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個性與自由主義的個人優先性

時間:2022-04-07 11:47: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個性與自由主義的個人優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個性與自由主義的個人優先性

【正文】

20世紀90年代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登臺亮相,尤其是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的世紀性大論戰,一方面表明中國思想理論界新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表明自由主義正在成為中國思想理論界不少人、尤其是不少高級知識分子中某種顯性或隱性的社會意識。這勢必影響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論戰的實質是未來中國的走向問題:自由主義提供的是漸進的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方案,新左派則沒有自己的現成方案,但大體上表現出的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傾向。在這場論戰中,少有馬克思主義者參與其中,自由主義正在成為中國思想理論界的話語霸權。同時,以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某種特定理解,在自由主義影響日益擴大的情況下表現出了自身的局限性,也難以應戰。本文希望能以回到馬克思、深入發掘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個性思想,來應對自由主義的挑戰,改變自由主義已成為中國思想理論界的顯學的不正常狀況,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某種可能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資源,同時也希望在“三個有利于”的前提下,借鑒自由主義中的某些有價值的、具有正面作用的思想資源。

自由主義理念的基點是個人優先性即個人主義,其口號是個人自由,其基礎是幾百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相應的成熟的制度安排。作為其背景的是社會主義實踐所面臨的問題:前蘇聯東歐的解體和中國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也沒有過時,那么社會主義為什么會發生世紀性的挫折呢?已有不少馬克思主義者指出,以往那種社會主義體制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立起來的,人的依賴關系的殘余對社會主義制度安排發生了很大影響,導致了政治經濟的高度集權。這意味著以往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存在著某種誤釋,即沒有高度重視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個性的思想和相應的制度安排。自由個性問題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根本價值對立,而且也是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因而有必要首先在這里加以闡明。

以往那種社會主義體制最受指摘的是帶有人的依賴關系殘余的高度集權制,它以片面理解的關于集體主義的價值判斷為理論前提,這也是最為自由主義所批判的方面。這種體制不能說沒有它的優越性。它成長為與資本主義對立的制度陣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基礎上,在不長的時間里取得了經濟的巨大進展:前蘇聯成為世界第二超級大國,打敗了法西斯德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則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些都是應充分肯定的。只是在新科技革命面前,也就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這種體制的問題才逐漸顯露,因而才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問題。因此,那種認為社會主義只是一種人為制度、沒有任何優越性的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歷史必然性,它是建立以大多數人的幸福為基礎的新制度的偉大實踐。

至于伴隨這一制度創新所發生的為自由主義所指摘的所謂人權問題,是任何新社會制度的建立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社會主義的世紀性歷史大挫折中,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被自由主義妖魔化了,其基本論據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用集體主義否定了個人自由的優先性。可以肯定,沒有革命者個人對革命目標的無條件的服從和獻身,沒有對舊社會勢力個人自由的剝奪,新的社會制度是不可能建立和鞏固的。同時,以往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存在著某種歷史局限性。自由主義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只有資本主義才是唯一光明的歷史必由之路。然而,這只是表明自由主義不了解,這種局限性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某種闡釋的產物,而正如自由主義者要不斷回到和重復古典自由主義的那些基本結論一樣,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必須不斷回到和重復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那些基本命題。以往曾經占主導地位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只是馬克思主義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形態,只是根據一定的歷史要求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形態。它突出和強調的是經典馬克思主義中的階級斗爭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而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中的共產主義學說的核心內容即人的自由個性的思想,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充分給予個人在社會中應有的地位,更沒有看到馬克思的自由個性思想其實是對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揚棄: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和承認了資產階級的個人自由的歷史進步性和合理性,同時,又提出了自己的個性自由觀來批判和代替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從今天的現實條件來看,馬克思的個性自由觀比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后者只是為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服務的,解決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無產階級解放的方法和途徑問題,而前者即馬克思的個性自由觀,解決的則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目標問題。

從這一理解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批判地考察個人與他的現實生存條件,從而指出個人終將從現存的生存條件解放出來(這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達到自由個性的社會科學學說。馬克思在第一次全面闡述其理論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現實的個人”(同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這是因為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主義所有基本范疇的前提和基礎。例如,生產力不過是“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的“一種社會力量”(同上書,第85頁)。生產力是在個人的交往活動中產生,但“由于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①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同上書,第85—86頁),個人交往活動的產物反過來支配和決定著個人的活動和社會的發展。而與生產力相聯系的“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同上書,第80頁),“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同上書,第123頁)。當然,馬克思講的個人不是自由主義者講的抽象的、非感性的、從而也是非現實的個人(因為在馬克思看來,自由主義者講的個人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但他們卻說是“一般的個人”,即脫離了現實的個人),而是“處于既有的歷史條件和關系范圍之內的”(同上書,第119頁),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上書,第60頁)。因此,馬克思總是把現實的個人與他的生存條件相聯系,看作感性的、具體的、因而是具有歷史規定性的個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同上書,第67頁)。

至于生產方式,則“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同上書,第67—68頁)。馬克思在講到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時指出:“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因而,這些個人的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然是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頁),因而生產是“社會個人的生產”(同上書,第3頁)。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24頁)的過程。從個人與社會(集體)的關系方面看,人類的歷史也就是個體從群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歷史:“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頁)。從上述引文可見,個人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和基礎的地位:“共產主義所造成的存在狀況,正是這樣一種現實基礎,它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生,因為這種狀況只不過是各個人之間迄今為止的交往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22頁);未來社會“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頁)。因此,在經典馬克思主義那里,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社會發展規律不過是現實的個人交往的社會活動機制,它是以感性的具體的個人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無主體的社會科學學說,而是以感性的具體的個人為主體的社會科學學說。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比自由主義的個人更為科學,因為后者把個體理解為只具有物質的需要(包括性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主張生存競爭是人類不可擺脫的狀態,在這種競爭的優勝劣汰中必然產生的階級分化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因而相應的價值判斷和制度安排都只能以此為基礎;馬克思則認為人作為個體還會在其發展中產生“歷史形成的需要”,即“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頁),從而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自由個性。(注:馬克思認為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以追求“歷史形成的需要”的滿足為基礎)是對勞動的自然必然性以及作為它的基礎的人的自然需要(獲取物質生存資料的需要,前者表現為滿足這種需要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自然必然性的超越。一方面,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頁)這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必然性。在這個基礎上引出勞動的自然必然性。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上),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頁)。但馬克思并沒有對這兩種自然必然性作抽象的理解,將其理解為某種純自然的東西。因此,他又認為,隨著直接勞動不再成為生產的基礎,和新的個性的出現,這時“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在那種情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87頁。黑體為引者所標)。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必然王國”雖然依然存在著,但它是以被揚棄的形式而構成“自由王國”的基礎的。在自由王國中,勞動“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這是因為勞動包含的勞動者以自然力介入生產過程和為人的生活創造物質生存資料這些規定,發生了某種歷史性的變化。就前一規定講,勞動者不再以自然力的面貌出現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不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訓練出來的自然力,而是一個主體,這種主體不是以純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現在生產過程中,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種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3頁)。這是勞動的物質規定性的變化。從后一規定性講,在“有個性”的“個人”那里,這種“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人們生活和活動的直接目的已不是自然需要,代替它的是“一種歷史形成的需要”,即“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頁,黑體為引者所標)。有個性的個人追求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在生活和活動中充分展現個人生存的價值。勞動的這種歷史性變化,也就是“消滅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8頁)。)因而,人類可以在其發展中超越僅僅追求物質需要的歷史階段,超越人類社會的動物狀態,進入真正的人類狀態。

概括地講,馬克思的個性自由觀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核心,它包括以下5個要點:

1.個體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上的各種交往形式即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制度等等,都是圍繞“個體自主活動”建構的;歷史的進步可以用“個體自主活動”的發展程度來衡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個體的自主活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運行機制,個體的自主活動正是朝著解決這一矛盾的方向發展的。以往關于生產力決定作用的某些宣傳,是對馬克思理論的誤釋,它們把人的物質需要設定為人類不可超越的界限,實質上與自由主義站在了同一理論基點上。

2.“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共產主義實現以前,個體與集體(以及社會)總是處在某種矛盾之中,前共產主義的集體必然帶有某種“虛幻的集體”的成分,不可能全面地保證個體的自主發展。所以,以往某些宣傳所強調的集體主義中的集體不等于馬克思所說的“真實的集體”,前者在其現實表現中可能成為壓制個體自由的“虛幻的集體”,表現出非人性的一面。馬克思的自由個性的個人與自由主義的個人的區別,則在于“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的差別:后者受個體的生存條件的束縛,因而個體的社會角色等都是他的生存的條件、歸根結底是他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產物;前者則生活在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社會環境中,沒有特定的社會角色,而是把個性的豐富和發展作為自己生活和活動的目標。在這種歷史觀看來,“有個性的個人與偶然的個人之間的差別,不僅是邏輯的差別,而且是歷史的事實”。而這種歷史觀的價值理想則是:“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7頁)。在這里,“完整的個人”也就是“有個性的個人”,他不僅超越了思想和政治的強制,取得了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而且達到了經濟的解放。這種經濟的解放是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的基礎。經濟束縛是思想、政治束縛的基礎,經濟不自由的個人不可能完全達到思想和政治的全面自由,經濟不自由的個人的思想和政治能力一般也是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所支配。在馬克思那里,自發性是與人被自身的活動和產物所左右相聯系的,只要人還不能自由地支配自身的活動及其產物,那么人的活動必然會產生自發性。自發性是指人的自覺活動所產生的與人的自覺目的相異的結果這種狀況,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人的自覺活動與其社會結果相異的社會活動狀況,是對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生存狀態的描述。而與自發性相對的自覺性生存狀態,則是指人的自覺活動與其社會活動的結果相一致的社會生存狀態,也就是個人擺脫了經濟束縛,超越了人的物質需要的社會生存狀態。這里的社會結果是指個人交往活動的產物如生產力、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等與個人的自主活動相異或相同的情況,也就是人類的異化或非異化的社會生存狀態。其中自由個性的形成是與個人的社會環境的改變相一致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自由個性以個人所有制作為自己存在的物質前提。個人所有制是個人再也不把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與無所有作為自己生存的物質前提的所有制,同時也不是任何現存形式的公有制,而是馬克思設想的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理想的所有制形態。(注:關于“個人所有制才是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的所有制”這一點,可參看馬克思恩格斯的以下論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在無產階級的占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應當受每一個個人支配,而財產則受所有的個人支配。”“只有在這個階段上,自主活動才同物質生活一致起來,而這點又是同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以及一切自發性的消除相適應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6、77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4頁)在《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中,馬克思說:“資本家對這種勞動的異己的所有制,只有通過他的所有制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21頁)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說:“公社是想要消滅那種將多數人的勞動變為少數人的財富的階級所有制。它是想要剝奪剝奪者。它是想要把現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剝削勞動的手段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資本完全變成自由的聯合的勞動的工具,從而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9頁)上述一系列論述都滲透著“個人所有制是指勞動者自由地與勞動的客觀條件相結合,從而實現自由個性”的思想。)由于恩格斯曾將個人所有制解釋為個人生活資料的所有制,因而長期以來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的思想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馬克思指出,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應該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頁)。在這里所有制不是在法律的意義上講的,而是在人的勞動活動與其勞動的客觀條件的結合方式上講的。在馬克思對前資本主義所有制狀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最初的所謂所有制是指勞動主體與其無機身體之間的占有關系。所謂無機身體實質上是作為人類活動客體呈現的自然界,由于人類這時的生存活動的形式是采集一狩獵活動,因而以流動的形式與其客體構成占有與利用的關系,該客體事實上是所有人的支配對象,這種狀況可以看作是所有原始的占有物受所有原始人的支配。這是一種原始的個人所有制。它決不是文明人所理解的所有制或現代人所理解的法律意義上的所有制。共產主義的個人所有制正是在高級的階段重復了原始個人所有制這一本質特征。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說,“許多生產工具應當受每一個個人支配,而財產則受所有的個人支配”,“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這種非特定占有的所有制狀況,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的“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物而已。這就是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一個異化的、經濟的動物。以往對馬克思主義的某種理解則把人定義為勞動的動物(它把馬克思引用他人的“人是使用工具的動物”的觀點作為出發點),勞動又被僅僅理解為它的現代形式即物質生產勞動,而沒有看到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把私有制的消滅和勞動的消滅看作是同一回事(注: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多次提到這一點:“這種現象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才能消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18頁);“迄今為止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種活動,不過是在另一些人中間重新分配勞動,而共產主義革命則針對活動迄今具有的性質,消滅勞動,……”(同上書,第90—91頁);“而無產者,……消滅這個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的社會的生存條件,即消滅勞動”(同上書,第121頁)。之所以要消滅勞動,是因為它“也是自主活動的否定形式”(同上書,第128頁)。在以往的理解中,這被解釋為消滅異化勞動,而一般的勞動(即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01—202頁上定義的勞動)是永遠不會消滅的。我們認為,這也是對馬克思思想的一種誤釋。馬克思也要廢除一般勞動。這種廢除有兩個層次。一是技術層次:人從作為自然物、作為人體勞動資料的人(這是“人的勞動力”的本真含義)的束縛中的解放;二是社會關系層次:人從因技術需要而產生的勞動的分工和協作以及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的束縛中的解放。馬克思在1858—1859年手稿中提出的“勞動隨生產力的發展而失去重大意義”的觀點,指明了正是這種勞動的消滅是共產主義實現的條件。所以他認為,隨著直接勞動不再成為生產的基礎和新的個性的出現,這時“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在那種情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87頁。黑體為引者所標)。)。在這里,這種理解也是與自由主義站在同一個理論假定的基礎上的:按照這個理論假定,人類社會的發展被描述為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中,以提高生產能力來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為目的的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人不過是一個經濟動物,一個追求其物質需要的最大滿足的社會動物。馬克思的“完整的個人”則把人的物質需要與“歷史形成的需要”的統一視作人的自由發展的基礎。追求人的物質需要的最大滿足迄今為止是已有的生產方式的目標,相對這一目標而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可以說是最完滿的生產方式,它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即經濟人。早期馬克思用異化來說明這種人類的生存狀態,用人性的復歸來表達完整的個人的形成;以后,馬克思則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用物質生產的歷史作用,即將人類社會的發展視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說明完整的個人的形成的社會物質前提。在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基礎上,在極大滿足人的合理的自然需要的同時,把對“歷史形成的需要”的追求作為完整的個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因此,馬克思的自由個性思想不僅超越了、而且以揚棄的形式包涵了自由主義的個人優先原則。

5.馬克思的個性自由觀是以其根本方法論為基礎的,這就是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盧卡奇已認識到馬克思的方法是總體性方法。它以現實的個人即感性具體為基礎,感性具體雖然有個體、群體、社會等不同層次,但個體是最基本的層次。馬克思這一方法的根本要點就是從發達的、典型的感性個體(可以是任一感性事物)出發,經過抽象達到思維具體,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上升到“多樣性的統一”。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構成資本的細胞即商品開始他的理論分析,通過對商品的二重性的分析,一步步地上升到資本的總體以及它的本質,并由此得出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對社會的分析也是如此。他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首先是個人的肉體存在,然后進入對個人的社會性的分析(社會發展規律在這種上升中是個體自主活動的方式或內在機制),并由此形成他的共產主義學說。從今天的現實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一方面面臨著以往僵化體制的固有問題和深化社會主義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挑戰。應對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深入開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個性的思想,既反對回到以往“左”的思想理論傾向,又反對自由主義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的“右”的思想理論傾向。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形態,它是反思以往關于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的產物。它的基本價值觀念是謀求人民群眾的最大幸福,是共產主義價值觀念的現代表述。中國是一個還沒有完成經濟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的最大幸福首先是人的物質需要的充分滿足,馬克思主義者還不能把自己的長遠目標作為今天就要付諸實現的任務。人的物質需要的充分滿足,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在今天的條件下是不可超越的。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并將社會主義的本質定義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這里的共同富裕就是謀求人民群眾的最大幸福。而市場經濟則是人類經驗所證明的追求人類財富最大化的有效的現代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既是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最合理的方式,又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而發展的。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就已經有了市場,但只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市場才成為經濟的主導形式。現代市場經濟說到底是資本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建立在物的依賴關系基礎上的獨立的個人即經濟人的活動形式,它是對建立在人的依賴關系基礎上的人即以血緣和等級依附為基礎的人的活動形式的揚棄,是人的自主活動的現代形式。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最嚴密的批判,但他是把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制度形態來批判的,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其中所說的無產階級的解放,歸根結底也是人類的解放,就是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的解放。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繼承了這一批判的思路,在俄國以列寧主義為指導,在中國以思想為指導,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并實踐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把俄國和中國都帶入了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經濟發展速度都是在舊的社會制度下不可想象的。前蘇聯東歐解體前世界上兩大陣營的對立的政治經濟國際格局,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曾經具有的活力和后發展優勢的體現。所以,自由主義者所謂“沒有中國的這場革命和建設,中國會發展得更好的”說法乃是一種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在此,自由主義者對革命前的中國所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經濟狀況應用了浪漫主義的想象,而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曾經取得的成就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社會主義在其發展中出現了世紀性挫折及其問題,這在本質上與革命前社會處于落后的政治經濟水平、從而保留了較多的人的依賴關系的殘余有關,而以往人們對這一點缺乏充分的認識,把個人自由、人權、市場經濟等都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來對待,沒有看到其中包含的歷史進步性和合理性。由于共產主義只有建立在個人自由、人權、市場經濟等等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在現階段,以物質需要的滿足為特點的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條件,也是人民群眾的最大幸福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在人類的這個歷史時期是不可超越的,自由個性的全面形成即完整的個人的社會生存狀態的形成是人類下一階段的歷史任務。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觀點,正是在清醒地判斷了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的。鄧小平把發展生產力(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活動)和實現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物質需要)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并以“市場經濟是比計劃經濟更有效率的經濟形式”的判斷為基礎,從“市場經濟是一種社會制度”的觀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開創了社會主義的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也將是社會主義的個人自由、人權等價值發展的新階段。毫無疑問,在這個階段上,自由主義的某些價值觀,如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將以被揚棄的形式成為發展社會主義的有價值的思想資源。當然,與自由主義者不同的是,社會主義者認識到這些口號的社會內容具有歷史局限性,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終結在市場經濟時代,因而他們將超越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超越市場經濟階段,繼續探索實現人的自由個性即形成完整的個人的新的社會發展形式,向著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前進。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原右加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