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列寧主義的精髓——從俄國實際出發確定革命與建設的方針和政策

時間:2022-04-17 12:42:00

導語:論列寧主義的精髓——從俄國實際出發確定革命與建設的方針和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列寧主義的精髓——從俄國實際出發確定革命與建設的方針和政策

【關鍵詞】列寧主義/精髓/俄國實際/方針和政策Leninism/quintessence/actualconditionsofRussia/generalandspecificpolicies

【正文】

[中圖分類號]F8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799(2000)06-0001-07

列寧在推進俄國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一貫提倡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從俄國實際出發確定革命建設方針和政策。這正是列寧主義的精髓。可是以往學術界、理論界對此研究不夠,所以當前有必要就此進行研究,掌握列寧的理論與實踐,從中吸取歷史的經驗。

一、提出列寧主義“精髓”的意義

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列寧主義研究史上,曾經出現過關于列寧主義的“主要問題”、“基本問題”、“出發點”和“根基”的提法。1926年,斯大林在《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針對有的人認為列寧主義的基本問題是農民的作用問題而提出:“列寧主義的基本問題,列寧主義的出發點,列寧主義的根基,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問題。”還說:“或者農民問題是列寧主義中的主要問題”,“或者無產階級專政是列寧主義中的主要問題”,“這里必須加以選擇。”[1](P398-400)斯大林的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無產階級專政問題在列寧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他使用諸如“主要問題”、“基本問題”、“出發點”和“根基”等字眼,在于強調列寧主義體系中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內容是無產階級專政問題。筆者認為,這個看法有以下不妥當之處:

第一,它只看到十月革命以前和十月革命時期列寧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與實踐,沒有看到列寧理論與實踐中真正最主要、最重要的內容,即十月革命以后特別是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固然,列寧為在俄國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進行了十多年的艱苦斗爭,包括建立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和指導1905年革命,組織和領導1917年十月革命,領導蘇維埃政權鎮壓階級敵人的反抗,特別是領導進行了三年的國內戰爭等等。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常識告訴人們,相對于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斗爭而言,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更艱巨、更偉大。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尤其是這樣。事實上,1918年春當蘇俄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管理俄國和發展生產上時,列寧就著手探索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以后,列寧以更大的努力進行這種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寶貴的理論。他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才是列寧主義體系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內容。

第二,它只看到了現成的理論或結論,沒有看到列寧理論和實踐內容的精華,即列寧在思考俄國革命與建設時所采用的科學思想方法。固然,無產階級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列寧高度評價這一理論的歷史地位,并且將它付諸實踐,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可是,在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的過程中,它已經是一種現成的理論。任何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懂得,它是一種由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結合而產生的政治結論。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人們,了解、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最主要、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學習和掌握現成的理論或結論,而是要了解、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如前所述,俄國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就如何認識俄國的實際和如何提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科學的思想方法。這才是列寧理論與實踐內容的精華。了解、學習和掌握列寧主義,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習和掌握這部分內容。

所謂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指列寧理論與實踐內容的精華和核心,是科學的思想方法,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俄國的實際相結合,從俄國的實際出發,就革命與建設提出同俄國國情相適應的正確方針和政策。這樣,不僅可以克服上述斯大林看法的不妥當之處,而且有下述認識上的益處:

第一,它可以使人們認識到列寧是一位務實的、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教條主義和靈活運用之區別。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向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采取靈活運用和推進其發展之態度。在要不要進行十月革命和要不要由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問題上,教條主義者認為俄國的生產力尚未達到實現社會主義的地步,無產階級不應該奪取政權,十月革命是“早產兒”。列寧則正確地指出,俄國生產力水平雖然不高,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雖然不夠好,但無產階級可以先奪取政權,利用手中的政權發展生產力,創造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在實現社會主義的措施問題上,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應該消滅私有制,消滅商品貨幣等等。列寧則從俄國生產力水平落后的實際出發提出,俄國可以利用私人資本主義和發揮國家資本主義的作用,利用商品貨幣的作用,迂回地實現社會主義。這樣,列寧在實踐中提出國家資本主義的理論、通過“中間環節”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等等,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第二,它有利于人們吸取列寧實踐的經驗,推進當前事業的發展。當前的實踐,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但也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根據這種精神,我黨提出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等等。事實說明,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度同列寧的態度是一樣的,我黨對待自己事業的思想方法同列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樣的。這樣,研究列寧主義的“精髓”,提出它的精髓是從俄國實際出發確定革命與建設的方針和政策,有助于人們加深對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和加深對我國發展道路正確性的認識,有助于人們吸取列寧的經驗,發展當前的實踐。

二、從農民戰爭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特殊形勢確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方針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只有在它的故鄉即資本主義已得到充分發展的西方,才會走向滅亡。顯然,1917年的俄國不同于西方國家。如果說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已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的話,俄國則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是,就在這個國家里,列寧領導無產階級于1917年奪取了政權。

列寧之所以領導俄國無產階級于1917年奪取政權,在于他認為當時俄國形成了農民戰爭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特殊形勢,在這種形勢下,無產階級有必要和有可能奪取政權。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戰爭引起的經濟危機觸發了俄國的工人運動。1915年5月,在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3萬工人舉行總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1916年,工人運動進一步高漲。1月22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罷工,紀念1905年革命過程中的“流血星期日”。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工人也舉行了示威游行。1917年1月22日,彼得格勒14萬工人舉行罷工。莫斯科、哈爾科夫、葉卡特琳諾斯拉夫、特維爾、圖巴、巴庫等城市也發生了群眾性的罷工和示威游行。這時的罷工和示威游行,大多數帶有反對沙皇制度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政治性質。與此同時,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戰爭也發展起來。在農村各地,飽受封建剝削的農民紛紛拿起武器,奪取地主的糧食、牲畜和農具,焚燒地主莊園。在這樣的背景下,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二月革命后,由于新上臺的資產階級政府繼續推行帝國主義戰爭政策和壓迫廣大工農群眾的政策,工農群眾要求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工人運動和農民戰爭進一步發展起來,形成了兩種革命力量相結合的形勢。鑒于此,列寧認為,俄國新的革命形勢已經成熟。他于1917年9月22日在有關文章中指出:“現在正在成熟的革命,是無產階級和大多數農民即貧苦農民反對資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同盟者英法金融資本、反對波拿巴主義者克倫斯基領導的資產階級政府機構的革命。”[2](P252)9月29日,他在文章中又指出:“在俄國,革命的轉折時機顯然已經到來。在一個農民國家里,……農民起義正在發展。”[2](P268)“十分明顯,既然在一個農民國家里,在民主共和國建立了7個月之后,居然弄到發生農民起義的地步,這就無可爭辯地證明,革命正面臨著全國性的崩潰,革命危機達到空前尖銳的程度,反革命勢力快要達到極限了。”“一切征兆都表明,全國性危機已經成熟。”[2](P272)于是,列寧領導黨制定武裝起義的方針,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上述事實說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條件是,國內既有強大的工人運動,又有猛烈的農民戰爭,并且從客觀上看,這兩種革命力量已經結合起來了,這是俄國革命形勢的特殊性。列寧正因為看到了革命形勢的這種特殊性,所以領導黨及時制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領導起義取得了勝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多次強調指出了俄國革命形勢的這種特殊性。1919年4月,他在文章中論及俄國比較容易開始革命的問題時指出:“我們開始這個革命比較容易,有下列原因。第一,沙皇君主國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就20世紀的歐洲來說)使得群眾的革命沖擊力量異常強大。第二,俄國的落后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獨特地結合了起來。我們在1917年10月就是這樣開始革命的,不然,我們就不會那樣容易取得勝利。”[3](P294)他的意思是說,同西方國家相比較,俄國由于經濟落后,存在著人數眾多的農民群眾,并且由于政治上的反動和落后,工人和農民都有強烈的革命要求,使工人運動和農民戰爭走向了高潮,這兩種力量的結合使革命的功擊力量異常強大,由此才有十月革命的勝利。

1923年1月,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一文中,再一次論及這個問題。當時,盂什維克尼·蘇漢諾夫在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俄國的生產力沒有達到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的地步,無產階級不應該奪取政權。針對此,列寧指出:“既然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該怎么辦呢?”[4](P371)“你們說,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4](P372)意思是說,俄國雖然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不夠充分,但是工人和農民掀起了革命,形成了足以推翻舊制度的革命力量,無產階級政黨應該領導人民奪取政權(這個政權就是俄國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然后發展生產力,創造文明,實現社會主義。他認為,從這里可以看出俄國歷史發展的特殊性,俄國由于是介于酉方國家與東方國家之間的國家,“所以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4](P370)。

三、從小生產占優勢的狀況確定利用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時,俄國是一個小生產占優勢特別是小農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同社會化大生產占優勢的國家相比較,在這樣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困難更多,任務更艱巨。因為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從小農經濟不能夠立即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列寧在實踐中充分地注意到這一點,從小生產占優勢的狀況出發,確定了利用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

1918年春,蘇俄人民奪取政權和鎮壓剝削者反抗的斗爭告一段落,黨和政府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之后,黨和無產階級面臨的任務之一是管理俄國和發展生產。根據列寧的主張,蘇維埃政權將采取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以此來加強管理和發展生產。當時的國家資本主義,主要形式有國家政權對資本主義企業進行監督,有國家對糧食的壟斷和對資產者合作社的干預。但在當時,私有者從他們的經濟利益和習慣出發,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黨內的某些同志也對這種政策持否定態度。針對這種情況,列寧在這年4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的報告中,將國家資本主義同小生產相比較,深刻地指出:“我說國家資本主義將會是我們的救星;……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是集中的,有計劃和監督的,社會化的,而我們正好缺少這些。”“任何一個沒有喪失理智、沒有被書本上的只言片語塞滿頭腦的人一定會說,國家資本主義是我們的救星。”[5](P236)意思是說,如果擺脫教條主義思想方法,從俄國的實際出發看問題,就不難看出,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國家資本主義,具有小生產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只有它才能使俄國擺脫生產力極為落后的面貌,從經濟上和國力上強大起來。可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意味著不立即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即不立即消滅資本主義。黨內那些持消極態度的同志提出,這是一種右傾思想,是一種危險傾向。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等文章中指出,俄國是一個小農在經濟上占優勢的國家,相對于這種情況而言,國家資本主義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如果德國革命遲遲不發生,俄國人民的任務是學習德國人的國家資本主義,全力仿效這種國家資本主義。他說:“誰不懂得這一點,誰就會犯不可饒恕的經濟錯誤,他們或者是不了解具體事實,看不到實際存在的事物,不能正視現實,或者是只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抽象地對立起來,而不研究目前我國這種過渡的具體形式和步驟。”[5](P280)意思是說,有的人看不到俄國小農占優勢的事實,不承認這個現實,不研究俄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政策和道路,不懂得在俄國搞經濟建設不能簡單地照搬書本上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知識,盲目地反對國家資本主義,這是一個經濟錯誤。可見,列寧是何等重視從俄國的實際出發確定經濟建設的政策和措施!

在這一時期,為了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蘇維埃政權決定吸收舊社會過來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吸收某些接受蘇維埃國家政策的舊企業主,參加經濟生產建設工作,并且決定付給他們很高的工資。于是,黨內有的人反對說,這是對資產階級的妥協。在上述文章中,列寧針對這種論調說:“我們目前正處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就是說,我們俄國無產階級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權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國或德國都要先進,但在組織像樣的國家資本主義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從物質上和生產上‘實施’社會主義的準備方面,卻比西歐最落后的國家還要落后。正是由于這種特殊情況,工人們目前有必要對那些最文明、最有才干、最有組織能力、愿意為蘇維埃政權服務并且誠心誠意地幫助搞好大的和最大的‘國家’生產的資本家實行特殊的‘贖買’,這難道還不明白嗎?”[5](P285)這里的意思也是強調俄國情況的特殊性,即俄國由于經濟文化落后,文明程度低,所以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

1921年3月以后,俄國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在這一時期,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是結束國內戰爭時期不得不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體制,用新的政策和措施恢復和發展經濟。這時,列寧在考慮俄國新的政策和措施時,明確地提出必須看到俄國小生產占優勢的狀況。他在俄共(布)十大政治工作報告中說:“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提出的貿易自由這一口號說明什么呢?它說明在無產階級和小農的關系中,還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困難問題和任務。我指的是,在一個無產階級占少數而小資產階級占大多數的國家里,當無產階級革命日益開展的時候,勝利了的無產階級應當怎樣來對待小業主的問題。”又說:“在我國,第一個特點……就是我國的無產階級不但只占少數,而且是極少數,占大多數的是農民。”[6](P21)意思是說,必須關注俄國小生產占優勢的現實,采取正確的政策對待小生產者。

在這次大會上,在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中,列寧在講到無產階級同小農的關系時,再一次說道:“毫無疑問,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業雇傭工人占大多數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6](P50)他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由于工人占大多數,這個階級可以成為在社會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支柱,俄國由于小農占大多數,這樣的國家只有在兩個條件下才可能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一個條件是它的革命能夠及時地得到幾個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革命的支持,另一個條件是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同小農之間達成妥協,即國家政權實行一系列有利于小農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在這里,列寧再一次提出必須關注俄國小生產占優勢的狀況和必須采取有利于小生產者利益的政策和措施。

列寧當時主張采取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之一,是實行糧食稅。此時以前的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國家實行余糧收集制,無償地收取了農民及其家庭消費以外的全部余糧,嚴重地損害了小生產者農民的利益。實行糧食稅,農民只需將收成的一部分作為實物稅上交給國家,此外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所有。這樣,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就有個人的利益可圖,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就能逐漸得以改善。可見,糧食稅是著眼于滿足小生產者農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列寧在黨的十大報告中講到必須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時說:“我們應當努力滿足農民的要求,因為他們感到不滿足,不滿意,而這種不滿意是合理的,他們是不可能感到滿意的。”[6](P53)“我們必須今天晚上就把通過的決定用無線電向世界宣告,說明我們執政黨的代表大會已經基本上決定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從而給小農許多刺激,推動他們來擴大經營,增加播種面積;代表大會正用這種辦法來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并且相信,用這種辦法一定能夠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6](P65)這足以說明,列寧主張實行糧食稅,是因為他注意到俄國存在著人數眾多的小生產者農民,注意到必須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以及國家政權同他們之間的關系。

列寧當時主張采取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之二,是允許自由流轉即自由貿易。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國家不容許自由貿易,特別不容許糧食和農副產品自由貿易。這種做法使小生產者農民陷入無法生存的境況之中,因為小生產者農民必須通過自由貿易的途徑出售自己的剩余產品,購回自己消費必需的工業品和擴大生產的生產資料。為了滿足農民的利益要求,列寧在主張實行糧食稅的同時,主張允許農民自由流轉,或者說自由貿易。他說:“小農只要還是小農,他們就必需有同他們的經濟基礎即個體小經濟相適應的刺激、動力和動因。這就離不開地方流轉自由。……農民要求在實踐上向他們證明,掌握工廠和工業的工人能夠同農民建立流轉關系。”[6](P55)“在小農國家內實現本階級專政的無產階級,其正確政策是要用農民所必需的工業品去換取糧食。”[6](P209)這說明,列寧主張自由貿易,也是因為他注意到俄國存在著大量小農的事實,注意到必須滿足他們的利益和要求。

列寧當時主張采取的新政策和新措施,還包括允許私人小工業企業發展、實行租讓制等等。在大工業企業一時難以恢復生產的情況下,允許和幫助私人小工業企業的發展,可以盡快地生產出人們生活必需的產品,滿足農民商品交換的需要。列寧說:“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恢復小工業是必要的,因為它不需要機器,不需要國家的和大批的原料、燃料和糧食的儲備,卻能夠立即給農民經濟以相當幫助并提高其生產力。”[6](P209)實行租讓制,將一部分國有大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由他們到俄國來經營,可以使這些企業盡快恢復生產,生產出足夠的產品,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別是滿足農民商品交換的需要。列寧在有關報告中講到實行租讓制的必要性時說:“這種類型的經濟關系,即表面上像是同外國資本主義結成聯盟的經濟關系,將使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有可能在下面同農民進行自由流轉。”[6](P60)這些事實也說明,列寧注意到俄國存在著大量的小農,注意到必須從這個情況出發確定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上述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行,必然帶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列寧明確地看到并指出了這一點。他在有關文章中論及自由貿易會帶來資本主義發展時指出:“既然有交換,那么,小經濟的發展就是小資產階級的發展,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無可爭辯的真理,這是政治經濟學的初步原理,而且被日常經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觀察所證實。”[6](P210)然而,他認為,在小生產占優勢的蘇俄,應該允許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展生產力,從而創造出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物質條件。當時有人指責資本主義是禍害。列寧卻說: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6](P217)他要求黨和國家政權不要試圖堵塞資本主義發展的通道,應該利用資本主義,在利用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將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

四、從群眾缺少知識和政治覺悟低的狀況確定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并舉的方針

俄國是一個文化落后的國家,十月革命勝利時,文盲者占全國人口的2/3以上。由于文盲者基本上不懂得政治,所以群眾的政治覺悟也低。為此,列寧既主張在俄國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又主張進行政治教育,力圖使這兩者同時并舉,形成合力,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

在國內戰爭過程中,列寧即已提出,必須對群眾進行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1918年8月,他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十分之九的勞動群眾都懂得,知識是他們爭取解放的武器,他們過去的斗爭遭到挫折,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現在必須使他們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這里所說的教育,既是文化知識教育,也是政治教育。同年12月,列寧針對工農群眾需要學習文化的情況,發出了《關于編寫工農讀物的指示》。其中寫道:“在兩周內編寫出一套工農讀物。”“敘述要非常通俗,是給文化程度極低的農民看的。”[7](P396)他提出這套讀物應該反映如下內容:什么是蘇維埃政權,怎樣管理國家,土地法,國民經濟委員會,工廠國有化,勞動紀律,帝國主義,共產主義等等。這說明,列寧一方面希望利用這套讀物對工農群眾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利用它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1919年2月,列寧撰寫和出版了《俄共(布)綱領草案》。該草案中國民教育方面的條文規定,對未滿16周歲的男女兒童一律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把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草案中還提出:“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就是說,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眾中的半無產者和非無產者的階層傳播無產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以利于徹底鎮壓剝削者的反抗和實現共產主義制度。”[3](P106)這里他的思想是,學校教育既應該完成文化知識教育的任務,也應該完成政治教育的任務。

1919年5月,列寧在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現在群眾迫切需要獲得文化知識,因此,“必須向人民提出一些迫切的辦法,使每一個識字的人都覺得自己有義務教會幾個不識字的人。”[3](P320)在這里,他指出了以下事實:有些農民由于愚昧無知,從地主那里奪取了書籍以后,將其隱藏在家中,不愿意提供給周圍的人學習。他說:必須反對和消除這種可笑而落后的行為,“我們應當把動員識字的人掃除文盲這一簡單而迫切的事情著手做起來。應當利用現有的書籍,著手建立有組織的圖書館網來幫助人民利用我們現有的每一本書”[3](P321)。同時,他在講話中指出,對群眾的教育工作存在著來自舊社會的兩方面阻力:一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人數很多,他們不斷地散布荒謬的、欺騙工農群眾的輿論。二是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在起作用,特別是他們關于“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觀念侵蝕著工農群眾的思想。據此,他提出:“我們現在非常突出地感到十分艱巨的工作是重新教育群眾,組織和訓練群眾,普及知識,同我們接受下來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遺產作斗爭。”[3](P319)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列寧一方面主張對群眾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主張進行政治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列寧主張把文化教育同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是當時的形勢和情況訣定的。當時,處于國內戰爭中的蘇俄,政治軍事形勢極為嚴峻。形勢要求工農群眾站穩無產階級的立場,擁護俄共(布)的領導,擁護蘇維埃政權,不怕犧牲,勇敢地同國內外敵人進行斗爭。可是,只有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啟發群眾的政治覺悟,才能使他們做到這一點。如果不把政治教育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或者說群眾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政治教育則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對此,列寧的認識是非常明確的。如他說:“在黨的工作中,我們已經練出了一套廣泛對群眾進行工作的本領,但是必須輔以文化教育工作,包括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7](P450)意思是說,在當時,必須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途徑,提高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以利于黨對群眾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有階級以來的各種社會形態下,文化教育都不可能離開政治。在誕生不久況且階級斗爭十分激烈的蘇維埃俄國,無疑更是這樣。從這一情況出發,列寧說:“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們都不能抱著教育不問政治的舊觀點,不能讓教育工作不聯系政治。”[8](P400)他還說:“幾十萬教師——這是一批應該推動工作、啟發人們思想、同目前群眾中還存在的偏見作斗爭的工作人員。”雖然有些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吸收他們參加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因為他們有知識,而沒有知識我們就達不到我們的目的。”[8](P405)意思是說,在當時的形勢下,文化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在進行文化教育工作時必須同時完成政治教育的任務。

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以后,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成為黨的主要任務。列寧從工農群眾文化知識和政治覺悟的現狀出發,著眼于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出必須加強文化教育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

1921年10月,列寧在《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一文中,提請人們注意俄國文化落后的事實。他說:“由于我國文化落后,我們不能用正面攻擊來消滅資本主義。如果我們的文化是另一種水平,那就可以比較直接了當地解決這項任務了。”[9](P194)意思是說,蘇俄之所以不能立即消滅資本主義,反而需要利用資本主義,應該從它文化落后的事實中找原因。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必須使群眾對新經濟政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保證它能夠順利推進。為了做到這一點,列寧要求把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的任務提上日程,說:“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務之一。這正是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如果這樣的委員會果真能為政治教育服務……的話。”[9](P195)還說:“由于實行新經濟政策,應當不斷宣傳這樣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務必提高文化水平。”[9](P196)顯然,他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這兩項任務應該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這個思想同上述他的有關思想是一致的。在列寧看來,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首要的任務是在群眾中掃除文盲。如他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和偏見,而沒有政治。”[9](P200)其次必須使群眾有書可讀,有報紙和宣傳小冊子可看,把現有的書刊合理地分配到群眾手中。

列寧逝世前夕,在《日記摘錄》、《論合作社》等文章中,再一次提出蘇俄文化的落后性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他說,蘇俄距離人人普遍會識字還遠得很,甚至同沙皇時代相比較,現在的進步也太慢。可是,能不能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對于蘇俄的社會進步以至對于蘇俄能否實現社會主義,關系極大。在他看來,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特別是蘇俄農村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通過合作社的途徑,可是只有在農民群眾中進行文化教育,使他們增長見識,懂得參加合作社的好處,他們才會參加合作社。這就是他所說的:“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目前我們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特別聰明的辦法。……就需要一場變革,需要有全體人民群眾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個階段。”“不做到人人識字,沒有足夠的見識,沒有充分教會居民讀書看報,……我們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4](P364)他還說:“完全合作化這一條件本身就包含有農民(正是人數眾多的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問題,沒有一場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4](P368)由此,他在提出兩個劃時代的任務時,規定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工作”。為了完成提高全體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任務,列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如把國民教師的社會地位提到資本主義社會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特別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組織城市文化教育團體下農村,幫助農村發展文化教育工作。使城市一部分工廠黨支部同農村黨支部建立聯系,要求前者幫助后者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等等。

總之,當時蘇俄文化水平的狀況,是列寧形成文化工作思想的基礎和條件。列寧正是從當時的實際出發,提出了開展文化教育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科學思想。

[收稿日期]2000-04-27

【參考文獻】

[1]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列寧.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寧.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寧.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寧.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寧.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