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價值觀及時代價值研究
時間:2022-04-24 03:55:59
導語:集體主義價值觀及時代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主要包括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內容: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關鍵詞]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鄧小平深刻體會到價值觀的重要性,始終強調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不僅本身具有豐富內容,而且與我們當下正在大力培育、弘揚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努力推進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價值內涵、價值主客體、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等各方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并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實踐之中。
一、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價值觀思想,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主要包括作為鄧小平價值觀精髓的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作為其價值觀基礎的愛國主義,作為其價值觀主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其價值觀取向的人民利益,作為其價值觀標準的“三個有利于”等。在這些價值觀體系中,集體主義是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1](P173)集體主義之所以能成為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主要是因為它既符合社會主義價值理論的邏輯要求,又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更重要的是,鄧小平的其他價值觀思想的全部內容,實際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逐層向外如波紋般展開、推演和延伸的。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主要內容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是指擁有共同的經濟基礎、思想觀念、政治目的和社會利益,并且指向共同任務和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中,成員個體之間相互結合、彼此協作。這種結合與協作,對個人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集體有不同的層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社會宏觀體系處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集體具有高度的組織、團結能力和高水平的整合能力。只有在集體目標和社會目標同向一致的情況下,集體的行動才能獲得成功。對于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不同思想認識與行為選擇,則區分出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是人們關于在集體和個人關系中,集體和個人孰重孰輕、孰先孰后的一種態度、傾向和信念。集體主義作為對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一種看法和處理,其核心是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把發展、鞏固和擴大集體利益作為人們活動的重要目標。[1](P293)鄧小平說:“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2](P337)這一論述,表征著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三個方面的鮮明特征。其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堅實基礎,是其科學性的根本依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眾變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自此以后,一方面,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翁的人民個體,堅持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為了民族和社會發展,不懈付出與奉獻,同時也為實現自己的夢想、需求與愿望不斷奮斗和努力;另一方面,國家和集體利益代表了人民群眾根本的、長遠的和現實的利益,人民個體在為國家和集體利益做貢獻時,其自身也從國家和社會不斷的整體建設、改革與發展中,得到物質與精神等各方面相應的回饋與滿足。其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根本要求。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2](P175)為什么鄧小平如此強調這一點?因為“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末,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2](P175-176)這樣一來,不僅集體利益不能維持,個人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實現。其三,尊重個人的價值,保護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才能的發展,這是集體主義的應有之義。集體主義并不是“目中無人”,并非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在主張集體與個人利益一致、集體優先的同時,集體主義也充分關注并且保障個人利益與價值的實現。而個人主義則奉行以個人和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主張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中,個人是中心,個人利益是人的活動的唯一目的,把集體和社會作為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在實踐中,個人主義只能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銳和激烈,鄧小平曾對此明確指出,“特別要防止只顧本位利益、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壞性的自發傾向”,[2](P362)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對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2](P369)第二,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始終堅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前者服從后者。同時,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主張,在國家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個人的正當利益理應得到尊重,集體必須盡力保障個人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并力求使個人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并非只講集體不講個人,只承認集體利益不承認個人利益。“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2](P175)現實中,每個社會成員必然都有著自己的個人利益、個人抱負和追求,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會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認識到片面強調精神引導的弊端,強調物質激勵的合理性與正當性。[3]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其中指出:“為國家創造財富多,個人的收入就應該多一些,集體福利就應該搞得好一些。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2](P146)鄧小平把個人收入多一些(即對物質利益的重視)看作廣大群眾長期存在的行為目標,客觀上是對包括物質利益在內的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和激勵。鄧小平的這段話包含著一種意蘊,就是在一個正常、健康而有序的社會里,只有不斷滿足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集體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生存并發展;一旦集體不再考慮并不能實際地滿足個人的正當需求時,就完全有可能迫使個人自己關心自己,脫離集體去謀取私利,從而誘發個人主義。因此,歷史地看,如果不能認識到傳統的絕對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的缺陷而片面強調對傳統的恢復,我們在現實中就會面臨宏大理想在“世俗生活”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只要人們自覺地把個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之中或之后、之下,在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中獲得個人利益就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由以上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可知,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強調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把為集體服務作為一切活動的目的;個人利益來自為集體服務,個人獲取利益是為了更好地為集體服務,并進一步地給予集體利益。正如鄧小平所要求的那樣“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4](P378)這里,放在“首位”很重要,最終“目的”也很重要。同時,基于集體對個人正當利益與價值的滿足與支持,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強調和突出個人利益,關心群眾需求,主張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要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準繩,不能脫離群眾。因此,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與其群眾觀密不可分。作為對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群眾觀與時俱進的繼承與發揚,我們黨在新時期突出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為本,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人民主體地位,要“為民”“務實”,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和具體利益,要從小處著手把握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關切人民群眾利益的現實性、層次性、多維性和豐富性,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國家和社會改革發展的新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二、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一致
由前述分析可知,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和關注的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集體的共同需要和利益實現。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5](P411)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意義與非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主體利益的不同,將主體利益作為關鍵,指出社會主義的價值就是實現“絕大多數人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明確將集體利益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問題。由“三個倡導”所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中,不管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很顯然,它們各自強調的側重點和關注點是不一樣的。但這三個層面之所以能夠共同地被稱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因為它們都統攝在一個更為概括和宏闊的視閾之中——集體主義;是因為它們都有一種共同的傾向,即導引和團結人們去完成對社會起積極作用的、對社會明顯有益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共同活動,而不是任何的共同活動。但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傾向和價值取向,并不等于說,或者說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對個體利益與需求的關照。實際上,它是在更高的層面、更遠的視野、更深的意義與考量上,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一樣,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念、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是相聯結、融合與共生的,全面反映了集體成員共同利益,“最大公約數”地凝聚了集體成員價值共識,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它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而是從集體利益出發;但它既重視個人利益,保護個人正當利益,又反對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把個人利益的發展嚴格限制在不危害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范圍之內。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內在一致的,是歷史與邏輯的雙重傳承與聲氣相通,都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團結協作、共同富裕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概括來說,只有堅持集體主義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有牢固的社會基礎、群眾基礎與價值基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才有可靠的政治與法律、思想與道德等各方面保障與條件,也才可能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目標與追求。
三、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夢本質契合
鄧小平反復告誡“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4](P111)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其政治抱負與社會理想,一如既往極具家國情懷,充滿了濃郁而豐厚的“兼濟天下”集體主義價值基因,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共同的民族文化歷史血脈和政治倫理道德共同基因。實際上,我們可以清晰認識到,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為中國夢奠定了深厚而廣泛的價值觀基礎,中國夢則賦予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指向未來的嶄新而崇高的時代內容。第一,二者都具有厚重的歷史承載。鄧小平指出:“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從那時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P205-206)近代以來中國夢的歷史源頭,在于因落后時代潮流而“挨打”的被動境遇;其歷史脈絡植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歷史的沃土之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的大同世界的社會希冀是長久的歷史夢想。[6](P227)沿循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和中國夢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各族各界所形成的價值目標,是二者共同的夢想主題和歷史責任。支撐二者的,都是救亡圖存、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當家作主、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第二,二者都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鄧小平曾說:“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4](P206)他還指出:“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4](P209)“我們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要經過若干年的努力,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出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走得對。”[4](P255)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能夠真實反映、實現和凝聚社會共同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價值訴求與價值共識,聚集社會共同體成員整體力量,形成社會共同體成員的社會合力,增強推動社會實踐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共同利益。第三,二者都具有鮮明的未來召喚。鄧小平指出:“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4](P112)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4](P255)也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7]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夢,既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又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其不斷遞進的價值追求都是在實踐中動態前進的,都以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充裕的物質生活、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諧的社會為基本目標內容。如此鮮明的未來指向和價值共識,順應了國家、社會、人民不同層面實踐主體的發展要求,形成團結全體中國人民創建美好生活的整體合力與不竭動力。顯而易見,中國夢弘揚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宏旨大義,強調把國家、民族的集體利益與價值放在首位,主張以為國家和民族全心服務、忠誠奉獻甚至無私犧牲為出發點與立足點。因此,中國夢所蘊含的價值取向與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所秉持的“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的基本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二者實現了并繼續實現著其在價值理念、精神傳承與文化血脈等方面的契合與相融、延續與深化。
四、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無論是探究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演繹與變化中的一以貫之、一脈相承,還是梳理其自身內部嚴密自洽的理論邏輯,以及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考察它傳遞并發揮的全方位、全天候價值能量,我們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種價值觀,其實不但曾經激勵過那個年代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而且依然滋養著當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柱奮力推進民族復興的中國人民。這樣的價值觀,警醒并要求我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要以大局為重,要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人民大眾的利益結合起來。如果有矛盾,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必要時,為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應當犧牲局部和個人的利益。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大理論成果重要組成部分的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我們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有著共同的問題譜系和價值旨歸,都是既著眼長遠又觀照當下、既重視集體利益又重視個人需要、既適應實然又倡導應然,它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相同的,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鄧小平首先提出,并作為其理論和實踐主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其后繼者們,一棒又一棒地接力傳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已經融會貫穿并生動體現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與偉大征程中。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丁俊萍,代紅凱.鄧小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產生基點及其價值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方旭光.認同的價值與價值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7].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作者:胡宇南 單位:四川警察學院
- 上一篇:鄧小平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研究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歷史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