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學

時間:2022-10-27 10:59: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學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對于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方面的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為我們深入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科學發展現,繼承并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對于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方面的科學思想,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說。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尤其是面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日趨緊張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為重要理論依據,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的實際運用。深刻地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是科學發展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個獨具慧眼的命題:“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此為邏輯起點,對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說。其基礎部分就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思想。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什么?誰創造誰?誰依靠誰?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論證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與自然的這種統一性可以辯證地概括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或者叫做“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首先,他們指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說:“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恩格斯也說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其次,他們提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認為,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再次,他們論證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馬克思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他們把自然界稱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認為它給人類提供了生命活動的外部環境。人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依靠自然界生活,離開了自然界,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又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們“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愈不可能成立了”。。

(二)人與自然究竟如何相處?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性的同時,總是強調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而勞動實踐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紐帶。他們認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過勞動和人周圍的自然發生關系的;人類使用手制造出來的工具在勞動中改造和占有自然;人類在運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如果人類在其社會實踐中過分地榨取自然,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必將遭受自然界的懲罰,面臨生存環境的危機。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作為主體的人類在作為客體的自然界中不是無能為力的,而是通過勞動實踐這一紐帶,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人類自身。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就在于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馬克思看來,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這種主體與對象客體的關系本質上是一個勞動實踐的問題,實踐消除了人與自然的對立。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客體,但是自從自然界出現了人類以后,人類要和這個對象發生關系,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記;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勞動實踐,人才能把自己從自然界外化出來,成為自然界的對象,并使其成為自己的對象。馬克思強調:“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生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生物。這種生產是人們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

其次,馬克思使用“物質變換”這個自然科學的術語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并賦予“物質變換”這一概念以新的涵義。“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里的“物質變換”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學的科學概念,指的是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馬克思用這一科學術語指明了物質的有機發展同無機發展的內在關聯,指明了社會發展同自然演化的辯證統一。當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物質變換”,只有通過人類的勞動實踐才能得以實現。否則,沒有勞動,只有自然本身的物質變換,就不會有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當然也就不會有人類的生活。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尤其強調,人類的勞動實踐不能隨心所欲,而是受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制約的,違背客觀規律,不僅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實現物質變換,反而會破壞生態系統,自食苦果,受到自然界的“報復”。恩格斯特別警告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他還列舉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許多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并著重分析了在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中人們受到自然規律盲目支配的情況。恩格斯當時說的“報復”,就是指人類的行為違背生態平衡的自然界發展規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懲罰。今天的事實有力地佐證了恩格斯的觀點。自然界的恩惠和寬容是有限的。當人類的行為沒有超出自然界所允許的閾值時,自然界通過自我調節作用,能恢復原有的自然平衡狀態;而一旦人類的行為超出了大自然所能“忍受”的限度,自然界就會以“報復和懲罰”的方式來否定人的行動。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說揭示了“資本的邏輯”是造成人、自然與社會相互關系對立的制度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即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動共生的,而“資本的邏輯”正是造成人、自然與社會相互關系對立的制度原因。要實現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的核心內容,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中最鮮明的論斷。這一科學論斷,對我們正確認識和判斷人、自然與社會相互間關系及關系緊張的緣由,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什么會出現對立或緊張?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兩對矛盾,誰占主導地位、誰支配誰?更復雜的問題還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受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強有力的制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關系,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則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繼而又分析了人與社會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對立或緊張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人與人關系的緊張或對立。這是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動共生的。人類占有自然的過程,即人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又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史與自然史是相互制約的。但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兩對矛盾中,人與人的矛盾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中介,這種“中介”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類通過勞動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又促進社會發展。勞動不僅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具有決定性影響,而且對社會發展進程也具有決定性影響。勞動的發展會使物質變換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也會使社會發展達到不同的階段。“勞動過程的每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都會進一步發展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這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就會被拋棄,并讓位給較高級的形式。”這就是說,勞動過程、物質變換和社會發展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其實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三者之間應該存在著系統發生、協同進化的關系。之所以出現社會發展同自然生態系統不協調,造成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原因在于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的社會關系(或稱生產關系)起著惡性的制約作用。

馬克思曾經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角度,把整個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大社會形態或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里說的“第二個階段”是指資本主義階段。社會形態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曾經起過良性作用。比如,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人類同自然的關系經歷過“原始共生”和“人類對自然寄生”的時期。人和自然之間維持一種原始的共生關系。可是,相對于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社會形態,資本主義對待自然的態度是最為片面、最為短視、最為冷酷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是惡性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關系都是一種異化的關系。在異化的條件下,作為主體的人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的手段。勞動的客觀條件和勞動相異化、勞動過程本身異化、勞動結果異化和勞動者異化成為滲透社會生產一切領域的“惡的必然性”,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欲,不僅使地力枯竭,也使生命力(雇傭勞動力)遭到摧殘。由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物質財富巨大浪費,使本來已有限的自然資源更趨緊張。而自然資源的日趨緊張、短缺,又進一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紛爭,甚至爆發為爭奪資源而發生的戰爭。這不僅損害當代人的利益,而且還嚴重損害了后代人的利益。

對此,馬克思早就說出了問題的癥結。他說:“自然力作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機器的主人才能占有。”馬克思還認為,只有占有資本——尤其是機器體系上的資本,資本家才能攫取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這些“無償的生產力”。可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和自然的關系就其內容和實質來說,是資本同自然的關系,是資本對自然的占有。因此,形式上表現為人和自然關系惡化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資本同自然關系的惡化,是資本家對自然瘋狂掠奪所引起的惡果。馬克思還覺察到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工業和農業給人和自然都帶來了嚴重的災難,認識到了這種開發自然的物質技術和生產工藝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反自然的本性。他說:“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可見,自然環境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持續性的基本表現。

(二)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解?馬克思、恩格斯把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三者關系的最高價值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復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的歷史使命。

為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應該從何處切入?筆者認為要解決問題,首先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經濟發展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一種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根植于社會關系。人類的生態困境,究其內在原因,是與建立在過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對自然的征服的人文意識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分不開的。要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就必須首先改變由“資本的邏輯”支配的資本主義制度。奧康納認為,“資本主義的可持續性正是依賴于積累和利潤。(如果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利潤率越高資本主義就越具備可持續性。負的利潤率會招致經濟困難;至少會引發經濟不景氣,最糟糕的則是普遍性的危機、資本價值縮水和蕭條,而這就會帶來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未知的和不可知的后果,直至威脅資本主義的生存”。也就是說,為了延緩資本主義的壽命,資本主義必須無休止地追逐利潤。有鑒于此,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大衛·佩伯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起初發展生產力,但現在它妨礙了生產力的非異化的和合理的發展,因而它必須代之以社會主義的發展。”0由上可見,必須從解決人與人的沖突人手來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藉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解。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要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這種調節的影響。他說:“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屏棄“資本的邏輯”,就能夠遏制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所必然導致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展示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前景。馬克思、恩格斯主張,要以良好的“物質變換”(改變其自發形成的狀態)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應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農業和工業的“更高級的綜合”,以代替資本主義性質的物質變換形式。這種新的物質變換形式,在技術和工藝方面能克服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抗,重視“節約能源”;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能克服城鄉之間的對立;在社會關系方面,能促進全人類的解放和個人自動而全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為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在全球性問題尤其是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向人們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線索,為人類走出生存困境、擺脫危機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為當今中國全面實施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論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變革思維方式,確立“現代的人類中心觀”,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或之上)。恩格斯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當今人類之所以面臨全球性的危機,固然有種種客觀的原因,但從主觀上看,那種關于“人類和自然、精神和物質、靈魂和肉體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即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對此負有最主要的責任。人類中心論的思想框架就是主客兩極分化的二元對立。這種反自然的二元對立,是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傳統的“人類中心論”的錯誤就存于把人和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把人類擺在自然界“之外”,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去統治自然、主宰自然,從而導致人類對地球上生態資源的貪婪索取和無情掠奪,結果既破壞了自然界,也破壞了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因此,人們要擺脫生存危機,就必須完成人類思維向辯證思維的復歸,走出傳統的“人類中心論”,把自己當成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這樣人類才有可能與自然界和諧共生。

(二)堅持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觀,必須著力于人力資源的開發,協調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

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歷來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重大課題。恩格斯說:“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所以恩格斯主張這兩種生產必須協調發展,不能顧此失彼,嚴重失衡。從恩格斯這一思想中得到的啟發是,當今人類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需要協調兩種開發:物質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如果說20世紀仍然屬于“財富源于物質資源”的時代,那么21世紀將要進入“財富源于人力資源”的嶄新時代。開發人力資源就是發展人的素質和能力。有人把人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的改善和變更稱為不同于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人的革命”。所謂“人的革命”就是開發人的潛在能力。人的這種處于休眠狀態的潛在能力,一旦從放置狀態中解放出來,將成為最大的資源。

(三)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必須尊重和掌握自然規律,學會支配由人們的生產行為而引起的長遠的自然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不尊重自然,不以自然規律為指導的人類行為必然會帶來對大自然的破壞;而這種破壞一旦超出大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自然界就會對人類實施一系列的“報復”。恩格斯講到自然界報復我們的原因時說及“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起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是從人對自然的認識的相對有限、難于預料“往后和再往后”的結果這一點中去尋找自然界“報復”的原因的。就自然開發來說,為了不引起自然界的報復,不能只考慮“最近的直接的有益效果”,必須充分考慮“往后和再往后”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當然,盡管考慮充分,由于人的認識有限,也有可能發生無法預料到的后果。這就是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必要性。怎樣才能預見到“往后和再往后”的影響呢?那就是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四)堅持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物質變換”中促進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結合,完成人的自然主義與自然界的人道主義的統一。

要實現這種結合與統一,僅僅承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夠的,而且僅僅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也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人與自然界聯結起來,相互交融,實現和諧共生。怎么聯結?就是通過生產勞動這個中介,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需要強調的是,勞動不只是人與自然間的中介,它更具有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趨向合理發展、良性循環的作用。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置于“合理地調整”和“共同控制”的基礎之上,實現良好的自然循環,使自然被納人人的社會,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稱“自然界的人本主義”、“自然界的人道主義”;同時,以勞動為中介能夠真正體現出人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即“人的自然主義”、“人的自然的本質”。要實現這種境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資本的邏輯”造成的“惡性”自然循環,寄希望于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實現良性自然循環。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指共產主義社會——作者注)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就舉世矚目,但連續多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使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實現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就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價值指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度警惕和防止人與自然關系中出現“惡性”自然循環,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