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反思之一

時間:2022-04-17 12:42:00

導語:評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反思之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評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反思之一

【正文】

〔中圖分類號〕D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00)06-0004-06

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于本世紀20年代,是指由西方共產黨和西方進步的知識分子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西方社會,力圖尋找一條適合西方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西方人民解放道路而形成的一股哲學和政治理論思潮。認真地分析和總結他們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是我們反思20世紀社會主義成敗得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西方社會的現實,促進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

(一)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經歷了如下幾個比較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蘇共在1919年成立的共產國際中推行教條主義,要求西方共產黨以蘇共為中心,聽從蘇共的指揮,嚴格按照蘇聯革命模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使得西方共產黨喪失了組織、政治和思想上的獨立性。然而,按照蘇聯革命模式進行的西方革命卻相繼失敗。蘇共這一做法首先引起了西方共產黨內先進的理論家,如盧卡奇、葛蘭西、科爾施等人的反對。在他們看來,當時革命的客觀條件完全成熟,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階級缺乏必要的主觀精神準備,導致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匱乏。由此他們分析了西方社會的特點,提出了不同于俄國的“總體革命”模式。在這個探索過程中,葛蘭西的思想顯得尤其重要。

在葛蘭西看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統治方式和俄國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葛蘭西首先把國家分為“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兩部分。政治社會主要是指國家的暴力專政機關,包括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權力機構;市民社會則主要是指民間的社會組織機構,它通過民間社會組織,如政黨、學校、教會、學術文化團體等,向人們傳播本階級的價值觀體系,以獲得群眾的認同和忠誠。他指出,俄國由于資本主義發展落后,缺乏民主傳統,其階級統治主要是通過政治社會的強制性領導來實現的,因而只要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革命就取得了勝利。但是,西方國家市民社會較發達,資產階級不僅通過國家機器從政治上壓迫工人,在經濟上剝削工人,而且更多地是通過意識形態的作用使工人階級認同資本主義統治的文化秩序,從而使工人階級同意接受資產階級的統治,其統治是總體統治。對于西方革命來說,革命的前提條件是首先奪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喚醒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然后再進行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其革命模式應是包括文化心理革命、經濟革命、政治革命在內的總體革命。

葛蘭西從上述觀點出發,提出了“陣地戰”的革命策略,即革命的直接進攻對象不是“政治社會”,而應該是“市民社會”,應該對資本主義統治采取各個擊破辦法,奪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建立一切進步階級的統一戰線,西方革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葛蘭西的“陣地戰”的革命戰略主要是基于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西方資產階級對危機的發生有較強的抵御能力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而得出的積極成果,對于后來西方共產黨逐漸擺脫教條主義、獨立自主地探尋本國革命的道路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第二階段是“二戰”后至7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條件有較大的提高,出現了藍領和白領工人之分,再加上西方國家戰后的社會再分配和福利職能的發展,西方社會的普遍貧困化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由白領工人組成的中產階級,他們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文化教育水平比藍領工人要高得多,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他們把關注的目標更多集中在如何提高生活質量上,如生態問題,女權問題等?!案锩焙汀皩U睂λ麄儫o法產生吸引力。與此同時,資產階級通過制造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讓工人階級把幸福建立在對商品的追逐與消費中,使工人階級政治意識和革命意識不斷弱化、淡化,成為喪失了對現存社會的批判、否定能力的“單向度的人”。因此,工人階級革命意識的培養、革命主體的尋求、革命力量的分化組合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注的焦點,他們結合西方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人的壓抑,尋找革命新人,重新設計革命的道路和方式,這在西方進步學者那里表現得較為突出。他們針對西方社會的這種變化,提出了以“大拒絕”為宗旨的西方革命戰略。他們認為,由于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通過各種途徑,如學校、家庭、工會、文化等來影響工人階級,使之革命意識淡化,因此,為了免受資產階級價值觀念的影響,最好是對資產階級的一切采取“大拒絕”的態度。他們的這一理論為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學生造反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馬爾庫塞、薩特等人也被西方青年學生尊奉為精神領袖。為了喚醒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他們相當重視藝術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種“藝術審美救世主義”的革命策略。在他們看來,由于藝術表達著人們的美好理想、對幸福的向往,而這種向往和現實生活狀況作比較,就可以揭露人的本質和存在的差距,最終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批判和否定向度。這種藝術審美救世主義的革命戰略既表達了西方進步學者對當代西方社會異化的反抗和對自由、解放的孜孜追求,也表現了他們在革命問題上的個人主義、浪漫主義和烏托邦的缺陷。

現實社會主義實踐在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和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如個人崇拜、高度集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化等、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蘇論戰等,特別是蘇共“二十”大,使西方共產黨開始逐漸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開始了獨立自主地探索西方革命的道路的歷程。陶里亞蒂在1956年意共“八大”上提出的“多中心論”和以“結構改革論”為中心的意大利式的走向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主張各國應當獨立自主地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他反對那種在國際共運史中存在所謂一個指揮中心和一個領導黨的做法,要求平等地處理黨與黨之間的關系,指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法共也明確提出“爭取民主斗爭是工人階級爭取社會主義斗爭的組成部分”,這些思想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中引起了較大反響。

通過探索,西方共產黨逐漸形成了三種理論潮流。其一是以葡共、希共、美共、德共為代表。他們堅持以馬列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也不反對用和平手段奪取政權,擁護蘇聯在國際共運中的主導地位。其二是從原來共產黨中分化出來的自稱為馬列的“左派”。他們主張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他們的主張由于脫離了西方的實際,在西方影響不大。其三是以意共、法共、西共、英共等為代表的“歐洲共產主義”,他們既反對社會的改良主義,也反對在西方實行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模式,主張尊重西方民主傳統,主張通過議會斗爭走西方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他們在當代西方力量最大,影響最廣。歐洲共產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共產黨對本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新探索,其突出貢獻是突破了馬克思主義陣營中的教條主義束縛,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各國具體歷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而不是照抄照搬現成的革命模式或馬克思主義詞句。

第三階段是70年代后,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和運用,既給人類帶來了物質財富和物質享受,但也使人們在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縱欲主義等現象迅速彌漫;同時科學技術也帶來了諸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地制約著人類的發展和生存的基礎,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日益突出。以本·阿格爾、威廉·萊易斯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生態問題的產生及其解決辦法,形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潮和生態社會主義思潮。他們把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直接歸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新表現形式。此外,資本主義社會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以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所制造出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必然帶來的“異化消費”,工人階級為了逃避在勞動過程中的異化而在商品消費中體驗幸福的消費,又會進一步強化生態危機,它必然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崩潰。因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就是靠向工人階級許諾提供越來越多的商品來維護其統治的。但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也必須受生態系統的限制,導致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的破裂,使人重新認識自我及社會,他們稱之為“期望破滅的辯證法”,正是它造成了資本主義統治的危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引發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潮。他們主張實行零增長的穩態經濟,反對極權主義、官僚主義的管理模式,主張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民主管理;反對異化消費,主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進入80年代后,由于社會民主主義的沖擊,現實社會主義的形象對西方工人階級的影響,以及西方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西方各派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特別是蘇東劇變給西方共產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它給西方共產黨造成了嚴重的思想混亂,也使共產黨在西方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共產黨的力量迅速削弱。為了走出困境,西方共產黨重新調整了政策,對西方革命重新進行了新的探索。他們一致認為,蘇東事件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不能由此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破滅了,它否定的只是一種社會主義模式,因此,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仍然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他們還提出,在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應該從實際出發,尊重本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西方共產黨已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但要真正走出困境,還尚需時日。這既取決于西方共產黨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擺脫教條主義,也取決于西方資產階級控制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程度。一句話,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和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決定了西方社會主義的成敗得失。

(二)

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西方共產黨內的理論家、西方進步學者注重對西方意識形態、文化的批判,強調西方革命應是一場包括文化、政治、經濟革命在內的總體革命。西方共產黨在逐漸擺脫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則強調西方長期民主傳統對西方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意義,強調西方應走不同于俄國革命模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如果聯系西方的歷史文化條件,我們就可以看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探索是完全合理的,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這是因為: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戰”后,以葛蘭西等人提出的總體革命模式和“陣地戰”的革命策略是在反思西方革命失敗的基礎上,根據西方社會結構不同于俄國的現實而提出的。體現了他們把馬克思主義同西方社會結合起來的努力。而“二戰”后,由于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工人階級和勞動者分化成日益復雜的階層和利益集團。如何引導由白領工人組成的中產階級走向社會主義是西方共產黨的首要問題。而資本主義通過宣傳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從中輸出其意識形態,使人們盲目追求物質生活消費,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呈現出淡化、弱化的趨勢,可以說,西方社會對人的統治是全面、總體的統治,其中,意識形態的作用越來越強,它使得資產階級的道德價值觀念對工人階級有較大的影響。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的過度開采,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精神問題。可以說,西方人不是生活得越來越幸福,而是越來越空虛,越來越被異化,人過著的是非人的生活。它突出地表現為社會生產整體化、一體化趨勢和個人個性自由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人在這個總體統治的社會,變得越來越不自由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代西方反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慢慢產生、發展起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在這個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思考革命問題,由此他們把理論關注的焦點轉到意識革命上,其中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批判,更是其理論關注的中心,它同時也說明西方革命要取得成功,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至關重要。對此,恩格斯晚年也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進展一方面取決于工人階級的壯大,但在物質條件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就成為決定因素。他指出:“實行突然襲擊的時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凡是問題在于要把社會制度完全改造的地方,群眾自己就應該參加進去,自己就應該明白為什么進行斗爭,他們為什么流血犧牲。最近五十年的歷史,已經使我們領會了這一點?!盵1]

與西方黨內理論家、西方進步學者不同,西方共產黨、特別是以意共、法共、西共為代表的“歐洲共產主義”,比較強調建立以工人階級為主導、全體勞動階級組成的統一戰線,通過和平的民主斗爭方式,分階段地奪取領導權。在他們看來,由于西方有長期的民主傳統,資本主義的統治方式、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由白領工人組成的中產階級更多地關注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等具體問題以及人的精神問題,再加上由于現實社會主義的弊端,“革命”、“專政”對他們喪失吸引力。使傳統的暴力革命在西方不可能實現。只有首先奪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通過議會民主斗爭的方式,爭取勞動群眾的支持,然后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綱領和政治綱領。他們同社會民主主義的顯著不同在于,他們僅把民主、議會斗爭作為奪取政權的手段,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是其目的。

西方共產黨的這種走向社會主義的民主道路,恩格斯晚年也曾有過論述。恩格斯晚年既重視暴力革命,也肯定存在和平過渡的可能性。他針對德國社會內有人只強調暴力革命,否認存在和平過渡的可能性時明確指出: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生產力水平高,武器先進,統治機構健全,工人階級很難用暴力取得勝利。而靠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通過議會斗爭取得大多數人的支持,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成功是可能的。因為在社會化的生產力面前,“資本家不得不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大規模的生產機構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國家占有,資產階級證明自己是多余的階級;它的全部社會職能現在由雇傭的職員來執行了”[2]。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在生產領域占有優勢可以先成為生產過程的主人,進而通過議會斗爭取得政權??梢哉f,西方共產黨要求通過議會斗爭,爭取群眾,建立民主的統一戰線,分階段逐步奪取資產階級的陣地,建立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最后再奪取整個政權,這種革命模式不僅更符合西方的現實,而且也和晚年恩格斯的設想是一致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

西方馬克思主義所探索的西方革命為什么至今尚未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大致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察西方革命失敗的原因:

第一,由于科學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工人階級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較大改善,使工人階級的勞動方式從體力型向智力型方式轉換,也使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同時,生產自動化和專業化的生產體制要求吸收工人參加生產管理,再加上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制度的不斷完善,工人階級的普遍貧困化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客觀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壟斷資本使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劇,現存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有利于資產階級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其危機,資本主義應付危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高、新、尖端武器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方革命發生的可能性。

第二,西方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傳統的產業部門迅速衰落,以服務業、金融業、信息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迅速壯大,傳統的工人階級發生了分化,出現了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之分,以白領工人組成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傳統的產業工人存在著較大差異,既加深了工人階級不同行業的隔閡,削弱了工人階級的戰斗力,也使西方社會的利益結構更加復雜。同時由于傳統產業工人的衰落,不僅直接導致工人運動陷入低潮,而且甚至工人階級為了生存而舉行的罷工也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如90年代英國煤礦工人的罷工),這種狀況也決定了西方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第三,全球性生態問題、糧食問題、人口問題的出現,轉移了人們的視線,似乎人類的共同利益高于國家、民族、階級、個人利益。而要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最終取決于科學發展的程度。由此,科學問題、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似乎高于一切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圍繞社會本身目標產生的階級斗爭成為次要的東西。

第四,西方共產黨長期受教條主義指導思想的束縛,加上強調蘇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的中心領導地位,使得他們長期照抄照搬俄國革命的模式,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國的具體國情聯系起來,導致其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國的工人運動不能有機地聯系起來,因而,不可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地貫穿于西方的革命實踐。同時,西方共產黨除了要和資產階級政黨作斗爭外,還面臨社會所宣傳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挑戰。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淵源實際上是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修正主義,他們只顧追求眼前利益,放棄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其指導思想是改良主義和實用主義,他們在選舉中隨時改變政策,以取得不同階層的支持。而他們在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政治地位方面,又作出了較大成績,團結了相當的群眾,在西方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如風靡歐洲的“第三條道路”)。但他們放棄了社會主義革命思想,和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沒有本質的區別,是西方社會主義革命的障礙之一。再加上現實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嚴重損害了共產黨、社會主義在西方群眾中的形象。致使西方群眾既難以把西方共產黨同西方社會黨相區別,又容易把它同現實社會主義混為一團,這種狀況當然會影響西方革命的進程。

上述情況說明,西方革命要取得勝利,西方共產黨必須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加強黨內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密切聯系本國的實際,把群眾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已有的民主制度,把群眾引導到社會主義方向。這就要求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戰斗功能,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展開斗爭,使廣大群眾明了社會主義革命在當代西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最終擺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束縛,使西方社會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最大限度地爭取勞動群眾。同時,還必須通過文化領導權的斗爭,引導和改變群眾的消費需求,使工人階級從消費異化以及消費主義的生存方式中擺脫出來,去追尋真正的自由、合理、公正的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60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