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鄧小平同志言論內容和特色

時間:2022-10-26 03:41:17

導語:試論鄧小平同志言論內容和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鄧小平同志言論內容和特色

【摘要】鄧小平同志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典范,1975年復出后,工作“準、穩、急、敢”,他的言論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本文對他工作中的言論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關鍵詞】鄧小平;1975年;言論;特色

1975年,在、等領導同志的支持下,鄧小平主持了中央工作。鄧小平一上任,就立即著手對軍隊、工業、國防、科研、黨風等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進行整頓。這些整頓的內容集中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講話中。以時間為序依次是:《軍隊要整頓》、《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當前鋼鐵工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加強黨的領導,整頓黨的作風》、《軍隊整頓的任務》、《關于國防工業企業的整頓》、《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各方面都要整頓》等。整頓的結果是國內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是,同志不能容忍鄧小平系統地糾正“”的錯誤,在這一年年底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6年4月,鄧小平又一次被“打倒”。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恢復了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出版說明中,對鄧小平同志在1975年的言論內容是這樣作總結的:“鄧小平同志1975年的言論,反映了他在同‘’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中,狠抓各項工作的整頓,為促進安定團結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所進行的巨大努力。”以往我們更多地關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而忽略了他在1975年最艱難的環境下進行的一系列整頓,這些整頓成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期實踐;我們更多地關注鄧小平的言論內容,而忽略了他的言論特色。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鄧小平在1975年的言論,會發現他雖然身處矛盾極為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但是意志堅定、思路清晰、言辭犀利。不回避矛盾,不推諉責任,直面困難,大義凜然。這些言論內容和言論特色,反映了鄧小平當時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也是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中最值得圈點的部分。鄧小平同志1975年的言論內容和特色可以概括為準、穩、急、敢四個字。“準”就是準確把脈國家重要領域的重大問題。從內容上講,鄧小平一開始主持工作,針對的就是國家重要領域的重大問題。雖然百業待整,但他還是找準了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如工業、農業、國防、科技、軍隊、鋼鐵、鐵路、黨風等等,并對之進行了一系列整頓。顯然,這絕不是他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長期冷靜觀察和深刻思考的基礎上,建立在對中國的現狀進行了正確把握基礎上的。鄧小平同志對這些重要領域問題的準確把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形勢不容樂觀。“糧食產量按全國人口平均只有六百零九斤,儲備量也不多,農民的收入就那么一點。”二是工業幾近崩潰。“工業方面,那就確實值得引起嚴重注意。”三是軍隊中存在著“腫、散、驕、奢、惰”的現象,存在著“鬧派性”的現象,存在著“紀律很差”的現象,影響了軍隊的形象和戰斗力。四是黨風存在“一部分人熱衷于鬧派性,在黨內搞,在軍隊內部搞,到地方去也搞,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影響了人心的穩定”的問題。五是科研方面存在著“科研隊伍大大削弱了,接不上了”、“科研人員打派仗,不務正業,少務正業,搞科研的人很少”的現象。科學技術和教育落后:“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穩”就是穩妥處置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正因為鄧小平同志對上述這些問題把握得“準”,所以他決心對之進行整頓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提出的整改措施也非常“穩”。對農業,鄧小平同志在1975年9月27日、10月4日的農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在整黨的基礎上挑選干部。一個大隊,一個公社,一個縣,選好了一、二把手,整個領導班子就帶起來了。特別是要抓好縣委一級,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縣委可是重要啊!”對發展工業,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一是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二是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擴大進出口。三是加強企業的科學研究工作。四是整頓企業管理秩序。五是抓好產品質量。六是恢復和健全規章制度。七是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對軍隊的整頓,鄧小平同志認為“一個是要提高黨性,消除派性;一個是要加強紀律性。”軍隊的整頓,就是要整“腫、散、驕、奢、惰”這五個字。對于科技人才,鄧小平認為“要給有培養前途的科技人才創造條件,關心他們,支持他們,包括一些有怪脾氣的人。首先要解決這些人的房子問題,家庭有困難也要幫助解決。”分析上述言論,我們會發現鄧小平同志在被“打倒”的時候,他的思想并沒有被“打倒”。他的內心其實時刻都在關注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時刻關注著國計民生,置之度外的也許是個人的榮辱。鄧小平主持工作后進行的一系列整頓,既是他深思熟慮后迅速付諸行動的表現,也是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實踐。他沒有回避矛盾,而是實事求是地找出了工業、農業、軍隊、科研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問題的癥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整頓措施。這和鄧小平一貫的務實作風是相一致的。要是再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1975年的情況,我們會發現當時的中國人普遍存在著一種狂熱,和狂熱背后的焦慮感:一是同志年事已高,中國人也許都不愿面對這個現實,可這就是個現實;一是同志病重在床,已無法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這種心理上的狂熱感和對社會現實的焦慮感是一種情緒源,釋放著各種信息流,作用著人們的潛意識領域,傳達著人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但卻找不到準確語言表達出來的社會情緒。這種社會情緒又成為人們內心里的一種內驅力,驅動著人們產生一種強烈的意識傾向性———對某個領導改變這種現實的渴望和期盼。這一時期,鄧小平在困難面前、在復雜斗爭面前以及在危難之時沉著、堅定、充滿必勝信心的表現,給中國人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力量。他對工業、農業、軍隊、科技等所進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頓,也使人們看到了一種新的希望,所以游行隊伍中能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眾望所歸。

“急”是急于改變混亂無序狀態的焦慮和急迫。坦率地講,鄧小平此時的內心,也必是焦慮的。因為仔細研讀他這一階段的言論,會發現他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語氣里,透露的恰恰是一種掩蓋不住的焦急。這種焦急是對黨務、政務、軍務無序和混亂狀態的焦急,是急于把各項工作都納入正常運轉軌道的焦急,是對國家命運前途的焦急。這種焦急情緒與鄧小平一貫的穩健冷靜的行事風格和語言風格不一致,給人一種急匆匆的感覺。這可從他的談話時的語氣、句式、措辭等方面分析出來。例如,在語氣和句式的選擇上,鄧小平用了一系列的反詰問句和感嘆句,態度堅決,語氣嚴厲,像一支支鋒利的箭射向水面,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沖擊波。“中國鐵路工人是中國工人階級最先進、最有組織的一部分。集中統一贊成不贊成?組織性紀律性贊成不贊成?必要的規章制度贊成不贊成?鬧派性要不要反對?對鬧派性的頭頭要不要調開?”“大學究竟起什么作用?培養什么人?有些大學只是中等技術學校水平,何必辦成大學?科學院要把科技大學辦好,選數理化好的高中畢業生入學,不照顧干部子弟。這樣做要是犯錯誤,我首先檢討。這不是復舊!一點外語知識、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共產黨員為什么怕?為什么不敢講話?為什么不敢負責任?這樣,難道自己就沒有責任?寫出來照著稿子念就沒有錯誤?我看起碼是文風不好。寫出來的稿子都是照著報紙抄的,那不是八股?”在措辭上,鄧小平用了一連串的肯定詞匯,給人以不容置疑、必須照辦的感覺,同時字里行間透出的是緊張、焦慮、急迫。例如:在講到鋼鐵工業重點要解決四個問題時,鄧小平強調“一、必須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二、必須堅決同派性作斗爭。三、必須認真落實政策。四、必須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在談到關于解決鐵路問題、鋼鐵生產問題時,他再次強調“一、一定要建立敢字當頭的領導班子。二、一定要堅持質量第一。三、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這些語氣和措辭中透出的焦慮和急迫,似乎與他一貫沉穩持重型的風格不符。應該說,鄧小平在風格上確實屬于沉穩持重型的。他深沉、老煉、冷靜、自信、有忍耐力、心理承受能力強;他的語言犀利,言簡意賅,往往切中要害等等。但細想來這兩者并不矛盾。而且,如果不這樣的話,或者假設說他一出來主持工作就四平八穩,那既與當時的復雜環境是不相符合,也是失真的。這種急匆匆的焦慮和急迫,恰恰是他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這種快刀斬亂麻的處理方式,顯示了鄧小平處事風格上的果斷和堅毅,顯示了他的魄力和主見,表達了他急于結束混亂的局面,快速發展經濟的愿望。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果斷地做出決策,沒有猶豫不決,沒有被閑言碎語所左右,他搶時間爭取主動,力爭在最快的時間內對各方面的工作都進行整頓,并使之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在鄧小平的這些言辭里,既沒有含糊其辭,也沒有模棱兩可;既沒有用委婉式,也沒有用漸進式,更沒有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去說服大家。基本上都是指示性的、命令性的,措辭甚為嚴厲,不容置疑。因為1975年這個特殊年份和特別時期,鄧小平面臨形勢的復雜性、緊迫性以及嚴峻性,是不容許他選擇這些方式的。“敢”是敢于負責和敢當重任。

“敢”這個字最能體現鄧小平言論的特色和處事的風格。短短的九篇文章,一年內的言論,體現“敢字當頭”的地方就有許多處。例如“要敢字當頭。對堅持鬧派性的人,該調的就調,該批的就批,該斗的就斗,不能慢吞吞的,總是等待。”“要敢于負責,不要怕。錯誤難免,有錯誤應該批評,改了就好。”“領導班子要有威信,敢字當頭,能很好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能很好地工作。”“一定要建立敢字當頭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問題一定要抓緊解決,要找一些能夠辦事、敢于辦事的同志負責……一、二把手敢字當頭,就可以把隊伍帶起來。”“現在問題相當多,要解決,沒有一股勁不行。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這半年來,我講了多次話,中心是講敢字當頭。”同時,鄧小平同志也尖銳地批評了存在于許多領導干部思想上,存在于許多領域的“怕”字:例如“怕字當頭,不干工作,小病大養,無病呻吟,這樣的領導干部,索性請他好好休息,不然占著茅坑不拉屎怎么行”;“現在,在干部中有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怕,不敢摸老虎屁股。一個部門、一個企業的領導,不能怕這怕那”;“有的人怕字當頭,不敢辦事,不敢講話,怕講錯了挨批。”在以上“敢”和“怕”的言論的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鄧小平同志的性格中有一種威武不屈的氣概。這是他敢于直言、敢說真話的大無畏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領導學認為:在復雜多變和艱難的社會環境中,一個有魅力的領導者往往要有敢為天下先的氣概,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有為實現遠大的目標而不停地奮斗決心和信心,有頑強的意志,能夠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無所畏懼,知難而上,帶領人們戰勝困難和挫折,使人們由衷地產生一種敬佩感、信任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期盼,成為眾望所歸。鄧小平同志的言行堪稱是對領導學的一種豐富。無怪乎同志評價鄧小平:“你呢,人家有點怕你,我送你兩句話,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外面和氣一點,內部是鋼鐵公司”。總之,鄧小平同志1975年的言論內容和言論特色,可以概括為少幽默多嚴厲,少希望多要求,少商量多命令。鄧小平同志的言論特色一貫是簡明扼要,準確精辟、擲地有聲。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復雜的環境里,鄧小平的語言也不乏生動性和形象性,顯示了他舉重若輕的自信。比如:“如果有了山頭,一定要去掉,要把山頭平一平,把干部交流一下,不要擠到一堆”;“有個“老大難”單位,過去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后來下了決心,管你是誰,六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見效了”;“黨員要按照黨的章程辦事,遵守黨的紀律,不能搞宗派主義,樹山頭、壘山頭、或者站到這個山頭、那個山頭。如果這樣,黨就分裂了,就沒有戰斗力了。”這是他豁達大度、幽默性格的一種表現,遺憾的是少了點,那是因為1975年這個嚴峻、動蕩和復雜的環境所致。

如果說鄧小平同志1977年以后的言論,主要是在和平與發展的環境中發表的話,那么,他在1975年的言論,則是在嚴峻、動蕩、復雜的環境中發表的,因此無論是言論內容還是言論特色,都打上了他起伏人生歷程中的鮮明烙印,彰顯了他的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因此顯得尤其難能可貴。而且如果把鄧小平1975年的言論內容特色與1978年以后的言論內容特色相比較,會發現前者有一種力挽狂瀾的急迫和勇氣,后者有一種大局已定的明朗和自信。

作者:姜雨函 單位:平頂山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