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24 11:11:00

導語:我國傳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傳統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現代人的精神培養人文價值

[論文摘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審視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會發現一方面當今世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卻陷入深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自我失落,價值觀崩潰,人文精神枯竭。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有助于緩解目前的價值失范、道德危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對于現代人的精神培養具有重要人文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當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審視當代思想文化時,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的思想觀點復雜紛呈,不同的思想觀點以及價值觀相互沖突、激蕩,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以及價值觀是多元的。然而,正是這種相互矛盾、沖突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蘊含著人類精神世界的失落與分裂。

當今世界一方面是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另一方面也使得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因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系統使得人類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因競爭的加劇而導致人際關系的隔閡、冷漠,因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帶來人的行為失范等等。

現代文明給人帶來的傷害不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傷害,它導致人自我的失落,價值觀的崩潰,人文精神的枯竭。馬克思在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時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面對現代文明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梳理這一切,以理性的心態、以多維的價值系統和評價尺度來審視中國傳統思想,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思想對緩解現代社會精神危機、培養現代人健全的精神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考察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會發現傳統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長河中多種思想文化元素的綜合體,經過多個時代不斷淘汰、選擇、積淀而成。它是在歷史的延續中積淀起來的,又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遷的,沒有延續和積淀就談不上傳統,同樣沒有發展和變遷也就沒有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中一些傳統會成為歷史的陳跡而被送進博物館,另一些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傳統則在新的時揮重要作用,與現代社會和新的文化因素相結合,在新的歷史時期形成新的傳統,這是思想文化的歷史繼承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的內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構成體系。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意味著“過去存在過的一切”遺存物,其更深層的含義在于,傳統文化是一種傳承的思想觀念之流,是一種價值取向,是開啟于過去而融透于現在又將延續至未來的一種意識趨勢和存在。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獨特的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它在社會機體組織以及人們的心理深層結構中有著不可替換的生命力和潛影響力,這些也已積淀為人的普遍心理和意識素質的因素時刻在規范、支配著人們未來的思想、行為。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歷史上百家爭鳴、儒道互補、儒道釋相互融合等等,各種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或國家文化素質的鮮明特征和突出表現。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受該民族的文化特質決定,并反過來表現和影響著該民族的文化素質及其發展變化。說儒家思想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干,是從儒家文化對構建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和作用來講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容,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的鮮明“民族精神”或“民族個性”。

當我們以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多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發掘和論析,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而且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

一、以人文主義的情懷化解科學主義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困惑

在當代科技與人文嚴重對立的情勢下,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人文主義情懷對于化解科學主義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困惑無疑是一劑良藥。

近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這無疑是科技主義的成功一面,然而也使得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人們在科技的引領下肆無忌憚地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使得地球生態面臨嚴重危機,而且在科技引領的工業文明給人類造成的災難和威脅面前,個人的力量顯得那樣渺小,人們似乎無法改變這一切。科技對世界的改變無處不在,在科技這頭龐然巨獸面前,人是科技的奴隸,是滿足各種現代機器運作的工具。正如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有時“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帶來物質產品極為豐富,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無休止追逐利益和財富,競爭的加劇,導致人際關系的隔閡、冷漠,因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帶來人的行為失范等等。

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科技和工業文明的利與弊時,就會深深感到科技不能背離人文,科技是屬于人的科技,科技應該具有人文的內涵,必須用人文的理念和價值觀駕馭科技這頭猛獸,只有這樣科技才能造福于人類,否則,只能給人類造成無盡的災難。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中心重在人文,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思維方式的一大特質,這一點以儒家表現最為典型。儒家以仁作為最高價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仁的內容是“仁者,愛人”、“泛愛眾”、“忠恕之道”等,這就是儒家文化所影響的中華民族基本心態的重要體現。根據這種心態,中國人傳統上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親和關系。儒家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禮,規范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是仁的價值的外在體現。禮是人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以仁為最高追求目標。“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與“禮”互補互用,人的行為應具有“仁愛之心”和“博愛”情懷。這種人文情懷在價值觀念上的反映就是“重義輕利”、“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心理的優點是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從而導致社會和諧穩定,秩序井然。這無疑對于培養現代社會健康的人格價值觀具有借鑒意義。

儒家以“人”為貴,以“民”為本。在儒家看來,“仁”以及“仁者,愛人”是最高的文化范疇。孔子當初只把“仁”看成是人的一種道德屬性,也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存在。后來,儒家的繼承者們不僅把“仁”看成是人的道德屬性,更把“仁”視為宇宙和自然的屬性,看成為世界最高存在。因此,儒家總是以“仁”或“人”為最基本的思維對象與內容,從而給儒家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人文主義”的特色。在儒家看來,“仁”是人們一刻也不能失去的。孔子甚至還提倡:“當仁,不讓于師。”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和“禮”都是“仁”的外在表現,是人與人之間感情關系的描述與規定。這些都說明儒家把以“人文”為基本內容的思維擴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由儒家所奠定的“人文主義”思維的特質是強調入的感情因素,重視人在天地間的主體地位,一切從人出發,最后又都復歸于“仁”或“人”。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對人的關愛與尊重的特性,倡導感情和諧和崇尚道德的價值。在現代社會危機問題普遍存在且日趨嚴重的歷史條件下,“人文主義”的思維更是一種難得的思維品質。

二、以“和諧”、“中庸”的世界觀尋求對分裂世界的互通與融合

我們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看世界,就會發現在當今物質文明空前繁榮背后,是敵對與分裂日益加劇。就人與人而言,許多人沉溺于拜金主義,狹隘的功利主義原則極度擴張,人的道德、尊嚴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大干世界的人格呈現異化,人們價值觀迷失、崩潰,精神頹廢甚至也成了一種時尚。就國與國而言,由于不同的利益紛爭、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的價值觀等說不盡的原因,導致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各種幫派組織之間的沖突與戰爭不斷,恐怖主義蔓延。當今社會人們應該重新審視過去所奉行的哲學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思想世界觀是和諧的世界觀,講天人合一,強調整個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天地人“三材之道”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宋儒主張“人與天地萬物一體”,要以仁德之心對待天地萬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種和諧的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奉行的準則是“忠恕之道”,強調的是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傳統辯證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各種有影響的文化形態所共有的思維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特質。這種思維方式很多表現為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方面。如子曰,為人謀事,“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孔子還告誡人們,對于交友要注意正、反兩個方面。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又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儒家倡導“中庸之道”,就是講:“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之道”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力求中和、持平、穩定,注意公平協調兩方面的關系,做到“允執其中”、“致中和”的程度,既反對過火,又反對不夠。“中庸之道”的出發點是儒家的“仁義”之德,提倡“和諧”和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從思維方式上反對固執、片面、偏謝。這種思維方式對當今社會是大有裨益的。當今社會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和平建設的環境下,思考和處理人際關系,思考和處理一般學術與社會文化問題、社會與生活問題,就應注意“致中和”、“允執其中”,應提倡協調、穩定、安寧。當然,“中庸之道”與無原則調和矛盾有本質區別。

三、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尊重和人格平等,以消融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沖突與矛盾

今天,現代化的交通、通信以及網絡科技發展使人們感到地球就像一個地球村,人們之間的距離從未像今天這樣近。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又是如此遙遠,人們深切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獨、隔閡、矛盾和沖突,不僅不同的國家間、宗教間、民族間、文化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就是個人自我人格也存在矛盾分裂,這是當今文明的一個矛盾,是在精神深處困擾人們心靈的沉重隱疾。薩特認為現代人一方面要設法從他人的掌握之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他人也在力圖從我的掌握之中解放他自己;一方面我竭力要去奴役他人,另一方面他人則又竭力奴役我。這就是人類歷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所要面臨的現實。

儒家人格價值觀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尊嚴平等。在儒家人格觀中,天地間只有人至尊至貴,《周易》把人與天地并稱為“三才”,人是萬物之靈,因此儒家主張尊重愛惜人,應該把人當人看,用人的方式對待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種真誠的相互關懷,這就是儒家通常所說的“仁者愛人”。孔子特別強調尊重他人的做人意愿和人格,認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對待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講“忠恕之道”,忠指忠心、忠實、忠人之事,“恕”為寬恕、寬和。這些思想在《禮記·中庸》中被概括為“仁者人也”。要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別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看待。孔子還要求待人都應做到“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

儒家這種人格思想貫穿了三個原則:一是人道原則,肯定人的尊嚴,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建立愛和信任的關系;二是理性原則,肯定人同此心,人是有思想意識的人;三是平等原則,在人格上不分貴賤,人都具有善的本性,只要通過努力都可以成為“圣人”,正如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所以儒家“仁學”人格價值觀是不同的人之間、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的宗教之間、不同的文化之間的相接相處之道,是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的普遍和諧之道,是“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生命感通。儒學人格價值觀對于克服現代人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危機有重要啟示。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用否定的態度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視中國傳統思想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障礙,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截然對立起來,認為不斬斷與傳統的聯系,就無法實現現代化,把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后、腐敗,乃至被動挨打的根源統統歸罪于傳統思想,不加分析地毀辱傳統。當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審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時,我們固然要看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存在糟粕的一面,對這一方面我們應該批判否定,但同樣應該看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存在優秀的一面,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文化發展傳承的規律性,我們今天的思想文化是由過去發展而來,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如果因為傳統思想文化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就對傳統思想文化一味否定,這是,是不尊重思想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如何對待人類文化遺產都曾有過經典論述,特別是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強調:“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

因此,又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

今天,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高度工業化后帶來的社會問題,紛紛轉而向東方文化尋求思想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說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現代價值不容低估。傳統與現代化是統一的,它們之間的歷史淵源不能割斷,傳統與現代有著血肉聯系,我們應該主動地去改造和吸收傳統,使其實現自我更新,為現時代服務。

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絕不是社會前進的包袱,更不是歷史進步的阻力,而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積極動力。尤其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原英人香港第22任總督葛量洪于1958年“五四”前夕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演時,以他多年對中國的了解,說道:中國文化最為高深,千古以來,世界上古老文化能綿延不絕,至今仍然光芒萬丈,屹立不搖,只有中國文化。……21世紀必然是中國人的世紀無疑。

不過,我們認為中國文明的再度崛起,必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文明、寬容和諧、扶助弱小,并以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化育精神,吸收、融合先進文化,創造出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當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審視當代思想文化時,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的思想觀點復雜紛呈,不同的思想觀點以及價值觀相互沖突、激蕩,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以及價值觀是多元的。然而,正是這種相互矛盾、沖突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蘊含著人類精神世界的失落與分裂。

當今世界一方面是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另一方面也使得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因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系統使得人類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因競爭的加劇而導致人際關系的隔閡、冷漠,因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帶來人的行為失范等等。

現代文明給人帶來的傷害不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傷害,它導致人自我的失落,價值觀的崩潰,人文精神的枯竭。馬克思在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時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面對現代文明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梳理這一切,以理性的心態、以多維的價值系統和評價尺度來審視中國傳統思想,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思想對緩解現代社會精神危機、培養現代人健全的精神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考察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會發現傳統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長河中多種思想文化元素的綜合體,經過多個時代不斷淘汰、選擇、積淀而成。它是在歷史的延續中積淀起來的,又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遷的,沒有延續和積淀就談不上傳統,同樣沒有發展和變遷也就沒有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中一些傳統會成為歷史的陳跡而被送進博物館,另一些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傳統則在新的時揮重要作用,與現代社會和新的文化因素相結合,在新的歷史時期形成新的傳統,這是思想文化的歷史繼承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的內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構成體系。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意味著“過去存在過的一切”遺存物,其更深層的含義在于,傳統文化是一種傳承的思想觀念之流,是一種價值取向,是開啟于過去而融透于現在又將延續至未來的一種意識趨勢和存在。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獨特的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它在社會機體組織以及人們的心理深層結構中有著不可替換的生命力和潛影響力,這些也已積淀為人的普遍心理和意識素質的因素時刻在規范、支配著人們未來的思想、行為。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歷史上百家爭鳴、儒道互補、儒道釋相互融合等等,各種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或國家文化素質的鮮明特征和突出表現。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受該民族的文化特質決定,并反過來表現和影響著該民族的文化素質及其發展變化。說儒家思想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干,是從儒家文化對構建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和作用來講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容,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的鮮明“民族精神”或“民族個性”。

當我們以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多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發掘和論析,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而且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

一、以人文主義的情懷化解科學主義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困惑

在當代科技與人文嚴重對立的情勢下,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人文主義情懷對于化解科學主義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困惑無疑是一劑良藥。

近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這無疑是科技主義的成功一面,然而也使得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人們在科技的引領下肆無忌憚地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使得地球生態面臨嚴重危機,而且在科技引領的工業文明給人類造成的災難和威脅面前,個人的力量顯得那樣渺小,人們似乎無法改變這一切。科技對世界的改變無處不在,在科技這頭龐然巨獸面前,人是科技的奴隸,是滿足各種現代機器運作的工具。正如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有時“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帶來物質產品極為豐富,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無休止追逐利益和財富,競爭的加劇,導致人際關系的隔閡、冷漠,因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帶來人的行為失范等等。

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科技和工業文明的利與弊時,就會深深感到科技不能背離人文,科技是屬于人的科技,科技應該具有人文的內涵,必須用人文的理念和價值觀駕馭科技這頭猛獸,只有這樣科技才能造福于人類,否則,只能給人類造成無盡的災難。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中心重在人文,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思維方式的一大特質,這一點以儒家表現最為典型。儒家以仁作為最高價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仁的內容是“仁者,愛人”、“泛愛眾”、“忠恕之道”等,這就是儒家文化所影響的中華民族基本心態的重要體現。根據這種心態,中國人傳統上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親和關系。儒家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禮,規范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是仁的價值的外在體現。禮是人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以仁為最高追求目標。“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與“禮”互補互用,人的行為應具有“仁愛之心”和“博愛”情懷。這種人文情懷在價值觀念上的反映就是“重義輕利”、“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心理的優點是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從而導致社會和諧穩定,秩序井然。這無疑對于培養現代社會健康的人格價值觀具有借鑒意義。

儒家以“人”為貴,以“民”為本。在儒家看來,“仁”以及“仁者,愛人”是最高的文化范疇。孔子當初只把“仁”看成是人的一種道德屬性,也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存在。后來,儒家的繼承者們不僅把“仁”看成是人的道德屬性,更把“仁”視為宇宙和自然的屬性,看成為世界最高存在。因此,儒家總是以“仁”或“人”為最基本的思維對象與內容,從而給儒家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人文主義”的特色。在儒家看來,“仁”是人們一刻也不能失去的。孔子甚至還提倡:“當仁,不讓于師。”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和“禮”都是“仁”的外在表現,是人與人之間感情關系的描述與規定。這些都說明儒家把以“人文”為基本內容的思維擴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由儒家所奠定的“人文主義”思維的特質是強調入的感情因素,重視人在天地間的主體地位,一切從人出發,最后又都復歸于“仁”或“人”。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對人的關愛與尊重的特性,倡導感情和諧和崇尚道德的價值。在現代社會危機問題普遍存在且日趨嚴重的歷史條件下,“人文主義”的思維更是一種難得的思維品質。

二、以“和諧”、“中庸”的世界觀尋求對分裂世界的互通與融合

我們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看世界,就會發現在當今物質文明空前繁榮背后,是敵對與分裂日益加劇。就人與人而言,許多人沉溺于拜金主義,狹隘的功利主義原則極度擴張,人的道德、尊嚴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大干世界的人格呈現異化,人們價值觀迷失、崩潰,精神頹廢甚至也成了一種時尚。就國與國而言,由于不同的利益紛爭、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的價值觀等說不盡的原因,導致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各種幫派組織之間的沖突與戰爭不斷,恐怖主義蔓延。當今社會人們應該重新審視過去所奉行的哲學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思想世界觀是和諧的世界觀,講天人合一,強調整個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天地人“三材之道”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宋儒主張“人與天地萬物一體”,要以仁德之心對待天地萬物,“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種和諧的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奉行的準則是“忠恕之道”,強調的是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傳統辯證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各種有影響的文化形態所共有的思維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特質。這種思維方式很多表現為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方面。如子曰,為人謀事,“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孔子還告誡人們,對于交友要注意正、反兩個方面。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又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儒家倡導“中庸之道”,就是講:“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之道”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力求中和、持平、穩定,注意公平協調兩方面的關系,做到“允執其中”、“致中和”的程度,既反對過火,又反對不夠。“中庸之道”的出發點是儒家的“仁義”之德,提倡“和諧”和對人的關愛與尊重,從思維方式上反對固執、片面、偏謝。這種思維方式對當今社會是大有裨益的。當今社會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和平建設的環境下,思考和處理人際關系,思考和處理一般學術與社會文化問題、社會與生活問題,就應注意“致中和”、“允執其中”,應提倡協調、穩定、安寧。當然,“中庸之道”與無原則調和矛盾有本質區別。

三、倡導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尊重和人格平等,以消融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沖突與矛盾

今天,現代化的交通、通信以及網絡科技發展使人們感到地球就像一個地球村,人們之間的距離從未像今天這樣近。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又是如此遙遠,人們深切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獨、隔閡、矛盾和沖突,不僅不同的國家間、宗教間、民族間、文化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就是個人自我人格也存在矛盾分裂,這是當今文明的一個矛盾,是在精神深處困擾人們心靈的沉重隱疾。薩特認為現代人一方面要設法從他人的掌握之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他人也在力圖從我的掌握之中解放他自己;一方面我竭力要去奴役他人,另一方面他人則又竭力奴役我。這就是人類歷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所要面臨的現實。

儒家人格價值觀飽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尊嚴平等。在儒家人格觀中,天地間只有人至尊至貴,《周易》把人與天地并稱為“三才”,人是萬物之靈,因此儒家主張尊重愛惜人,應該把人當人看,用人的方式對待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種真誠的相互關懷,這就是儒家通常所說的“仁者愛人”。孔子特別強調尊重他人的做人意愿和人格,認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對待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講“忠恕之道”,忠指忠心、忠實、忠人之事,“恕”為寬恕、寬和。這些思想在《禮記·中庸》中被概括為“仁者人也”。要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別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看待。孔子還要求待人都應做到“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

儒家這種人格思想貫穿了三個原則:一是人道原則,肯定人的尊嚴,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建立愛和信任的關系;二是理性原則,肯定人同此心,人是有思想意識的人;三是平等原則,在人格上不分貴賤,人都具有善的本性,只要通過努力都可以成為“圣人”,正如孟子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所以儒家“仁學”人格價值觀是不同的人之間、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的宗教之間、不同的文化之間的相接相處之道,是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世界的普遍和諧之道,是“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生命感通。儒學人格價值觀對于克服現代人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危機有重要啟示。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用否定的態度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視中國傳統思想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障礙,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截然對立起來,認為不斬斷與傳統的聯系,就無法實現現代化,把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后、腐敗,乃至被動挨打的根源統統歸罪于傳統思想,不加分析地毀辱傳統。當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審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時,我們固然要看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存在糟粕的一面,對這一方面我們應該批判否定,但同樣應該看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存在優秀的一面,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文化發展傳承的規律性,我們今天的思想文化是由過去發展而來,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如果因為傳統思想文化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就對傳統思想文化一味否定,這是,是不尊重思想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如何對待人類文化遺產都曾有過經典論述,特別是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強調:“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

因此,又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

今天,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高度工業化后帶來的社會問題,紛紛轉而向東方文化尋求思想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說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現代價值不容低估。傳統與現代化是統一的,它們之間的歷史淵源不能割斷,傳統與現代有著血肉聯系,我們應該主動地去改造和吸收傳統,使其實現自我更新,為現時代服務。

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絕不是社會前進的包袱,更不是歷史進步的阻力,而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積極動力。尤其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原英人香港第22任總督葛量洪于1958年“五四”前夕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演時,以他多年對中國的了解,說道:中國文化最為高深,千古以來,世界上古老文化能綿延不絕,至今仍然光芒萬丈,屹立不搖,只有中國文化。……21世紀必然是中國人的世紀無疑。

不過,我們認為中國文明的再度崛起,必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文明、寬容和諧、扶助弱小,并以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化育精神,吸收、融合先進文化,創造出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