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9:55:00

導語: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分析論文

一、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內涵和特點

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公平問題的實現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提出了自己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分配思想。

1.以按勞分配為主: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基礎

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因此,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由其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生產力水平不高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原因,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但是,究竟如何堅持這一原則,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堅持平均主義分配原則,它在本質上是與社會主義的主體分配原則相對立的。平均主義實質上的不公,是導致效率下降的癥結,為此我們曾付出沉重的代價。

鄧小平同志早已注意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特點。他認為,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將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也就需要我們在不同的所有制經濟中,實行不同的分配形式。但始終應該堅持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方式的主體。

2.共同富裕: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本質

社會主義公平觀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的,是對社會主義主體間交往關系的一種評價。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關注公平分配問題或者說“共同富裕”問題。他說:“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公平問題將是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焦點。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只有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才能持續發展。鄧小平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原則的高度,反復強調。1992年南巡講話時,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突出表現,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于以往剝削制度的最根本特點。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下,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共同富裕是同兩極分化相對立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我們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兩極分化的經濟基礎,但并不是說不存在產生兩極分化的可能性。共同富裕和兩極分化是根本對立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逐步消除和避免兩極分化,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公平分配觀的重要內容。

3.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精髓

效率與公平這對矛盾,一直是兩種制度都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效率和公平難以得到最終的統一,這是由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效率與公平的內在矛盾,將效率與公平在新的基礎上加以統一。社會主義公平原則是建立在消滅剝削制度,鏟除社會不公的基礎上的。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享受同樣的政治權利,并且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效率和公平是社會主義的兩大基本價值目標。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構成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最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效率和公平在社會主義制度中是同步發展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問題。沒有生產的高效率,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公平;同樣,沒有一個公平的制度和規則,社會生產的高效率也難以持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產品分配的規律性認識:產品公平分配的方式受制于產品的數量,真正公平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方式,但這一分配方式的實現必須以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為前提。相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言,社會生產相對落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市場經濟也不很發達,這就需要我們把發展生產力、提高效率放在優先位置。

但是,強調效率優先,必須堅持公平條件下的效率優先。效率和公平是相輔相成的。效率的提高是公平形成的物質基礎,公平則構成了效率提高的社會保證。市場競爭本身是一個自發追逐效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公平現象,而這種不公平既會限制市場對效率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社會公平就沒有經濟的高效率,公平就是一種效率。在當代中國,要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就必須建構社會主義的公平規則,并以此促使效率的均衡提高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科學的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時代課題和歷史任務,賦予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以新的特點。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實踐性、獨特的創造性構成了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顯著特征。

二、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現實啟示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在加快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在當前改革進入縱深、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階段,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實現公平分配,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在中國各種關系和矛盾基本協調,發展基本平衡,社會基本和諧的前提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視的新問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部分社會成員收入仍然偏低,群體收入差別仍在持續拉大,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日漸激化,這些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任何社會,只有實現財富增長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相統一,才能推進社會進步與和諧,兩者結合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和諧的基本標準。收入差距保持在什么狀況比較合理,對一個國家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問題顯然還不是階級社會中的“兩極分化”。但是當前,中國部分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已經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明顯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但富裕的社會并不必然就是和諧社會。社會的和諧需要有物質財富,但光有富裕也不行,還要看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為此,將公平分配與和諧社會的建構聯系起來,確立以公平分利,建立社會和諧的制度化機制,是一個應當確認的社會可持續發展思路,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仍是我們進行制度設計的根本。

1.要繼續加快發展,將蛋糕做大,在快速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從機制上解決收入差距問題之前,一方面,要靠比較快的增長產生做大餡餅的效應,通過擴大就業、治理失業緩解和消化社會沖突,消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各種影響;另一方面,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才能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旨在縮小差距的社會再分配政策才有保障。歸根結底,社會財富的總量是保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所以,擴大收入總規模是根本途徑。

2.協調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當前形勢下,人們給予以往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理念特別的關注,合理性也受到質疑,形成諸多不同觀點。實際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公平和效率并不必然構成一對矛盾。相反,如果能夠形成適當的機制,通過實現機會公平前提下的結果公平,反而可以提高效率。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公平,效率必然遭受損失。效率與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統一。要注意分析效率與公平問題中的辯證法。

3.高度重視分配公平問題。社會公平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社會發展需要效率,但發展又不能不講公平。當前,要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視分配公平對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作用。關鍵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形成分配公平化的長效保證機制。首先,應建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具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利益分配格局,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社會分配結構,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控制收入差距的合法和適度范圍,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和諧社會不是要完全消除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而是要尋求一種能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機制,一種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諧和快速發展的機制。這正是我們改革開放不斷前進的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肖玉明.社會公平與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05-01.

[4]李宗桂.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N].南方日報,2005-03-02.

[5]朱之鑫.我國收入分配現狀、成因分析及對策建議[R].中共中央黨校報告,2002:11.

[6]曾國安.論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1,(4).

摘要: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公平分配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體現了中國的國情與特色。按勞分配、共同富裕、效率與公平的辯證統一構成了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理論精髓。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實踐性、獨特的創造性。在新形勢下,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公平與效率;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