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實踐還是辯證,是人文主義還是物文主義? ——新時期談談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再認識
時間:2022-05-13 09:11:00
導語:是實踐還是辯證,是人文主義還是物文主義? ——新時期談談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再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馬克思主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是馬克思主義永恒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們應該支持對馬克思主義本質認識再深化的研究
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雖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早已經固定,但對馬克思主義已經固定下來的經典著作以及各種領導人言論的再學習、再認識卻永無止境,后者才是馬克思主義永恒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歷史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都是后來人的再認識完全突破原有框架,甚至走了與經典教義完全相反的道路才取得的。馬克思主義只有通過不斷突破經典教條與領袖言論,才有可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力,在理論與實踐中獲得雙豐收。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從同時勝利到個別國家先勝利,從城市道路到農村包圍城市,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為中心,莫不如此。
正因為如此,同志指出:我們不斷突破前人,我們也要為后人所突破。并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思想方法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鼓勵我們不斷突破前人,鼓勵我們的后人不斷突破我們。以領袖言論壓制創新和認識的再深化,壓制對前人的突破以及對我們自己的突破,都是任何一個無產階級領袖所堅決反對的,都是違背領袖言論本旨的教條主義做法,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有害無益,對我們的事業有害無益。這種壓制與突破的歷史故事數量之多,流傳之廣,已經無需多說。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再認識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對于我們盡快吸收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發展馬克思主義,維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次討論的焦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一派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另一派認為:“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名稱……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恰當的”。[1]后者引用很多領袖言論作為自己的注腳,并且斷定:“無論是、鄧小平還是同志,都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2]。這種做法是否恰當,有無可能歪曲領袖言論的本旨,阻礙馬克思主義吸收世界社會科學研究之最新成果,間接損害領袖形象,值得我們注意。推陳出新,方能使馬克思主義獲得永恒的生命力。我們應該以無產階級領袖為榜樣,支持對馬克思主義本質認識再深化的研究,而不應該重復教條主義的錯誤,以領袖言論直接壓制創新和認識的再深化,或者間接給創新者造成心理壓力。
二、馬克思主義是什么,辯證唯物主義又是什么,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再認識如何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的生死存亡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
綜觀各方的思想交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回答實際上由三個命題構成的,贊成派的三個命題是: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2、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3、辯證唯物主義也是科學。否認派的三個命題是: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2、辯證唯物主義有可能不是科學;3、馬克思主義不能稱作辯證唯物主義。顯然,論辯雙方都贊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都希望馬克思主義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占據指導地位。不同點是:贊成方認同“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否認方認同“辯證唯物主義有可能不是科學”。讓我們來看看這種不同會造成幾種不同的社會現象。
就贊成方來說,“捆綁”的虛假邏輯使贊成方虛驚一場,他們錯誤地認為否定“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不是科學”的觀點出現,故拼命以領袖的言論維護“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他們的本義是要維護“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最后結論“辯證唯物主義也是科學”保護的卻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白白忙活了一場。另外,其小前提“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牢牢禁錮在辯證唯物主義的框架中,無法接受新事物獲得新發展。最后,這個小前提將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置于明顯有爭議的辯證唯物主義之下,一旦辯證唯物主義有閃失,馬克思主義也會跟著倒霉。這顯然不是我們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就否認派來說,他們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同時承認現實,將爭議了一百多年都沒占到上風,現在反而明顯處于劣勢的辯證唯物主義排除在科學之外,劃清馬克思主義與倒霉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界限,他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拋棄了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與馬克思的哲學“不能同構”[3]。顯然,在維護馬克思主義權威的工作中,否認派的“排除法”與贊成派的“捆綁法”相比要技高一籌,也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現實情況。首先,劃清二者的界限使馬克思主義解除了禁錮,馬克思主義因為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而成為科學,不會被外圍的任何其他主義是否是科學的變化所沖擊。其次,劃清劃清二者的界限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放膽接受最新研究成果,放手發展自己,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而不受辯證唯物主義標簽的限制,畏首畏腳,被先進理論所嫌棄或者嫌棄先進理論。最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馬克思主義之上再沒有太上皇,她才有資格成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指導思想,才有可能同她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相適應,同我們黨現在的思想路線相一致,獲得永恒的生命力。
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材料,我們認為:這次討論如果“突破前人”獲得成功,則不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可保,整個馬克思主義及其指導的中國經濟建設會煥發出新的光輝,而且會使馬克思主義廣納世界社會科學研究之最新成果,徹底擺脫社會主義走向低潮之尷尬,重新掌握世界發展與建設的主導權。反之,結局就不是你我所能設想的。
捆綁法肯定是不行的,但僅僅是解除捆綁,讓馬克思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各管各,也不能使“突破前人”的工作獲得完全成功。俗話說:不破不立,不立不破。不解除捆綁,馬克思主義沒有發展;解除捆綁,說馬克思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容易,但如果立的問題沒解決好,對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沒有一個比“辯證唯物主義”更好的回答,難保今后不走辯證唯物主義的回頭路。因此,某種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什么,辯證唯物主義又是什么,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再認識如何,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的生死存亡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出路在哪里,一切活的東西都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拋開故紙堆,回到生活中去!
三、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與時俱進,吸收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將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與黨的思想路線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人文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研究、學習、認識馬克思主義躲進故紙堆,不堅持與時俱進,失了關鍵,肯定就會落后,就會放棄執政為民的本色。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而是實踐的人文主義,就要站在與時俱進的視角上看問題。
放下書本,拉住街上任何一個人,問兩個問題: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最大的成就又是什么?答曰:革命,建立了幾十個社會主義國家。攔住他不放,再問兩個選擇題:革命成功靠人還是靠物,建立國家靠實踐還是靠辨證?答曰:靠人,靠實踐。顯然,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把馬克思主義與“人、實踐”分割開,也沒有人會把馬克思主義與“唯物、辨證”等同起來。
但這種下里巴人的方式,對于贊同派中自詡為政治家或者學者型的人,恐怕沒有作用。我們可以再再看一下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發展進程:從“實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再到“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哪里有半點“唯物、辨證”的影子,相反,整個過程的任何一個階段似乎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防止教條主義、固步自封、主觀主義的危害。非常不幸的是:“唯物”的“唯”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教條主義標志,常常固步自封,辯證本身就是主觀的,常常產生脫離實踐的惡果。因此,黨的思想路線實際上是為了防止黨內某些人以辯證唯物主義剪裁現實而提出來的。到此,學者型的人還會發問:既然馬克思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那么,辯證唯物主義是怎樣同馬克思主義扯到一塊的?
實際上,辯證唯物主義是兩個東西。辯證法來源于黑格爾,本來只屬于唯心主義[4],但后來卻被紙上談兵的學者們硬性套到了馬克思的頭上,實屬世界第一大冤案。關于本案的考據,眾多學者已經有充足的說明,不多言。辯證法無論是從字面意思,還是從實際操作上說,都有“以思辯、論辯來證明”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從來都是與實踐勢不兩立的,君子動口不動手,辨證的東西無法一一實踐,誰一一實踐誰扯淡;實踐以后,確定的結果只有一個,應該實事求是,無需辨證,誰再辯證誰無聊。唯物主義是針對唯心主義來說的,舊唯物主義的不科學,早已定案。我們要探討的只是馬克思所說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應用唯物主義的目的是反對神權與宿命論,弘揚人權與人民群眾的作用,因此,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人文主義,強調的是普通人的作用。由于當時“人文主義”一詞在反對宗教神權與宿命論的過程中不僅不如“唯物主義”那樣為人們所注目,而且還常常與宗教聯系在一起,合稱:宗教人文。因此,馬克思誤用了“唯物主義”的形式表述“人文主義”的內容,完全是歷史條件使然。馬克思肯定沒有想到:不到一個世紀,唯物與唯心的神圣爭論就寫入后世“笑話大全”,哲學王最后游子歸家,回復到古老的人文主義實踐里面[5]。馬克思更不可能想到:后來的所謂“唯物主義”會忽略人的存在,墮落為物文主義和教條主義,產生出臭名昭著的計劃經濟體制,將人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一一毀掉。我們提出人文主義問題的初始目的,是針對唯物主義旗號下的經濟學物文主義弊端來的。如果以物文主義為指導,中國經濟學就會落后世界幾萬年,回到白堊紀之前。至于披了“馬克思主義”外衣的辯證法,危害就更大了。辯證法“憑借其對世界差異的簡單而粗暴的分析:世界是有差異的,差異到一定的程度便是對立。激發起人與人之間的野性與蠻性,使整個社會產生激烈的爭斗、動蕩、專制、極權乃至暴動。“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被擺上了規律的神壇。難道是對人類文明史的一種嘲笑?”[6]如果這還僅僅是一名普通學者孤苦無依的天問,那么,睜開眼看看,以“使用暴力排斥、消滅、征服差異”為基本特征,以“否定之否定”為發展必由之路的辯證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王明事件黨內無情打擊異己分子;福建事變坐失良機;建國以后全盤否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制推行;全民洗腦;建國二十九年以后還在提:以階級斗爭為綱,綱舉目張;改革開放多年以后,還在為姓社姓資紙上談兵,裹足不前;今天,還有人不能與時俱進,將自己同世界對立起來,將發達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視為異己力量,幻想閉關鎖國,或者由“否定之否定”走向質變,以暴力消滅一切自己看不慣、甚至沒見過的新東西。
有學者指出:“歷史發展到現在,人們早就拋棄了對立的思維方式。以差異和對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世界,必然引起爭端,最后的結果是:不僅害人,而且害己,害社會,整個社會力量內耗嚴重?!澜缡怯胁町惖?,但一切差異都有可能互補。’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互補的思維方式?;パa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有助于促進世界的融合,有助于化解矛盾,創造一個穩定、繁榮、自主、自由、向上的新社會。”[7]如果真如學者所愿,以互補互助的方式看世界,當為民族之幸,世界之幸!
那么,如何看待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地位?在歷史上,辨證唯物主義,相對于神權、宿命論、英雄史觀來說,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在反抗神權君權統治、反抗宿命論、反抗王侯將相有種的斗爭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現實生活中,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可以長期存在,鍛煉思維,僅僅是在紙上談談兵,搞笑寫入“笑話大全”也未嘗不可。辯證法比“沒辦法”、“茫然認命”強,唯物主義比“鬼神統治”強。如果把它運用于社會主義實踐,甚至把它同馬克思主義等同起來,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則不僅冤枉了馬克思,冤枉了一直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眾多革命志士與革命領袖,而且會完全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帶來無窮災難,引起廣泛恐慌與誤解。我們的社會主義成就都是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靠人民群眾進行社會實踐得來的,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與反對主觀教條主義、反對不重視人民群眾力量的物文主義的產物,在這一點上,“辯證唯物主義”遠遠不如“實踐的人文主義”表述馬克思主義來得貼切。
最后,確認“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人文主義”的后續效應至少有三個:1、“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人文主義”有利于我們盡快解放思想,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閃光點,重溫依靠人民群眾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理想,堅定革命信念,統一黨的思想。2、人文主義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彩的華章,遍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每一個細胞,植根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窩中;實踐主義哲學是中華傳統哲學對世界思辯哲學的最大貢獻,在后人嘲笑思辯色彩很濃的“唯物、唯心”都是形而上學,都是教條主義,后現代主義哲學消解“唯物、唯心”的無謂爭論成功以后,世界哲學的精華和中心已經開始向中華傳統哲學回歸;在這種情況下,確認“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人文主義”,有利于增加民族向心力,增強民族自信心,促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局面早日實現。3、實踐的人文主義與《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完全一致,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潮,具有最廣泛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確認“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人文主義”,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得到保障,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思想路線、中國依法治國的方略天然一致;有利于澄清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誤解,駁斥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錯誤觀念;這既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巨大發展,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馬克思主義的巨大貢獻,同時還是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渠道之一。
注釋:
[1]田心銘:“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求是》2002年第13期
[2]田心銘:“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求是》2002年第13期
[3]轉引自田心銘:“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求是》2002年第13期
[4]李紀兵:“貨幣爭議與人類歷史”《富國沖擊波》第一章:展開貨幣爭議調查的必要性。http:
[5]參見王南湜《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三重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6]李紀兵:“貨幣爭議與人類歷史”《富國沖擊波》第一章:展開貨幣爭議調查的必要性。http:
[7]李紀兵:“貨幣爭議與人類歷史”《富國沖擊波》第一章:展開貨幣爭議調查的必要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