底破除舊體制,建立新的經濟體制,而不是對舊體制的修補。這種脫胎換骨式的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將會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將會引起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指出:“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盵2]“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2]。因為,改革同革命一樣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案锩墙夥派a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2]顯然,改革和革命在這里具有相同的性質和功能。“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盵2]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是一場革命,主要是從體制變革、制度創新和生產力的解放而言,而不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意義上的革命。“改革是一場革命。當然,這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盵3]

其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作為一場革命性的制度變遷,并不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否定,而是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1)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進行的。鄧小平反復強調指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動搖?!叭绻麆訐u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盵4](2)改革是通過變革具體體制而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準確地把握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關系,提出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要通過變革社會主義具體體制來實現。他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2]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但是,“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3]因此,必須對體制進行創新和變革。通過對基本制度和具體體制的區分,鄧小平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具體化為生產力與具體體制之間的矛盾,從而為解決這一基本矛盾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和途徑。改革的對象是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因此,“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盵2]這意味改革的性質和目標已明晰化。“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盵2]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四、制度變遷的方式: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

制度變遷和改革如何進行呢?經濟學者們把轉型國家的改革分為激進式改革和漸進式改革。中國改革具有漸進式的特征。漸進改革一般是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則、準則和實施組合進行邊際調整。與激進式改革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完整的理想化的設計方案不同,漸進式改革在開始時并沒有明確的設計方案,而是采取允許“試錯”的方式,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即“摸著石頭過河”。鄧小平指出,對改革要“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盵2]

之所以選擇漸進式制度變遷,主要是因為:(1)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現存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2)制度變遷和體制改革實質是人們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會觸及到各個方面的利益而面臨各種阻力,必須充分考慮改革的力度、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從而使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漸進式調整;(3)人的理性有限性,人們不可能在改革之初就能完全掌握改革全過程出現的各種情形,因而不可能制定一個理想化的完整方案,而只能選擇漸進的方式。鄧小平指出:“尤其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涉及面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4]總之,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必然要求改革只能是漸進式的。

因此,中國特色的漸進式制度變遷就是按照“先易后難”的圖式展開:(1)中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取得經驗以后,轉入城市?!案母锸紫葟霓r村開始”,“有了農村改革的經驗,現在我們轉入到城市經濟改革。城市經濟改革比農村經濟改革要復雜得多,難免出差錯,冒風險?!盵2](2)從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改革到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在改革之初,首先對國有企業實行放權讓利改革,然后是承包制,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股權多元化,從而逐步調整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同時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并最終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3)從打破平均主義到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之初首先打破平均主義,確立按勞分配制度,并隨著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出現而逐漸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經濟體制改革先于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改革首先從經濟體制改革入手,并且到目前為止改革的中心任務和重點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從而保持了政治秩序、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和政治權力的相對集中,有利于防止因改革而引發的社會失控,為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但并不是說政治體制改革就可以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盵2]實際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也在有序地推開,比如黨政分開、政企分開、行政分權等。

五、制度變遷的目的: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技術未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制度創新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并能實現經濟增長。無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都是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實現的。鄧小平在設計中國改革開放時指出,改革就是革除傳統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制,建立新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體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盵2]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發展生產力界定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榜R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盵2]

然而,由于建國后很長時間內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缺乏準確的認識,加上“左”的路線和僵化的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啊苯Y束后,鄧小平就開始思考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并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1978年10月,鄧小平指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場根本改變中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盵2]這里,鄧小平開始提出要通過變革經濟體制來發展生產力。1985年鄧小平明確指出:“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盵2]

當然,改革是為了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拔覀兊母母镆_到一個什么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2]在南方講話中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盵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即是說,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更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006.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373.

[3]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5-352.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173.

摘要:鄧小平在領導和設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以理論創新的成果作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為制度變遷和改革開放提供了共有信念。理論創新及其意識形態預設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制度變遷的路徑和取向。市場化取向改革所引發的制度變遷,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方式是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

關鍵詞:鄧小平;制度變遷;市場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