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回歸論文
時間:2022-08-24 03:5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回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為克服以絕對精神為本和以物為本的局限,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其思想體系的基本價值,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一個基本價值,是其價值維度的最高目標;由于其他原因,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卻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給丟了;在對中國實踐發展要求和時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中,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人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撇開人的現實性、社會性、歷史性來談論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來講人權、人的自由和人的價值,就顯得內容空洞、蒼白無力,馬克思主義所反對的,就是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批判的僅僅是離開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談論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與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相聯系的、且從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科學抽象出來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對在堅持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的前提條件下,并與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統一起來,談論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及談論人權、人的自由。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基本價值觀
【正文】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之一。這樣,通過以人為本,就建立起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在對以人為本問題的討論中,有三個問題是需要進一步弄清的:以人為本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究竟具有何種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怎樣喪失的,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又是如何回歸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價值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如何看待“抽象的人”與“共同人性”?
一、以人為本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
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反對以人為本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倡導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實質上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論體系。這兩種觀點都值得商榷。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為克服以絕對精神為本和以物為本的局限,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其思想體系的基本價值。這里,馬克思雖然沒有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但確有其思想。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是:它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一個基本價值,是其價值維度的最高目標;以人為本既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同時也有區別。
(一)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致性
以人為本是通過超越以神為本、以物為本發展而來的,它把人看作主體,把人當作尺度,把人看作目的。顯然,這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
首先,現實的人是馬克思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歐洲具有豐富的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近代歐洲的人本思想是在反對神本、君本和絕對精神為本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思想資源:一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為反對神本或神權統治,著重從文化上強調人權高于神權,人道高于神道,人的價值高于上帝的價值;二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為反對君本或封建專制,著重從政治上強調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人道主義思想;三是到了19世紀,在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18世紀法國人道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費爾巴哈為反對絕對精神為本,第一次著重從哲學上提出“人本主義”的概念,并創立了自己的新哲學——人本學,其本質特征是把人作為哲學的核心。盡管費爾巴哈還不能完全科學地理解人,不理解人和自然的真實關系,僅僅從生物學的自然主義眼光來看人,但他對人的重視,把人和自然視為哲學的最高對象,還是給馬克思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①。雖然這時的馬克思還沒有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人,仍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印記,但馬克思已經開始關注工人階級的現實生活,以及無產階級的解放問題,并開始了對人的現實本質的探索。在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②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展開了批判,認為舊唯物主義“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③馬克思認為,感性世界“決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④而“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⑤。馬克思恩格斯在確立唯物史觀時也是從人出發的,只不過與人本主義不同,他們是從現實的人出發。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唯物史觀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⑥。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大量著作中可以看出,馬克思關注的是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是無產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是每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來確立唯物史觀的。
其次,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在18世紀到19世紀期間,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物”對人的統治,人僅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發展;資本占有勞動,人成為資本的奴隸,使人不能平等發展;機器支配人,人成為機器的一個零件,使人不能自由發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發展。
針對這些情況,馬克思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悲慘處境,期望建立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新社會。馬克思在描述未來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價值時提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⑦未來的新社會不是“物”對人的統治,而是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物”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服務,人能獲得真正發展;不是資本占有勞動,而是勞動占有資本,每個人能獲得平等發展;不是機器支配人,而是全面發展的人駕馭機器,人能獲得自由發展;消滅了舊式分工,人能獲得完整發展。總之,不是物的原則占主導地位,而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的原則占主導地位。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揭示,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為工人階級以及每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居主題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出,共產主義是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強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恩格斯晚年,有記者問他:你認為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信條是什么?恩格斯認為是《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⑧。
(二)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的區別
盡管馬克思主義主張以人為本,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而以人為本則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具體來講,馬克思主義是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內的思想體系,是我國當今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而以人為本則是這一思想體系的一種理念,一種追求,一種價值目標。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包含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價值目標,而且還包括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途徑與方式,因而,馬克思主義是價值原則與實踐原則的有機統一,而以人為本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一種價值原則。馬克思主義超越西方人本主義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抽象地談論人的價值、個性和尊嚴,而是通過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造等實踐活動,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過去,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曾誤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手段當作了目的,忽視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今天,我們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就是為了突出這一價值目標,從而使我們的發展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而不是偏離這一目標。
再次,馬克思主義不僅強調以人為本,而且也強調人的活動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受社會物質客觀條件制約,它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有機統一,是價值原則和科學原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統一,而以人為本僅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的合目的性方面,是一種價值原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的終極追求,但這種終極追求與承認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是有機地、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也就是從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出發。實踐活動,是人類有目的地能動地改造現實世界的一切客觀物質活動。從實踐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出,以實踐為基礎的社會歷史觀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歷史活動是人類有目的地能動的活動,體現著人類歷史的合目的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其二,實踐又是一種客觀物質活動,它必須遵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這體現著人類歷史的合規律性方面,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成分。這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馬克思并沒有抽象得談論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展,而是將這一最高價值目標付諸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為了實現人類解放和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崇高目標,馬克思提出了一整套分析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和完整理論,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以及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的秘密;通過階級分析和強調階級斗爭,來尋求人類政治解放的途徑;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道路的探尋,來尋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道路;通過活生生的革命實踐去最大限度地爭取和維護無產階級的權益;通過創造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去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遵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為前提,也必須建立在遵循科學精神的基礎上,不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發展的階段而單單強調以人為本。否則,不僅達不到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而且還會事與愿違,做不到以人為本。
最后,馬克思主義是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而以人為本只是一種價值觀。列寧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給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它使“人們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⑨以人為本則是建立在這種世界觀、歷史觀上的一種價值觀,它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極其重要的觀點,但絕不是惟一的核心觀點。原因就在于世界觀、歷史觀是價值觀的基礎,如果離開了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基礎,以人為本就成了空洞的口號。
二、以人為本理念的喪失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的回歸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然而,由于以下六種原因,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卻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給丟了:一是第二國際一些理論家在解釋和宣傳馬克思學說的時候,往往把馬克思學說解釋成為經濟決定論,把馬克思學說中的人本思想給忽視了。二是當時社會主義革命與階級斗爭形勢的需要,一些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者往往過多強調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而把其中的“人”的學說給丟了,甚至認為人的問題是資產階級的專利。三是封建思想文化遺毒對“人”的排斥,使人們不重視“人”的問題及其人的價值。四是“官本位”的社會運作體制和方式,使作為獨立個人的發展問題得不到應有關注和解決。五是用革命的方法搞建設,忽視社會主義建設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之一,就是使每個人的創造潛能、能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發揮;注重用權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搞社會主義建設,輕視市場經濟通過利用和規范人性對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作用;注重用政治運動的方法搞建設,強調階級原則高于個人原則,沒有把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價值問題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基本價值和應有之義。六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使人們往往注重用經濟發展的方法來解決人的生存問題,人的生存問題掩蓋了人的發展問題。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實踐,從而為推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前提,也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和前景。然而,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并沒有從根本上真正解決好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出現了以下三種傾向:一是見物不見人。一些人多注重研究社會規律而不注重研究人、尤其是個人,把馬克思主義僅僅解釋成為物質決定論或社會決定論以及階級斗爭學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個性、價值等問題被擱置一邊,二是談“人”色變。認為“人”的問題是資產階級的專利,一談人性、人道主義就是泛濫資產階級思想,就被扣上資產階級的帽子,結果人們不敢去研究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個性、價值等問題;三是抽象地談“人”。侈談一切為了人,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忽視實現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和現實條件,在改革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忽視經濟建設。這樣,就勢必影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以及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必然影響社會主義建設。
1949年建國后,尤其是1956年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就應當重新確立人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觀是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然而,我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曾有兩條基本教訓:一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沒有做好結合文章;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給丟了,沒有解決好人的問題。在我國1957-1977年這20年期間,不同程度上也出現過這三種傾向,要么見物不見人,即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傳統哲學教科書中,僅僅強調人要服從規律,而不大談個人的主體性、個性、人的自我價值、人的自由、人的平等和人的權力;要么談“人”色變或漠視人,把“人”的問題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專利而加以批判,不尊重個人及其獨立人格與個性差異,否認共同人性;要么離開物質基礎和現實條件抽象地談“人”的主觀能動性、主體性、人的個性、人的自我價值、人的自由和人的權力。其最終結果,是抑制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阻遏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
在對中國實踐發展要求和時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中,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人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時代和中國社會實踐的發展要求,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中回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從解放思想與共同富裕意義上強調人的價值;同志在黨的執政本質中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義上確立人和人民的價值;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繼承鄧小平、民本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在發展觀中確立以人為本的地位,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為解放人和開發人提供了前提和空間。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普遍的人”與“共同人性”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許多人在對待“人”的問題上,總體上是排斥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的,認為這是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專利。一講人,就只能是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一講人性,就只是社會性、階級性。這當然是馬克思主義首先強調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撇開人的現實性、社會性、歷史性來談論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來講人權、人的自由和人的價值,就顯得內容空洞、蒼白無力。馬克思主義所反對的,就是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對離開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談論共同人性,我們理應采取批判的態度。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理論時就指出: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個體”,因此,人的本質只能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聯系起來的普遍性。⑩
馬克思主義批判的僅僅是離開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談論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與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相聯系的、且從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科學抽象出來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對在堅持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的前提條件下,并與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統一起來,來談論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來講人權、人的自由和人的價值。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抽象的人與現實的人、共同人性與人的社會性的有機統一:既注重研究人類的一般人性,又注重研究人類的歷史變化了的本性;既注重從“現有”的社會歷史出發研究社會歷史條件對現實人的發展與“人”的實現的制約,又從人本或“應有”的意義上著眼于人對理想人性的追求,并對現實的人性加以批判與超越;既注重“個別”,認為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個別是一般的歷史實現形式,又注重一般,認為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系而存在,一般是個別的共同本質,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就是說,現實的個人一定與抽象的人相聯而存在,抽象的人包括一切現實的個人,都是對現實個人的共同本質的一種科學抽象;既注重研究具體的事物,又注重對具體事物的科學的、合理的抽象。在談到生產時馬克思曾指出:“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不過,這個一般,或者說,經過比較而抽象出來的共同點,本身就是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定的東西。其中有些屬于一切時代,另一些是幾個時代共有的。”(11)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促使人們進一步去研究人與人性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許多人在認識上取得的一個進步,就是在堅持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實踐的人的前提條件之下,承認抽象的人、普遍的人與共同人性的獨立自存的意義:第一,認為它著眼于人的應當性,肯定普遍的人的價值與意義。人的類本質是對處于社會不平等之外的人所作的主體性肯定,意涵一切人在人本學意義上(權利、人格和機會等)是應當平等的,應具有人所應具有的權利、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以及實現它們的可能性。因此,人按其必然性來說,必須追求和實現其權利、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這里,抽象的人的基本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它所強調的人人平等、尊重人權及由此而產生的批判性、超越性和對人的人本關懷,在于它所注重的共同人性及人的本質性和永恒性。這實際上是在人本或人類學意義上對人權、人人平等和人的價值的肯定,盡管這種肯定是抽象的,但卻具有人本或人類學意義。這種肯定是價值觀存在的合法性的人類學基礎。這就意味著,如果離開“普遍的人”、具有“共同人性”的人和“每個個人”來談論以人為本,就會在一定意義上失去它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第二,它著眼于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從價值觀上,對一切社會中非人性的存在狀況持批判態度,并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人性。當然,這些人本價值能否實現,取決于社會歷史條件。
實際上,在堅守人的現實性、人的社會性、人的歷史性和人的實踐性的前提條件下,由無視“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到有條件地肯定“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共同人性”,既是時代精神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也是人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其深層意蘊,乃是暗示一種“你死我活”的生存模式的終結,并呼喚“和諧共生”的生存模式的誕生。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不排斥階級分析方法,但在一定意義上,與時俱進地突出了對“普遍的人”、“共同人性”和“每個個人”的關注。這在當代中國語境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一種具有整合與凝聚功能、既使社會充滿活力又使社會達到和諧的共同價值觀。它啟示我們,既要從具體的社會歷史出發認識以人為本的實現條件,又要科學地抽去人們之間的社會地位與身份的差異,看到人們之間在人本與人類學意義上(權利、人格)應具有的平等性。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⑨《列寧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5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
- 上一篇: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論文
- 下一篇: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學術關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