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科技戰略思想分析
時間:2022-07-14 09:23:34
導語:鄧小平科技戰略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科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內涵豐富,內容多元化,論述了科技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分別分析科技在經濟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而且對科技進步的內在規律進行分析,以卓越的膽識,對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位變革作用,做出了科學判斷,提出了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命題為核心的科技思想,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關鍵詞:鄧小平科技思想;戰略;第一生產力;高度
1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1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這一論斷,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一個新貢獻。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其是鄧小平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與恩格斯也有相同的論斷,其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的重要環節就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可以構成直接的生產力。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構成,其中勞動者的地位又是最重要的??茖W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力發展的全過程起到引導作用,促進勞動力提升,也使得生產要素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勞動力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鄧小平在結合馬克思主義論斷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的功能和屬性,結合中國的國情,進一步完善了這一論斷。1988年9月,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命題。這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1.2科學技術是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中是核心要素,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關鍵力量。近50年,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各個要素高速融合,并且滲透在各項生產活動中,切實提升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人類歷史新階段?,F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正如鄧小平認為的那樣,科學技術為生產力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并且確定了生產的主要方向,防止在生產中迷失方向。在大量的歷史實踐中可以充分地發現,這項理論指導著實踐活動,實現了生產力的突破。在21世紀中期,人們成功地進行了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3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鄧小平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了新的道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到主導效果。很多新的工藝都是通過大量的實踐得出,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形成。一系列新興工業,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從20世紀中葉一直到現在,尤其是改革開放一直到現在,科學技術一直走在社會發展的最前沿,開辟了生產力發展的新領域,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到引導效果,在生產力發展環節中起到先決作用。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科學技術不僅僅起到先導效果,而且其還能促進生產力速度的提升。自從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理論在生產力發展實踐中大量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生產周期,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和生產逐漸融為一體,更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笨茖W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效果越來越突出,生產力的發展提升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其是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標準。
2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戰略重點——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1科技發展的基礎——不抓教育不行。鄧小平把科學技術與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深刻闡述了科技與教育的關系。認為科研要靠教育輸送人才,教育和科研同等重要,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他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大計。認為經濟與教育、科學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教育的改善是提升社會經濟的重要措施,通過教育可以促進科技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全民素質也能得到切實提升,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結合科技革命形勢和國內各項根據科學技術發展進行的改革方案,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環節中提出了新的方案,教育要實現現代化,要面向未來,要面向世界。教育要為促進現代化服務,為促進我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為迎接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挑戰服務,確定了迎接和適應新技術革命的總對策。2.2科技發展的關鍵——科研工作必須要走在前面。鄧小平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指出,要促進高科技的發展,科研工作必須走在前面。這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技術革命中,科學技術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一些新興學科的誕生,這些新興學科又進一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切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過程是,首先在科學實驗室里被創造出來??茖W技術這種超前于生產并對生產起著巨大促進作用的特點,即科學技術走在生產的前面,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客觀依據。然后進行技術開發,最后才進入高技術產品化、市場化的階段。根據高科技發展的規律性,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焙髞恚谥笇覈膫€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始終強調“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戰略思想,并明確地指出各行各業各個部門都要進行科學研究。這不僅符合我國的實際,而且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基本規律的要求,指明了我國科技與生產力發展的正確方向。2.3科技發展的重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鄧小平倡導發展高科技,其提出要實現產業化,其一,應該充分挖掘中國科技潛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爭取走在世界前沿。早在1986年,鄧小平就與一些科學家建立密切聯系,促進高技術研究,提升采用高技術研究發展規劃,在“863計劃”的促進下,我國的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都實現了很大的突破。當時鄧小平確立了我國發展各項技術的領域,明確了技術的主題,共制作了15個主題,實現了很大突破,為20世紀末和下個世紀初的科學技術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國防建設。其二,鄧小平順應高科技的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方向明確,將高科技迅速轉化成成果,實現了科技產業化。在1990年,鄧小平提出科技產業化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他指出:“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殷切地勉勵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只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上述的一系列舉措都進一步表明鄧小平在科技發展環節的前瞻性,其在科技發展中是具有戰略眼光的謀略家,可以準確地分析中國的實情。
3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實踐戰略目的——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3.1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鄧小平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準不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我們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越是現代化,我們同破壞社會主義的勢力做斗爭就越加有力量,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擁護。”他認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體現在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發展得更快;全面發展生產力,提升我國經濟的綜合實力,還是要發展科技??茖W技術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科學技術的進步轉化的成果大都應用在經濟的發展上,其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科學技術在改善人們生活和環境中發揮核心效果,是確保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社會發展的支撐。3.2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強國。中國由于在近代約一百多年里,我們的科技落后了,遭到西方列強侵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科技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于國際環境和主觀上的失誤,又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鄧小平指出:“中國在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差距不太大,60年代末到70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是按年來計算,甚至不是按月來計算,而是按天來計算?!编囆∑轿v史經驗教訓,準確地把握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的關系,并指出沒有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就不能完善農業、工業和國防的發展,也不能促進國計民生的完善。其指出,農業發展不僅僅要依靠勞動力,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合理的生物工程技術,走在科技前端。我國的工業基礎不是很雄厚,在新中國成立前,農業和手工業占據的比例最大,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工業體系獨立,但是總體水平還是不盡如人意,與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國工業化不能完全落實,經營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濟發展中只有30%的產業是大量依靠科學技術,其他的產業都是依靠勞動力更多,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不利于我國工業的長遠發展?,F代科技對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指揮系統、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后勤供給與管理帶來巨大改變。軍隊的科技含量高低直接決定它戰斗力強弱。鄧小平科技思想是指導我國科技發展實踐的一面旗幟。我們要深入借鑒鄧小平思想,把握其中的科學體系,領會鄧小平理論的真正內涵,才能切實提升我國科技的創新能力,促進我國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玲,趙亮.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歷史意義[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孫功.鄧小平科技思想及其實踐意義[J].技術經濟,2003(1).
作者:李秀容 單位:中共信宜市委黨校
- 上一篇:出版產業經濟發展探究
- 下一篇: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