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22 05:40:00

導語:鄧小平理論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探析論文

傳統解釋的困境和反本質主義的解構

20世紀以來,由于傳統本質主義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稱為反本質主義者的哲學家如維特根斯坦、波普、德里達、羅蒂等人,把“本質”問題當作偽哲學命題予以批判,不斷地對傳統的哲學觀進行抨擊,從而形成了一種反本質主義理論。反本質主義是針對本質主義而言的。所謂本質主義,是一種先驗設定對象的本質,然后用此種本質來解釋對象的存在和發展的思維模式。本質主義堅持現象與本質的二元對立,認為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變化無常的多樣性,發現普遍的和共同的東西,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并且認為,一經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是要抓住本質。本質主義的認識走向極端,往往把本質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質主義則認為:第一,既然我們是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那么,現象無疑比本質更重要,甚至可以說,現象比本質更“本質”,我們必須始終關注現象的變化,而不能借本質之名漠視現象;第二,本質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從不同的視角入手,會獲得對本質的不同認識;第三,本質是變化的,而非僵固的。簡言之,本質主義堅持二元邏輯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質主義則志在解構一切形式的二元對立,拋棄深度模式。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社會理論的視角越來越豐富。著眼于反本質主義思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更深地理解作為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思想基礎。對此,傳統的理解認為就是要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特點是從概念出發,從書本出發,從某種固定的模式出發,漠視社會實踐的發展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基于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立場,我們之所以必須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的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第二,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前者基于認識世界的角度提示我們,世界在發展,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后者則從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們,沒有既定的道路,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義僅僅歸結為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則無法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從理論角度講,堅持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人并不一般地否認事物的變化發展,他們只不過是堅持事物的本質沒有變化而已。例如,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種種變化、甚至重大變化,但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因此,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本本”毋庸置疑。第二,從實踐角度講,在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人們都在強調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然而,卻又不斷出現從本本出發而不是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現象。例如,曾寫過《反對本本主義》的著名篇章,而且,他也正是在與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斗爭中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卻始終囿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的設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以至于釀成晚年的重大失誤。再如,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姓“資”姓“社”的爭論此起彼伏,那些指責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為姓“資”的論據,大都是來自“本本”。可見,僅僅從反對本本主義的視角出發,似乎很難解釋本本主義何以屢禁不絕。再者,僅僅從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出發,也不可能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模式做出直接的闡釋。

對于上述困境,我們完全可以另辟蹊徑,換一種視角來思考。就以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來說,當我們立足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時,便可以發現,解放思想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它解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二元對立,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對于這種二元對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把社會主義看作資本主義的“他者”。作為晚于資本主義出現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要界定自己,勢必要與資本主義相對照,要在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中認識自己、界定自己。因此,社會主義需要把資本主義“本質化”,即“想像”出、“制造”出一種純粹的資本主義狀態的存在,把資本主義界定為自己的“他者”,然后通過“他者”的眼光來定位社會主義的本質,把社會主義“本質化”。在這種先驗的本質認識的統攝下,傳統的社會主義始終把與資本主義的對立放在首位,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是否與資本主義劃清了界限。所以,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p>

其次,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社會主義是一種“普遍主義”的觀念。資本主義無疑是一種普遍主義邏輯的產物,它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力圖把自己推行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反題”,同樣秉承的是一種普遍主義邏輯,也試圖把自己推行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此,才會有“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樣偏激的觀念。

[NextPage]

再次,由于歷史的原因,社會主義長期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十月革命是在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的。換言之,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處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邊緣。作為邊緣,一方面,它不斷受到中心的排斥和威脅;另一方面,它也不斷地防范并消解著中心。在這樣的雙重運動中,為了避免被資本主義所同化,社會主義常常不得不以一種與資本主義截然對立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發展自己,不得不強化自己的“本質”。

應當肯定,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二元對立,作為一種認知模式,是認識與自我認識的現實需要。沒有這種二元對立,社會主義就無法認識自己。作為一種既定狀況,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而且,這種二元對立與其說是社會主義造成的,不如說是資本主義促成的,歸根結底,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全球政治格局的表征。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二元對立的歷史必然和合理性,與其說是“事實”的必然性,毋寧說是“話語”的必然性,與其說是“事實”的合理性,毋寧說是“話語”的合理性。據此,我們才能避免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二元對立本質化、凝固化。

反本質主義視角下鄧小平理論所作的全新闡釋和超越

立足于反本質主義思維,對傳統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二元對立進行剖析和解構,會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新的認識,也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領悟鄧小平理論的時代性和與時俱進性。

第一,姓“資”姓“社”的問題必須厘清,但關鍵是要采取符合實際的科學的評判標準。過去那種一切從意識形態的對立出發,按照僵化抽象的觀念去區分、評判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方法,已經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在實踐中,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去探索、去試驗,并在這樣的探索和試驗中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從而創造性地堅持、檢驗、更新和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正是借助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我們才能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移,才能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正是從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出發,鄧小平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痹趧倓傔M入的21世紀,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會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所以同志一再強調,關鍵是要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解放思想。也正是從反本質主義思維出發,破除了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才徹底超越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二元對立,真正轉向生活世界,并且具備了全球意識和世界關照。

第二,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自己的性質。鄧小平在總結“”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但是,純而又純的、先驗的社會主義是不存在的,它也不可能在完全“同質化”的狀態下確證自身。立足于反本質主義思維,我們才得以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得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尋找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才可能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可能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社會主義必須在與資本主義“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從本質主義的二元對立出發,自然是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少一分社會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而從反本質主義的思維出發,就會看到“三資”企業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基礎上的,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因而是社會主義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況且,進一步說,“在小范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

第三,社會主義也應該與資本主義相比較。有比較才能分清優劣,才不至于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社會主義要贏得比較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正是從反本質主義的視角出發,我們才能從將計劃與市場截然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只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2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程,從而也就是不斷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不斷反對本質主義的歷程。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哲學意蘊就在于反對本質主義,把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推向深入也就是反對本質主義。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在當代中國,早在學院派哲學家通過眾多后現代思想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之前,鄧小平理論就已經在推進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對馬克思主義作了反本質主義的理解,從而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鄧小平指出:“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這場爭論的意義太大了,它的實質就在于是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如果還是一切從本本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每一句話都視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具體結論和只言片語都視為千古不變的教條,并用來指導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的現實生活,那才真正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正是鄧小平,充分闡明了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堅持反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歷史重要性:“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薄罢嬲鸟R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编囆∑浇洺娬{我們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必須“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思維特征就是反本質主義的,就在于強調社會主義本身不應當也不可能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必然是一個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實踐不斷調整、不斷修正和不斷創新的過程。

最后,對于反本質主義我們也必須辯證地看待。反本質主義作為一種后現代主義理論,其自身存在不少問題,甚至有很深的缺憾,過于偏執的反本質主義勢必導致不可知論或相對主義。因此,我們要吸收的不是反本質主義的某些確定的結論,而是一種對問題的求解方式和對時代的批判精神。我們反對本本主義,是反對把在某一歷史情境中寫作的“本本”本質化、絕對化、神圣化,僵化為某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不是盲目拒斥一切“本本”,拒斥“本本”的歷史地位與歷史性意義。同樣,我們反對本質主義,是反對借本質之名掩蓋現象、漠視現象,而非否認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的必要性。在這里,“反本質主義的主旨是反對那種肯定事物的本質永遠不變,科學家能夠成功地最終確定理論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合理的懷疑”[9]的觀點。借用解構主義的話語,那就是:在寫作的同時又要不斷磨掉痕跡,在提出本質性認識的時候又要反省其歷史性。其實,馬克思主義在思想解放運動中就充當了雙重角色: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推動思想解放的偉大力量;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論斷又是思想解放所必須突破的對象。而正是這樣的雙重角色,使得馬克思主義和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鄧小平理論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63、223、103、373、291頁。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杜1994年版,第143、143頁。

[9][奧]波普:《歷史主義的貧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