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解讀論文
時間:2022-08-24 03:17:00
導語:老人與海解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學作品屬于意識范疇,一部文學作品完成,它又能相對獨立存在,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解讀《老人與海》,使讀者能夠從宏觀角度對該作品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老人與海》
厄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紀最有名的美國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由于“精通敘事的藝術”而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核心內容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篇文章試圖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來解讀該作品。
海明威的童年生活非常幸福,經常跟父親出去釣魚、打獵,1914年,一戰爆發,他去了前線。他作戰勇敢,經常幫助別人。戰爭結束后,他帶著政府授予他的勛章回到家鄉。一戰影響了他的生活,盡管戰爭最后勝利了,他變得沮喪、失望,可怕的戰爭陰影籠罩著他,從此他經常失眠。同時他也開始思考戰爭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想那一些年輕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和一些傷勢嚴重甚至落下終身殘疾的人,而對于那些有幸活下來的人來說,他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戰爭把傳統的道德和理想觀全都破壞了,他們痛恨戰爭,感到空虛無助。愛情、友情、甚至放蕩的生活都不能幫助他們擺脫精神痛苦,他們不知道對待生活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戰后作家自認為是“迷茫的一代”,脫離信仰,遠離了文明。海明威被譽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起初他感到迷茫,經過仔細考慮他決定投身寫作,來反映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
《老人與海》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這部小說情節非常簡單,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呎,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后,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小說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充滿了象征意義。作者主要強調男子氣概,圣地亞哥是這種精神的代表,他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充滿信心,具備樂觀主義精神,雖敗猶榮。圣地亞哥類型的人物是海明威作品的典型代表。海明威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認為文學的主要任務是“真實直接地描述人們”,他的作品的主人公都跟英雄主義、人道精神等相關。
至于文學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哲學家只是從不同角度闡釋世界,目的是為了改變它”。因此,我們在理解文學作品的時候要看到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不應該把文學和歷史以及社會分割開來,文學思想來自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對于海明威來說,他的童年經歷和戰爭經歷給他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很多地方都體現出這一點。比如作者對于釣魚、小船、鯊魚以及海上描寫都十分生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道德、宗教和哲學是“人類大腦中形成的幻影”,它們是“真正生活過程的反應”。此外,社會的經濟因素最終決定著社會的其它方面,藝術、哲學和其他意識形態“相對獨立存在”形式,可以改變人們的存在方式。文學作品屬于意識層面,因此它們能夠反映真實的社會,并且相對獨立。
以《老人與海》舉例。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作者本人,作者非常崇拜圣地亞哥。圣地亞哥具備一個男人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他勇敢、樂觀、信念堅定,竭盡全力去捕魚,卻逃不了最終失敗的命運,甚至找不到出路。他的失敗似乎是注定的。這是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接著我們再看看當時的社會情境。兩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人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人們痛恨戰爭。既然生命變得轉瞬即逝,人們通常都在想應該怎樣盡可能地享受生活,他們對真實社會感到失望,開始懷疑那些傳統的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這就是所謂的“迷茫的一代”,他們認為現實世界是骯臟的,但是他們自己也找不到出路。海明威親眼目睹了血腥的戰爭場景,他痛恨戰爭,同情無辜的人們。他同樣也想為人們找到一條出路,因此他創作了這部作品——《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圣地亞哥的命運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的態度,無論人們多么努力工作,人們都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海明威對社會感到迷惑,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發生經常破壞人們對生活甜美的夢想,就像老漁翁在海上生活的變遷一樣。他認為,生命是一場孤獨的戰爭,人類是永遠不會獲勝的。生命中沒有任何事情能夠真正被解釋、改善以及挽救,因此問題從來不會解決。不管怎樣,人類應該而且必須控制自己,在無法估計的生命中保持理性和行為。
小說的結尾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老漁翁回來了,很快進入了夢鄉,他夢見了一頭非洲獅子。正如我們所知,獅子是一種猛獸,統治著森林。這個簡單的情節暗示著圣地亞哥永遠渴望勝利,同時他也把這種精神傳遞給了孩子,孩子象征著新產生的人類的力量。盡管他沒能完成任務,年輕的一代人會繼續下去直到完成為止。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盡管他此刻不能找到出路,他對自己充滿信心。總有一天,人們對社會不再迷茫,那時人類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真正主人。
綜上所述,《老人與海》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學作品,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境。同時,它也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態度。海明威建立在真實社會基礎上寫作文學作品,這使他的作品在美國人中間非常受歡迎。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認為,一旦一部文學作品完成,它們又相對獨立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老人與海》中,老漁翁圣地亞哥的硬漢性格影響著很多美國年輕人,他們通過這部作品懂得了對待生活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圣地亞哥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典范。
總之,我們應該用一種歷史的、社會的觀點來分析海明威的文學作品《老人與海》,歷史的變化和社會的沖突在他的作品中間接地顯現出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欣賞的。
【參考文獻】
[1]寧倩:《美國文學名家》: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厄•海明威:《老人與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 上一篇:自治與社會主義論文
- 下一篇:唯物史觀發展范式轉換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