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傳統民本思想論文
時間:2022-08-24 11:01:00
導語:鄧小平與傳統民本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當包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鄧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治國安邦的優良傳統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因素的繼承,是對民本思想的時代創新。
一、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民本”兩字簡言之即“民為邦本”,淵源于《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說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只有民眾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達到成熟。戰國之后無重大發展,直至明清之際才達到民本思想的頂峰。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無疑是影響中國治國安邦方略達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君與民關系上,提出“民貴君輕”并主張“聽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君依賴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國與民的關系上,提出國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認為,國君“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應做到節用愛民,取民有度。可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位,主張“聽命于民”,這在當時顯然是先進思想。但傳統民本思想未曾論及如何“聽命于民”,如何讓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這種民本主義又是地地道道的無參政權的民本主義,“徒言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而政之所從出,其權利仍在人民以外”。這就構成了民本思想的內在矛盾:既要維護君主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矛盾在封建政治制度下是無法克服的。
二、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繼承
鄧小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和唯心主義成分,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主要體現在:
1.重視民眾的地位和作用
重民是中國政治思維的重要特征之一。從盤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愛民”到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漢唐以來形形色色的不斷豐富充實的民本思想,無一不反映出古代政治思想家們對民眾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要求歷代統治者重視民心的向背,時刻關注民眾的利益和愿望。
重視民心的向背,也是鄧小平一貫的思想。鄧小平把人民群眾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在工作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他反復強調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他指出:“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他深諳水舟載覆之道。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因此,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得民心”、“取信于民”,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2.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富民”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孔子把富民當作為政的基本政策,為了達到富民的目的,他認為只有不奪農時、減輕剝削、發展生產才有可能使人民富裕起來。富民思想在孟子、賈誼等思想家那里也都有相似的論述。
富民也是鄧小平所關注的一個根本問題。無論是他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三個有利于”理論、還是“三步走”發展戰略理論,無一不體現出他對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視和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注。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來加以闡述。“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判斷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敗的根本標準,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標準之一。而“三步走”戰略理論中,從“溫飽”到“小康”到“比較富裕”,每一個實現目標中都包含了人民生活要達到的目標。可以說,鄧小平理論就是在“求富”的過程中形成的。
3.懲治貪官污吏,取信于民
自先秦以來,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看到了治吏的重要性,強調調整官民關系,限制官僚豪強欺民、害民,歷代法典亦多對官民關系作出了規定,一方面保護官與民的主從關系,另一方面要求官吏秉公守法、清正廉明。但由于社會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決定了歷代統治者不可能從根本上處理好官民關系。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干群關系與古代社會中的官民關系已有了本質的區別。干群之間的矛盾不再是階級對立的根本矛盾,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干群關系處理不好同樣會對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不利的影響。針對社會上所出現的各種腐敗現象引起人民嚴重不滿這一問題,鄧小平高度重視,并多次提醒全黨,要注意腐敗現象的嚴重危害,堅決開展反腐敗斗爭。早在1982年他就指出:“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干部被腐蝕了。”“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那末,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1989年政治風波后,鄧小平總結教訓時又指出:“要扎扎實實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一定要取信于民。”鄧小平認為懲治腐敗是贏得民心的關鍵因素。
三、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根本出發點是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服務的,傳統民本思想就是想通過民本來達到強化君權的目的,同時,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民本思想,從歷史觀上來看是屬于唯心史觀的范疇。鄧小平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立足于社會實踐,從古代民本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精華,并加以揚棄和創新,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民本思想,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現實超越。
1.從唯物史觀出發。對“民”的概念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我國古代思想家對“民”的稱謂很多。周公將“民”叫作“小民”、“庶人”;管仲依職業將“民”劃分為士、農、工、商“四民”;孔子則將“民”謂之“小人”、“庶民”、“百姓”,以與當權的“君子”相對。上述對“民”的稱謂不管有多么不同,但其共同點都將“民”完全排除在統治集團之外,民是被統治的對象。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不再是剝削階級社會中的被統治階級,而成為國家主人。“人民”的范圍也是在逐步擴大的。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人民”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鄧小平從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觀點出發,立足于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對“民”的外延作了更為寬泛的理解。他認為,在現階段,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黨的軍隊,包括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疇,其中還包括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2.從傳統的重民觀出發,鄧小平更明確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
重民思想是孔孟思想的精華。孔子最早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唐太宗以史為鑒,得出了“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的認識。
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吸收了古代重民思想,深刻地理解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內涵。他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結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他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和首創精神。他支持農村包產到戶的“群眾要求”、“群眾創造”,大力支持農民興辦鄉鎮企業,都體現了他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3.克服了傳統“愛民”、“富民”思想的虛偽性和空想性。把對人民的愛建立在為人民謀利益的堅實基礎之上
傳統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愛民、利民和富民”的觀點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封建統治者和古代思想家鼓吹愛民、利民的根本原因是“畏民”,目的是維護君主的統治和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而不是真正的以民為本。
鄧小平不是空談“愛”的政治家,他克服了中國傳統“愛民”、“富民”思想的虛偽性和空想性,他把對人民的愛建立在為人民謀利益的堅實基礎之上。人民利益至上成為鄧小平民本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準則。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鄧小平把實現人民生活的富裕作為最終目標和理想,并且把“富民利民”提高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本質的高度。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他的“富民利民”思想作了一番總結,這就是“三個有利于”的著名論述。“三個有利于”把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一起來,充分展示了以人民群眾為最高目的這一深刻的價值內涵。
4.批判借鑒傳統的“聽政于民”思想,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并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
在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民主觀念的萌芽表現為對封建統治者“聽政于民”的呼吁。管仲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而孟子的“民貴君輕”和“暴君放伐”論則已具有了濃厚的原始民主主義色彩。后來,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進一步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民權主義主張,以人民是否真正享有民主權利,作為衡量國家性質的唯一尺度。
鄧小平批判借鑒了我國傳統民本思想中這些不可多得的民主思想資源,克服其消極性和被動性,將之改造為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他強調應始終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基本出發點。而要使群眾路線這一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鄧小平積極推進了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大力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法律上和制度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反復強調民主法制建設是我們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方針,什么時候都不能動搖。“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
- 上一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策略研究論文
- 下一篇:英語詞匯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