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鄧小平“共同富?!彼枷氡容^研究

時間:2022-04-17 01:04:00

導語:斯大林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斯大林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比較研究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1;A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5254(2000)03—0005—04

斯大林鄧小平是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兩個劃時代人物,他們的經濟建設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共同富裕”是他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研究他們這個思想,對于我們深入領會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斯大林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認識和理解

如何認識和理解共同富裕直接關系到如何進行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斯大林鄧小平在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所采取的種種不同做法除了國情不同導致做法相異外,認識和理解方面的差異乃是問題主要所在。

1、社會主義不是貧窮,而是要消滅貧窮,實現共同富裕。1934年,斯大林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蘇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中說:“社會主義不是要大家貧困,而是要消滅貧困,為社會全體成員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保ㄗⅲ骸端勾罅诌x集》第337頁。)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使全體人民擺脫貧窮,實現共同富裕。事隔半個世紀,鄧小平在我國進行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3~64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然而,斯大林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認識卻不一樣,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他反對“社會主義可以在貧苦生活的基礎上用稍許拉平各人物質生活狀況的方法鞏固起來”(注:《斯大林選集》第375頁。),卻沒有反對對富裕的拉平。事實上,斯大林始終無法用他的方式去實現共同富裕,因為他的方式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鄧小平不同意這類思想,認為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應該是保持著差異的富裕,旗幟鮮明地反對在共同富裕問題上的均衡論哲學。1986年他在會見新西蘭外賓時說,“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使他深有感觸:“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積極性永遠調動不起來?!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57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商品經濟階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勞動態度始終受著物質利益影響和支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能離開這個事實去侈談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與平均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搞平均主義實現不了共同富裕,而只能是有害于共同富裕的實現。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人的能力差異決定著分配差異,無視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會直接挫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必需人民群眾的積極參加,否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不能成功的。鄧小平這些思想,深刻體現了他的辯證求實精神。

2、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人民群眾擺脫貧窮,獲得富裕。斯大林說:“農民按其地位來說是非社會主義性的。但是,他們應當走上而且一定會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因為除了和無產階級結合,除了和社會主義工業結合,除了通過農民普遍合作化把農民經濟引上社會主義發展的總軌道以外,沒有而且不可能有其他足以使農民免于貧困和破產的道路。”(注:《斯大林文選》上卷第450頁。)并說,“如果我們不是要使我國人民過美滿生活,那就用不著在1917年10月推翻資本主義,進行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了”,(注:《斯大林選集》第337頁。)肯定社會主義是蘇聯人民擺脫貧窮,通向富裕的唯一道路。鄧小平也說,“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208頁。)并認為“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0頁。)同樣肯定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擺脫貧窮,通向富裕的唯一道路。但是,不同也是明顯的。鄧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會主義原則和本質內容的高度,斯大林缺乏這種深刻認識。1985年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11頁。)1986年在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又重申:“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72頁。)1992年他在南巡時更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373頁。)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原則和本質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我們過去“搞社會主義”之所以屢屢出現重大失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7頁。)沒有把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解決這一問題是鄧小平的一大歷史貢獻,給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

3、只有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斯大林在蘇聯行將完成社會主義過渡階段時說:“社會主義只有在高度的勞動生產率基礎上,只有在產品和各種消費品豐裕的基礎上,只有在社會全體成員都過著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勝利?!保ㄗⅲ骸端勾罅诌x集》第375~376頁。)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也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5頁。)1988年他又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裕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265頁。)分別指出了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不僅如此,鄧小平斯大林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還蘊含著一個更為深刻的意義,就是力圖通過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來戰勝資本主義,最終實現人類的遠大理想目標。所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裕關系重大,實現共同富裕也不僅是為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它本身帶有深刻的政治意義。鄧小平把發展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醋魇且粋€統一的過程,實現共同富裕只能隨著生產力發展來逐步實現,不能不顧國情和現實條件去盲目追求,并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出了在中國實現共同富裕要分三步走的戰略。分三步走戰略是個逐次提高的戰略,表現了鄧小平始終站在辯證唯物主義高度實事求是地提出目標,用辯證的眼光來認識和看待共同富裕問題,把長遠計劃和現實條件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中國特色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完整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斯大林在這方面的認識比較機械簡單。1933年他在全蘇集體農莊突擊隊員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就曾強調,“如果我們誠實地勞動,為自己,為自己的集體農莊誠實地勞動,那末我們就能做到在短短兩三年內把全體集體農莊莊員,不論是從前的貧農或從前的中農,提高到富裕農民的水平,提高到享有豐富產品并過著完全文明的人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當前任務。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而且是我們無論如何必須做到的。”(注:《斯大林選集》第323頁。)他把共同富裕進程看得過于短暫和容易,脫離了生產力發展現狀,顯然對實現富裕過程存在的困難和需要的條件認識不足,后來雖然有所意識,但仍然是不充分的,粗淺的。

二、斯大林鄧小平關于實現“共同富?!蓖緩降乃枷?/p>

斯大林鄧小平在選擇道路上雖然都堅持把社會主義作為根本途徑,但社會主義怎樣建設才能達到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鄧小平走的是一條與斯大林完全不同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現實主義道路。

1、如何發展生產力。斯大林把“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歸結為“把生產資料公有化”,(注:《斯大林選集》第542頁。)通過強制推行高度公有化來發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采取“最統一最集中”的計劃經濟手段推動生產力發展。斯大林的做法,在蘇聯生產力還相當落后的情況下顯然是一種超越經濟發展所能許可的行為,不符合蘇聯實際,客觀上造成生產力發展緩慢,其結果只能是延緩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有悖于他自己爭取在最短時間內達到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坝檬裁捶椒ú拍芨辛Φ匕l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認為斯大林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8~149頁。)必須進行改革,把生產力從計劃經濟束縛下解放出來,通過實行市場經濟來發展生產力。市場經濟有利于“把經濟搞活”,有利于增加和擴大社會需求,刺激生產,達到發展生產力目的,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鄧小平這個思想與馬克思是一致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作過科學論述:“當市場擴大,即交換范圍擴大時,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3頁。)雖然“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但消費反過來卻能夠“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創造出生產的動力”。(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06頁。)馬克思這里說的消費就是指的社會需求。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就是消費經濟,有多大的社會消費需求就有多大的市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當前所面臨著的如何增加社會消費需求刺激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突出表明,社會消費需求對生產發展的作用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已由被動轉為互動,即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鄧小平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式解決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和運用。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只有解決生產力發展問題才能解決共同富裕問題,否則,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不能實現的理想目標。鄧小平高明之處,不但在于他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更在于他能找到達到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

2、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途徑,斯大林所持的是同步富裕的思想。1934年他在蘇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中就說,“公社和勞動組合不同,勞動組合只把生產資料公有化,而公社直到不久以前為止不僅把生產資料公有化,而且把每個社員的生活也公共化了”。他認為“在技術不發達和產品不足的基礎上”還不宜實行公社,但他同時又說:“這當然不是說公社根本不需要了,它不再是集體農莊運動的高級形式了。不,公社是需要的,它當然是集體農莊運動的高級形式,”只不過“是將來的在技術更發達和產品十分豐富的基礎上產生的公社。”(注:《斯大林選集》第332~333頁。)這是十分明確的同步富裕思想。鄧小平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得出同步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認識,共同富裕必須有先后。為此他多次在不同場合反復加以強調,如1985年3月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即席講話,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0月在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的談話,1986年8月視察天津時的談話,及1992年的南巡講話等都講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問題??梢娝谂Π堰@一思想加以貫徹,同時也反映了他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鄧小平分步富裕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達到共同富?!?。(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66頁。)我國幅員遼闊,生產力發展很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差別較大,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發展較慢的落后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二是讓“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49頁。)人的能力(包括智力、體力、活動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大小是有差異的,各地區能力大的人先富起來有利于帶動和幫助能力小的人去共同致富。鄧小平這一思想及其解決問題的辦法既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求實精神,又包含著消滅差別與差別合理統一的辯證原則和深刻的哲學內涵,科學地解決了在共同富裕問題上效率和速度、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3、堅持社會主義和按勞分配。斯大林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總結中就說:“黨的出發點是:不實行集體化,就不能把我國引向建成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康莊大道,就不能使千百萬勞動農民擺脫貧困和愚昧?!保ㄗⅲ骸端勾罅秩返?3卷171~172頁。)直接把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能否使人民群眾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來看待,“因為只有公共的大生產才能充分利用科學成就和新技術”。(注:《斯大林選集》第156頁。)斯大林把公有制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堅持公有制等同于堅持社會主義來看待,在堅持公有制時完全排斥其他非公有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必要性,認為非公有經濟“是資本主義類型的生產”,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這兩種不同的基礎上”,(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7頁。)社會主義只能是“國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以及合作社集體農莊的所有制?!保ㄗⅲ骸端勾罅治倪x》上卷第76~77頁。)因此,與單一公有制相適應的單一按勞分配制度成為蘇聯唯一形式的分配制度。鄧小平同樣強調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他認為社會主義是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唯一選擇,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別的更好道路,但他同時又特別指出社會主義不能只搞單一公有制,要允許其他經濟成份存在和發展。他說,“我們的改革,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同時,發展一點個體經濟,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歡迎中外合資合作,甚至歡迎外國獨資到中國辦工廠,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保ń裉?,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把它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社會主義經濟。”(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8~139頁。)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份共存的思想完全符合我國生產力落后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在。中國的實際就是“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252頁。)與此相應,我國分配制度采取了按勞分配為主和其他分配形式相結合的方式,為經濟發展較快的部分地區和能力較大的部分人先富起來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開辟了現實途徑。鄧小平這個思想深刻之處在于他認清了中國社會的“實際”,并從這個“實際”出發去分析和解決中國問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找到了一條具有現實可行性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對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理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4、實現共同富裕要防止兩極分化。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是一種同等富裕,不存在兩極分化問題,因而也就沒有防止兩極分化的思想內容。他認為社會主義完全消滅了兩極分化及其出現的可能性。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種不同步也不同等的富裕思想,因此防止兩極分化出現就成為這一思想是否具有現實意義的關鍵。鄧小平非常清醒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11頁。)鄧小平同時指出防止兩極分化“決不能搞攤派”,用搞攤派辦法來防止兩極分化其結果只能是對人們勞動致富積極性的挫傷,對共同富裕政策的損害。鄧小平這一設想是科學的。防止兩極分化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不能單純用政治手段解決,也不能單純用經濟手段解決,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運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力量制定相關政策來達到防止兩極分化而又不損害共同富裕的目的。同等富裕在理論上雖然也可以避免兩極分化,但在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度里,在人的思想素質和能力大小不一的情況下,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而不同等的共同富裕理論在防止兩極分化問題解決之后,就使得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由空想變成為科學。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杰出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豐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斯大林鄧小平“共同富?!彼枷胄纬傻牟煌?/p>

1、社會歷史原因。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繼續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偉大實踐,它既無先例可尋也無經驗可資借鑒。斯大林實行計劃經濟所造成的矛盾和弊端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雖有所顯現,但尚未充分暴露。而蘇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所面臨的困難和形勢卻非常突出和嚴峻,國內外各種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時刻妄圖顛覆和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建成社會主義以后,又面臨著德國法西斯侵略戰爭威脅,作好反侵略戰爭準備成為最重要的工作,強有力的計劃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發揮著巨大作用。戰后,又出現了東西方兩個陣營的冷戰局面。如此種種情況,不可能讓斯大林一心一意去搞建設,也不可能讓他去考慮市場經濟模式。共同富裕雖是一種追求,但當時并不是最緊迫的事情,斯大林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和探討這個還不緊迫的問題,因此也就不可能科學地去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

鄧小平則不一樣。他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歷了一定時期并有許多經驗可資借鑒。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僵化性所形成的矛盾和弊端已經充分暴露,長期以來“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7頁。)的狀況,已使得社會主義正面臨著“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的危險。發展經濟,使人民生活共同富裕起來已成為緊迫的政治經濟問題,已到了必須把它作為中心工作,集中精力去解決的時候。并且,國際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結束后盡管世界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主流,我們已經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到經濟方面來,一心一意去搞建設。在這樣的條件下,研究和探討共同富裕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鄧小平科學地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2、思想方法原因。斯大林把共同富裕問題看得過于簡單易行,以為只要實現公有制,實行計劃經濟,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就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生產力就會快速發展,共同富裕就會很快實現。他沒有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復雜性及完成這些任務的艱難性。同時,他對按勞分配原則的理解事實上也沒有越出同步富裕的思想范圍,把分配上的差別看作造成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經濟根源而努力加以抑制和消滅,這就使得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平均主義色彩。此外他對共同富裕更多地作為一種結果予以強調,而對之作為一個過程重視不足,認識上帶有片面性。鄧小平在對待共同富裕問題上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把共同富裕放到一定歷史條件中去進行全面考察。他不僅把共同富裕當作一種結果,更重要的是當作一個過程來理解,充分注意這個過程的復雜性、艱巨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實踐中始終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制定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實現目標的步驟時始終從中國國情出發,這就使得鄧小平能夠找到一條正確的共同富裕道路,從而把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由一種純粹的愿望變成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