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論文
時間:2022-08-24 11:25:00
導語: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學習與回顧,著重分析了他們關于教育的本質和作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以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國的繼承發展和對現實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雖然沒有直接寫過教育理論方面的專著,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探尋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在無產階級革命以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革命理論和實踐過程中,他們總是把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對許多重大的、帶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論問題作了科學的論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創始人,他們的教育思想使人類的教育理論掌握了更加科學的武器,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時代、譜寫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一百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導意義,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指南。
一、關于教育的本質與作用
(一)關于教育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據這一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相互關系等方面,論證了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一定社會的教育總是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所制約,不同的歷史時代和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并反過來對社會起著某種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也決定了考察一定時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這一一定的歷史當中。當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時,教育也就具有了階級性,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剝削階級把教育變成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來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馬克思、恩格斯以雄辯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教育的資產階級特性。恩格斯在1844—1845年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中,論述了產業革命對教育的影響,揭示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實施教育的虛偽性及其階級實質,尖銳指出,英國工人階級所受的教育極其可憐,統治階級控制了一切知識的來源,他們向工人灌輸的只是宗教的狂熱和偏見,根本談不上智力的、精神的及道德的教育。鑒于此,馬克思、恩格斯號召消除教育的資產階級性質。他們在駁斥資產階級否定教育的階級性這一反動論調時指出:“而你們的教育不也是由社會決定的嗎?不也是由你們進行教育的那種社會關系決定的嗎?不也是由社會通過學校等等進行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干涉決定的嗎?共產黨人并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影響;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影響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
以往的教育理論大多用唯心主義觀點來解釋教育的本質,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確的。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第一次科學地闡述了教育的本質,為人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理論貢獻。
(二)關于教育的作用
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教育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1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在階級社會里,教育具有階級性。統治階級總是把教育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通過教育來灌輸本階級的思想,培養本階級所需要的人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愿意也害怕勞動人民受教育。“資產者唯恐其滅亡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把人訓練成機器罷了。”[2]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向人民進行的教育,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只是把人訓練成會說話的工具,以便工人們創造更大的利潤,這種教育充其量只能叫訓練、異化,它違背了教育的宗旨———人的全面發展,導致了人的發展的片面和扭曲。馬克思、恩格斯進而把教育同勞苦大眾的未來聯系在一起,強調教育在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強調教育對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和建設共產主義的重要意義,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可見,教育在階級斗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社會作用還表現在生產領域,也就是說,教育是生產力的再生產過程。“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4]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而人又是生產力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教育雖然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但它通過培養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勞動力,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從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因而,教育也是一種再生產過程。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勞動者受教育的水平在生產中的作用不十分明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能在生產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因而,教育的再生產特性更加突出,教育對社會生產的發展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這里,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哲學家和教育家們對人的本質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遺傳在人的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片面強調人的生物屬性即自然屬性,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另外一些人則認為環境是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是環境的產物,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有一些人則提出教育萬能論,認為教育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而且可以改變整個社會,夸大了教育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以往關于教育與人的發展的認識上的缺陷,科學地闡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使教育學從此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是一個生物的人,而且是一個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受著這種社會關系的制約。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遺傳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但是,遺傳并不是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同樣,馬克思主義一方面肯定環境對人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認為人在接受環境影響的時候并不是被動的,人類通過自己的生產活動主動地改變著環境和社會,并且改變著人自身。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教育是人的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中得到發展的,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一定社會的需要,體現了社會關系的要求,社會關系通過教育而制約人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的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由于不能正確理解和反映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因而也就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二、關于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教育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他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武器,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互關系的角度出發,詳細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條件,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人的全面發展時,首先考察、分析、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發展,揭露了舊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畸形發展。他們指出,人的畸形發展是與社會分工相聯系的。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農村的分離,造成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城鄉居民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的畸形發展也日趨嚴重。“現代社會內部分工的特點,在于它產生了特長和專業,同時也產生職業的癡呆。”[5]工場手工業把生產分成不同的工序,工人的勞動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從而壓抑了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了工人片面的技巧。資本主義大工業更加重了人的畸形發展,工人成了機器的附屬品,成為局部機器的一部分,這種機械勞動損害了工人的神經,嚴重摧殘了工人的體力和智力。不僅如此,這種分工也帶來了剝削階級的畸形發展,使他們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片面發展。“不僅在身體和智力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遭到資產階級的擯棄和忽視。”[6]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人成為片面發展的畸形物。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揭示勞動的異化而導致的人的本質異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對人性的壓抑,提出人要從一切人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針對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人的畸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他們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個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徹底的發展,使兩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人的全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的,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廢除私有制,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階級,城市和鄉村、工人和農民、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也不復存在,勞動已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為一種生活樂趣,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所以,恩格斯說,無產者只有“廢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7]。
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也是緊密相關的。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為豐富,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可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代工業的發展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現代工業使分工發生了變革,使資本和工人不斷地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工人全面流動,勞動頻繁變換,這就要求工人熟悉生產的各個部門,掌握科學技術知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現代工業不僅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而且使之成為可能,這是因為它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縮短了工人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如果不廢除私有制,盡管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全面發展也不可能實現。
馬克思、恩格斯還說,個人的發展是在集體中實現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8]。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脫離集體而發展,而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要吸收前人的成果,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和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實現發展。離開了人群,個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教育可以使人擺脫分工所帶來的片面發展,培養人的各種能力,促使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全面發展的教育。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體育、綜合技術教育在內的全方位的教育內容,認為通過這幾方面的教育,人的體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諧發展,成為身心健康、體腦結合、各種才能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新人。
三、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被視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許多學者曾經談到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和傅立葉在這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歐文曾在自己的工廠中進行實驗,將工人的勞動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對此,馬克思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萌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的合理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具體分析,科學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教育與生產勞動的脫節,也是由于階級的產生和社會分工的出現而造成的。在原始社會,這種分離現象還沒有出現;到了奴隸社會,教育成了統治階級的特權,勞動人民被排斥在學校大門之外,教育便與生產勞動分離。到了工場手工業階段,由于生產過程的分工,工人的身體和智力畸形發展,教育同生產勞動進一步分離。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期,由于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生產過程不斷更新,工人全面流動,從而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成為歷史的必然。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結合不可能真正實現,因為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不可能對勞動者的教育給予真正的關注;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性質,也使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勞動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才能實現。這是因為,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性質決定了每個人都必須參加生產勞動,而生產勞動又為每個人提供了全面發展的機會,“勞動將和教育相結合,從而保證多方面的技術訓練和科學教育的實踐基礎”[10]。馬克思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將對全體兒童實施免費的公立教育,把學校教育同生產勞動緊密地結合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重視綜合技術教育,認為“這種教育要使兒童或少年了解一切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一切最簡單的生產工具的技能”[11],從而可以彌補舊式分工所造成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綜合技術學校、農業學校、職業學校等的作用,認為工人子女可以在這里學到一些科學技術知識,促使勞動者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關于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學說的產生標志著科學教育理論的誕生,引發了教育領域里的一系列革命,其意義是十分重大和深遠的。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地回答了教育領域里的許多重大問題,帶來了教育科學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教育制度和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教育觀,批判和繼承了人類優秀文化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在不同結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教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與人的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科學地論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綜合技術教育理論;創立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龐大科學體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奠定了無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基礎,打破了剝削階級教育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產階級教育的基礎上,描繪了無產階級教育的壯麗藍圖,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提供了斗爭武器,為無產階級教育實踐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教育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和表現,這也就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對教育科學的指導意義。它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了教育科學,從而使人們有可能進一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學說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一直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并且在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不斷地得到豐富、發展和創新,不斷地使之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1957年,總結了我國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教育經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首次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明確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標準,把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作為檢驗人才的依據。這既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目的,也是對教育功能的本質要求;既是對每一個受教育者提出的希望和努力目標,也為我國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標準。1958年,又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這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教育思想的主旨,包含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性質,指明了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與標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的教育思想。他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從當代世界發展和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給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為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鄧小平將時代“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具體化,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概念。“四有”新人理論,深刻闡明了民族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指明了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和實現途徑,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三個面向”指導思想和“四有”人才的培養目標,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思想,也標志著我國教育開始走向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展的新經驗,針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提出了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的素質教育。1997年,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2]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13]。根據世紀之交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世界變化的新特點,提出素質教育、教育創新的思想,具有獨特的創新內容,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為鄧小平時代的“三個面向”、“四有”新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注入了新的精神和活力。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標志,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黨的十六大之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教育思想發展和創新了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對于教育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以新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科學地闡明了現代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強調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社會主義社會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目的。明確第一要義是發展,強調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把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發展觀教育思想倡導主體性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確立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教育面對的是人的世界,教育的主體是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在教育活動中,人是根本,人處在中心的位置。因此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關注“人”,關注生命,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科學發展觀教育思想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強調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教育思想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激發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4]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基本指向。
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教育思想教育理論,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一脈相承的,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一起構成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指導方針。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5]的要求。這是關于新世紀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總目標和總要求,是對新世紀我國教育目的、教育性質、教育目標、教育任務、教育功能以及實現途徑和要求的新概括,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由此可見,新世紀我國的教育方針,既深刻揭示和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及其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這充分地顯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2][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8,69.
[3][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21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4.
[9][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360.
[12][13]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32.
[14][15]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6.
- 上一篇: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設置論文
- 下一篇:音樂教育和諧功能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