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知識論核心論文

時間:2022-08-04 06:5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知識論核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知識論核心論文

歌德曾經說過:“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鮮活的生命之流汩汩滔滔,奔騰不息。隨著新事物、新現象的不斷涌現,人們的理論思考也必須不斷地變更自己的對象和形式,一些理論的爭論顯得過時、瑣屑或不必要,新的實踐方式的出現需要我們轉換思維框架,采取新的視角,尋找新的解決的方式,這就是我們這個正面臨的問題:傳統知識論是以現實為基礎和認識對象的,以發現和掌握客觀為認識的首要目標。然而,正當人們為認識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爭論不休的時候,虛擬出現了,“虛擬使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虛擬世界;擁有了兩個生存平臺:一個是現實的平臺,一個是虛擬的數字平臺。”虛擬不同于虛構,這是因為“虛擬的東西是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們能夠感性地感受到的。”但虛擬又不同于現實,它“又是假的,它只是一種數字化的存在,與被虛擬的對象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確實發生了對于傳統框架的真與假的超越,發生了對于傳統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超越”。(注:陳志良.虛擬: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J].人民大學學報,2000(4):57~63.)究竟應當如何認識和揭示虛擬這種現象呢?顯然從傳統的認識框架出發,從現實出發,從現實的客觀規定性出發,是無法解釋虛擬的,作為“時代精神的思維與認識”(黑格爾)的哲學必須轉換視角,把對知識考察的核心從傳統的規律的角度轉換為數字化平臺下的規則。

傳統知識論的核心:規律

傳統知識論的核心是規律,《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對知識的解釋是: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實際的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和中所獲得的對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識。依據反映對象的深刻性和系統性程度,知識可分為生活常識和科學知識。生活常識是對某些事實的判斷和描述。科學知識是通過一定的科學概念體系來理解和說明事物的知識。科學知識也有經驗的和理論的兩種不同水平。科學知識是全人類認識的結晶,又是人類實踐和社會的必要的精神條件。知識與無知相對立。從無知到有知識,知識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不斷運動,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基本過程。知識的發展表現為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深化和擴展。這種處在辯證運動中的知識具有繼承性、不可逆性和加速度增長的特點。”定義涉及到知識的來源、形式、發展規律等等。從傳統知識論框架看,這個定義是比較完備的。從知識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傳統知識論的核心是規律,無論是“對某些事實的判斷和描述”還是對事物的“理解和說明”,其目的都在于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也就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定性。人們的認識過程是對真理的無限趨近,反映在知識上就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深化和擴展”。所以,規律是人們認識活動的目的與核心,知識則是對客觀規律的不同形式的揭示和描述,表現為認識活動的結果。

知識的核心是客觀規律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通過對概念的探討,最早確立起“知識是對普遍必然性的本質的把握”這一根本觀點。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規律性,蘇格拉底最早在知識和規律之間劃上了等號,規律由此成為認識的對象和知識的。柏拉圖則把世界劃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實和世界,認為知識是對理念的把握,所以知識是永恒的,意見則是變動不居的。巴門尼德明確區分了意見和真理,認為“意見”是個別的,隨時間、地點、個人而變遷,“知識”則是不變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知識論有兩個基本假設:一是知識是對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規律性把握;二是存在是知識的對象,所以,知識就是對規律的把握和揭示,否則便稱不上是知識,這是傳統知識觀的根本觀點,近代認識論就是對這一知識觀的繼承和發展,只不過在這個方向上人們的思考更進了一步,思考的重心已不再是“知識是什么”,而是“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圍繞這個問題產生了近代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爭論。

以規律作為知識核心的思想來源于對存在的預設,從這個預設出發,人們就必須解答知識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問題。經驗論和唯理論爭論的根源就在于傳統知識觀的第二個基本假設,即存在是知識的對象,這個知識的對象在近代被稱為實體,實體是完全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實體的設定產生了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即如何保證主體的知識與客體規律一致的問題,為了消彌主客體的二元對立,唯理論者從人的理性出發,經驗論者則從個人的經驗出發,提出和證明了知識的來源及可能性。培根是近代經驗論的奠基人,他提出人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感覺經驗,“人若非發狂,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求助于感覺”。笛卡爾作為唯理論的始作者則提出真的知識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們的“純粹理智”,他以“我思故我在”為前提推演出整個知識大廈,并最后求助于上帝來保證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的一致和統一。但是,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都不可能正確解答知識的來源和可能性問題,二者在休謨和萊布尼茨那里分別走到了自己邏輯和歷史的終點。休謨聲稱“至于由感官所發生的那些印象,據我看來,它們的最終原因是人類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釋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切地斷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對象發生的,還是被心靈的創造能力所產生,還是由我們的造物主那里得來的”。(注:休謨.人性論[M]:101.)休謨的“溫和的懷疑論”事實上已經異常雄辯地揭示出了經驗論所蘊含的內在矛盾,即“經驗重復一萬遍還是經驗”,在一定意義上也否定了關于實體的設定。萊布尼茨則指出,并非全部知識都來源于“純粹理智”,只有數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等科學知識是建立在我們的天賦觀念和理智直觀的基礎上,而自然科學是我們依據充足理由律所建立的事實科學,前者是必然真理,后者只是或然真理,在這里萊布尼茨事實上也否定了人們認識客觀規律的可能性。傳統知識論的預設所蘊含的內在矛盾在康德那里最后得到了總爆發,為了解決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康德提出用“先天認識形式”來統一“感性雜多”,他說“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因此“只有當它們聯合起來才有知識”,他試圖用經驗論與唯理論的折衷的辦法來解決知識的可能性問題,但最終的結論卻是“物自體不可知”,實體依然存在于人的認識之外,難以進入作為主體的人的視野。

與傳統哲學不同,馬克思從一開始就強調要從實踐的、人的維度考察知識,他說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解釋世界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立場,也就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54.)而改造世界強調的則是人的主體的參與,強調主體與客體的互動,也就是人的能動的實踐。從實踐主體尺度出發,抽象的實體消退了,代之而出的是“人的世界”、“對象世界”、“人化自然”,馬克思批判了傳統哲學的實體觀,指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它沒有對象性的關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而“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或者說“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8、169.)對實體的否定使傳統知識論喪失了它的本體論依據,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規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得許多人間的建筑師也感到自嘆弗如,但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臘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的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的。”(注: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172.)

從馬克思的思想中可以歸結出:(1)現實世界是“為我的”,也就是“人化的”,這種為我性表現為人“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的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2)人優勝于動物的地方在于人能夠在頭腦中以表象的方式,也就是觀念的方式虛擬現實,這種虛擬可能來自模仿,也可能來自思維自由的構造,但無論如何,“他在用蜂臘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3)以觀念方式對現實的虛擬形成了規律,它決定著人們活動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馬克思的視域中,所謂的“規律”已不是傳統理解的對世界的“鏡式的映照”,而是作為主體的人對對象在表象及觀念中的“表述和構成”,由此知識的核心不是努力去無限地趨近客觀存在,相反,世界隨著我對對象“表述和構成方式”的變化而無限生成,所以知識論的核心不應當是解釋和揭示客觀規律,爭論于知識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問題,而應當從主體出發,從實踐的人出發,以規則作為知識論考察的核心,重在說明人類的知識規則是如何演化的,人的世界是如何伴隨著知識規則的演化而不斷生成的,以及探討和揭示出最關乎當代人生存的當代知識規則。

任何一個時代只能提出和解決自己時代提出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也不例外,他雖然已經洞察到了知識論應當面臨的轉向,但很多時候他還是在傳統意義上使用規律這個概念,這是因為在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虛擬只是在觀念上存在著,它還沒有成為現實。人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實際接觸到的總是一個現實的世界,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從認識與現實是否符合的角度考慮問題,把知識進步單純看作是量的積累和對現實的無限趨近。“人體解剖是認識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馬克思),歷史低級階段發生的事情必須要到歷史發展的高級階段才能得到認識,知識論的核心應當轉向知識規則這一點只有在虛擬成為現實以后,也就是賽博空間出現以后才真正得以彰顯。

知識論的核心:規則

《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曾經戲言“倘若我們要頒發‘最佳矛盾獎’,那么‘虛擬現實’一詞一定榜上有名。”所謂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是指“由機對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或者環境進行的模擬,而你可以與之進行交互并且在其中進行探索”(注:個人計算機及因特網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365.)虛擬現實的基礎設施是計算機,基本元素是比特(比特是信息的最小單位,或者簡單的可以把它想成"0"或"1"),各種軟件語言包括虛擬現實技術是技術保障,電腦和其他通訊手段是基本的通訊設備。虛擬現實所存在的空間又被稱為賽博空間(cyberspace),也就是電腦——網絡空間。人們通常理解的虛擬現實是對數字化的表述方式和構成方式的總稱,尼葛洛龐帝曾把與虛擬現實相對現實世界稱為原子世界,也就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感官所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和過程,把虛擬現實稱為比特構成的世界。

虛擬現實的根本特點在于它超越了傳統的“真”于“假”的二元對立,達到了“真”與“假”的現實的統一。傳統上人們習慣于把真與假作為一對辯證統一的范疇看待,但這種統一僅僅是思維中的統一,在現實生活中,對一個事物或過程的判斷要么是真,要么是假,要么是部分真部分假,絕對不可能出現亦真亦假的情況。而虛擬現實則超越了這種對立,在虛擬現實中,真的又是假的,假的又是真的。你說它是真的,是因為虛擬現實中的客體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并不像人們主觀精神中虛構的客體那樣是人們不能用感官直接感知的,相反,它不僅可以被作為個體的人感知,還可以被他人同時地和真切地感受到,“感受如同在真實世界中一般。你不僅可以在其中活動、移物、轉彎、攀梯、玩樂器等等,且更有甚者,所有動作均可隨時定格”。(注:金枝.虛擬生存[J].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9.)在虛擬現實中,作為主體的人還可以和虛擬客體發生交互作用,這表明虛擬現實同樣是現實的,具有客觀實在性。但是虛擬現實又是假的,這是因為無論虛擬客體多么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能給你帶來多么真實和真切的感受,它始終是虛擬的,虛擬的蘋果看上去再逼真,“吃”起來再有“味”,還是不能為現實的你解渴充饑。虛擬現實這種亦真亦假的特性決定了我們從前從現實性出發考慮的方式必須實現一個倒轉,因為虛擬現實誠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果從的角度去認識它,無論怎樣無限趨近,你還是不可能掌握它,盡管虛擬現實必須借助于現實中的機器設備,從根本上說,它完全來自人類的創造。虛擬現實是由對事物與關系的數字化表述和構成方式,加上計算機的前所未有的高速運算實現的。人類的知識相對于虛擬現實具有和邏輯上的在先性,這一點與從現實性出發的人們傳統的對知識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從規律出發,著重探討知識的可能性與可靠性的傳統知識論,必須要轉向從規則出發,著重探討人們對對象的“表述和構成方式”的知識論,探討隨著人類實踐方式的轉換,知識規則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各個知識規則的特點。也就是說,在知識論中核心的因素和起主導作用的是知識的規則,是規則的變遷啟動了世界的形態,使得世界的現實性不斷展開,并最終在現實中達到了“實體”與“虛體”的辯證統一。

從規則的角度理解知識,世界就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東西,它擺在那里,等待著我們的認識去無限地趨近客觀真理,也就是發現和掌握它的客觀規律。相反,它是未完成的,是“對象世界”、“人化”,是隨著人的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入,不斷展現出自己現實性的無限豐富內涵的世界,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而開啟人類世界的鑰匙是知識規則,伴隨著知識規則的每一個新的進步,世界向人類呈現出更豐富多彩的,這種內容的增加不僅有量的積累,更有質的突變,例如行為化知識規則和經驗化知識規則使人類的知識只能局限于以地球為中心的常規、低速、中觀運動領域,而形式化演繹規則則能使人的認識突破感官的局限,擴展到微觀、宏觀、超宏觀乃至宇宙大尺度領域,數字化知識規則更是使人類超越了“實體”世界,進入到“虛擬”時空中恣意遨游。在世界的不斷展開與綿延中,人類確立和確證著“改變世界”的信心和勇氣,同時在世界的無限展開中,人的主體性也在不斷地增長,主體與客體的對立在規則下歸于無形。

虛擬事實上并不是什么新東西。早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世界各個民族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一種代碼,一種符號,當人們用語言符號指稱,或者說規則一種事物或關系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思維中,在觀念中把它虛擬出來了,只是這種虛擬還只停留在觀念的領域,只能為個體感知。他人通過語言交流可以了解和體會,但是無法直接感知到,也就是說,此時的虛擬還具有不可通約性。隨著人類交往的,在各個民族、區域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乃至、制度,也就是虛擬的行為規則,這時虛擬進入了現實世界,成為現實中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虛擬不僅是現實的,而且是可通約的。人所理解的虛擬是數字化知識規則的產物,它指向的是現實中“不可能的可能”及“可能的不可能”。同時這種“可能”與“不可能”還能被人們真實地視、聽、乃至觸摸,也就是真實而真切地感受到。此時的虛擬不僅是現實的,可通約的,而且是超越現實的。正是現代的虛擬現實的出現使得知識規則性的一面強烈地凸現出來,并且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知識規則是指人們對事物或關系的表述或構成方式,其含義有三:(1)規則是一種中介系統,思維借助這個中介來表達萬物,從而在思維中構成萬物,它相當于波普所講的“世界3”;(2)規則是一種表述系統,其表述的實質是以間斷性來表達連續性,把運動的東西靜止化,否則思維就不能表述客觀事物,就不可能有知識;(3)規則又是一種建構系統,是通過符號代碼,以邏輯形式對思維對象的能動的建構,它包含著主體的能動的自由創造。規律本身無所謂自由,它只是人們通往自由王國的橋梁,而規則的本質特性就在于它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來自它的間接性和中介性,知識之所以可能,思維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就在于人能夠擺脫現實具體事物的糾纏,通過符號和邏輯方式自由地在思維空間中進行推演,在觀念上表述和構成對象。

以規則作為知識論核心的思想不完全是新的,但只有在虛擬現實成為現實以后它才集中地、強烈地顯露出來,這又一次印證了馬克思的實踐反思法,即“人體解剖是認識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

古希臘家芝諾有兩個著名的悖論:“飛矢不動”和“阿基里斯趕不上烏龜”。芝諾是這樣論證的:飛矢在運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距離中的每一個點,在每一個點上飛矢必然是靜止的、不動的,所以飛矢不動。與此類似,阿基里斯在追趕龜的過程中,他每前進一步,烏龜同時也在往前爬,于是阿基里斯和烏龜之間的距離可以無窮小,但他永遠趕不上烏龜。如果單從邏輯上,芝諾的論證是對的,但它顯然與現實不符。事實上芝諾悖論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揭示了知識表述與現實存在的矛盾,這個問題只有到黑格爾那里才第一次得到了合理的解答。

黑格爾極其天才地指出了芝諾悖論的實質在于“從來造成困難的總是思維,因為思維把一個對象實際上聯結在一起的各個環節彼此分割開來考察”。(注: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290.)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指出思維認識現實的特殊道路在于對具體存在的不斷揚棄,“這樣,那作為支配機械和化學過程的力量的主觀目的,在這些過程里讓客觀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揚棄,而它卻超脫其自身與它們之外,但同時又保存其自身于它們之內。這就是理性的狡黠。”黑格爾在這里有把主觀精神絕對化、神秘化的趨向,但他確實揭示出了一般或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在于思維必須通過把現實存在支離破碎的方式才能保持它們的完整性,也就是說知識形成遵循的不是由物到人的簡單的“反映”,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述和建構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規則,這個規則的演化方向是不斷抽象化、符號化、概念化和簡單化。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通過抽象思辨的方式揭示了知識規則的演化規律。

列寧對黑格爾的思想繼續進行了闡發,他說“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們就不能想象、表達、測量、描述運動。思維對運動的描述,總是粗糙化、僵化。不僅思維是這樣,而且感覺也是這樣;不僅對運動是這樣,而且對任何概念也就是這樣。”在這里列寧用清楚明白的語言表明了知識形成的特殊道路,即必須用簡單化、粗糙化的方式表述和構成事物、關系及其運動,也就是在思維中形成特殊的語言符號體系,也就是一套規則系統。規則構成了知識論的核心與實質。

從人類思維方式和知識形態的演進歷程可以看出,知識規則的演化方向是不斷地簡單化、抽象化、形式化,例如從最初的直觀的經驗知識,到后來的科學知識,形式化知識以至現代數字化知識,思維要素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抽象,當然思維過程也越來越便捷、快速。在當代,配合以高速運行的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知識規則呈現出向行為規則回歸的趨勢。知識不再是停留于書本的體系,它變成了可看、可聽、可直接感觸的具體行為,知識成了現實的生產力,它就是各種電腦軟件,就是管理,就是商務,就是互聯網上的虛擬社區。

人類知識規則的演化至今已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行為化知識規則、經驗化知識規則、形式化知識規則和數字化知識規則,當代知識規則的核心是探索關于知識的知識,也就是如何運用知識、知識和創新知識的知識,求解性知識取代了以往求知性知識的主導地位,智力成為知識的核心,智力也就是一種適應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知識積累再多,面對高的信息時代,也終是那種固守一隅,無力應變的“現代文盲”。知識規則的現代轉變要求我們必須及時把注意力轉向關于知識的知識的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在知識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