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我國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6 06:43:00

導語: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我國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我國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密切相聯的重大理論問題。三代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作出了很大貢獻。最先舉起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大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鄧小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范。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推向新階段,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集中的代表。

【摘要題】本期聚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

【正文】

中共十六大把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了黨章,把它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表明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又邁開了一大步,對于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飛躍,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作為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他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個偉大理論成果,是被中國化了的、具有新的表現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在這個過程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正如鄧小平所指出:“最偉大的功績是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沒有,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較早注重從理論和實踐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探討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

從他投身革命并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他就十分重視群眾的實踐斗爭,重視考察中國國情,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從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本本與個別詞句,不為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模式所束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探索。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中,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十分透徹地剖析了中國當時的革命情況,為革命的正常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特別是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初步地形成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基本思路,為黨內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二)最先舉起“反對本本主義”的旗幟,最早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1930年初,針對黨內長期盛行的教條主義思潮,發表了旗幟鮮明的聲討教條主義的戰斗檄文——《反對本本主義》,在黨內最先舉起了“反對本本主義”的大旗。他在文章中義正辭嚴地痛斥了教條主義,大聲疾呼:“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②“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在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③“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④反對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而是“本本主義”,他尖銳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⑤就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在“反對本本主義”的號召聲中誕生了。

(三)最早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任務

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須解決的問題。”他進而要求:“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⑥在這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和涵義已表達得相當清楚了。正是由于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向全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任務,在全黨的共同努力下,思想體系才在抗日戰爭時期得以全面發展并逐步成熟。

(四)最先從哲學上奠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

在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為了貫徹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開展以弱對強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思想認識根源上清理理論與實踐相分裂的主觀主義,特別是囿于馬克思主義本本和共產國際決議的教條主義,總結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制定和貫徹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動員和組織千百萬群眾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參加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在抗日軍政大學作了以《實踐論》和《矛盾論》為題的著名講演。《實踐論》樹立的是實踐的權威,論證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關系,強調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基本的觀點,指出實踐在認識運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要求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并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律,說馬、恩、列、斯沒有也不可能說的新話,根據實踐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理論創新。《矛盾論》則從哲學上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界限,強調事物的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活的靈魂,告誡共產黨人搞革命,一定要從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反對教條主義,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由于《實踐論》、《矛盾論》從哲學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號召才很快為全黨所接受,并在革命實踐中作出巨大努力。

(五)最早倡導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路子

對待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學風問題。在時期,強調,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和《整頓黨的作風》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有的放矢”,“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歷史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⑦“馬克思主義之箭,必須用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這個問題不講明白,我們黨的理論水平永遠不會提高,中國革命也永遠不會勝利。”⑧把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問題,提高到關系革命成敗的高度而加以強調,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成功經驗,開拓了新路子。

(六)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科學論斷

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和列寧關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論,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特殊國情,科學地總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教訓,同時考慮到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所創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歷史已經證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下走出來的革命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新中國成立后,運用列寧和平過渡理論,結合中國實際,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創造了一系列由初級到高級的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實現形式,順利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前后,就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思想,例如: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同時要大膽學習一切外國的先進經驗;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安排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改革企業管理制度,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中國應該而且必須構建自己獨特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加強黨的建設,反對官僚主義,防止西方和平演變,防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蛻化變質,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要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可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而且是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匠和典范。他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積累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為后來形成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鄧小平是當代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典范

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鄧小平緊緊抓住“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精髓,總結了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總結了中國的“”和“”的嚴重錯誤,大膽汲取和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群眾創造的新經驗,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及其同志,由于歷史時代的局限性,都沒有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一)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解決了列寧來不及解決、斯大林不可能解決、沒有解決好的重大理論問題,找到了我們黨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長期犯“超越階段”的“左”的錯誤的認識根源,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學說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馬克思在談到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時,有過急過快的想法,后來按馬克思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階段問題上,無一例外地都陷入超越階段的誤區。雖然,列寧發現了超越階段的問題的嚴重性,但由于過早去世,沒來得及解決。斯大林由于在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上的認識誤區,加劇了那種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論擴散。注意到這個問題,并且提出了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階段和發達階段的論斷,但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系統解決。鄧小平才在總結世界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糾正了長期以來人們離開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把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并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而加以固守,把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復辟”而大加討伐的錯誤傾向,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觀的重大轉變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⑨這個概括十分簡練深刻,它既表明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特征”論述的繼承和發展,又糾正了以往我們對社會主義的不全面、不確切、甚至被扭曲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社會主義特征時,一般都是從生產關系上入手,探索如何在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鄧小平論述社會主義本質,則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著手,尋求在中國這樣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是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得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⑩

(三)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否定了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觀點,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解決了長期困擾著社會主義國家和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

由于傳統的社會主義觀根深蒂固,“左”的社會思潮暗流涌動,我國的改革尤其是經濟體制改革舉步維艱,特別是一觸及所有制領域,人們總是難以擺脫姓“資”姓“社”爭論的困擾,深化改革阻力重重,社會主義發展徘徊不定。直到1992年春天,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論斷,開啟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再思考的大門,社會主義的理論特別是經濟體制問題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起了而且將繼續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四)第一次完整系統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祖國統一理論,為祖國統一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把最后完成祖國統一的任務提上了日程。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過去提出的基本思路,大膽地提出了用“一國兩制”的方式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科學構想。“一國兩制”的構想,充分考慮到港、澳、臺的歷史和現狀,是鄧小平和我們黨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完美運用的集中體現。這一構想不僅已經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而且為順利地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不僅如此,它還對解決某些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辦法、新范例,將對人類的和平進步事業產生積極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中又增添了一枚璀璨的明珠。

(五)第一次以現代科技革命的新變化為轉移,把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建立在依靠和推動科技進步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論斷

鄧小平敏銳地洞察時代的特征,抓住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發展生產力,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論斷,揭示了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力量,深刻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生產中的先導作用,指明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途徑,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向未來的開闊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學說和生產力理論的創造性發展。[11]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無可辯駁的證明,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所展示出來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的強大力量,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集中的代表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波瀾壯闊。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新時代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代表,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偉大作用,集中體現就是在世紀之交的新形勢下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一次從理論上明確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指引著偉大的實踐。同志在廣東首先正式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黨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后來,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七一”講話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核心,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基本問題,高度凝聚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政治智慧和理論貢獻,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和富含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2002年5月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的“五三一”講話,更加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作了最好的表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與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黨的長期的指導思想,為黨的思想寶庫中又送來了一份寶貴的財富。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既是有利于對馬列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又有利于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國內外條件下,在充滿挑戰的二十一世紀,把我們黨建設成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根本問題,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穩步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依然順水順風。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展示了我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給全黨和全國人民帶來了更大的希望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立足于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結合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呼應了時代的需要,給全黨和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地走向21世紀注入了一支理論的強心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嶄新姿態,是向世界和全國人民發出的政治誓言。這個誓言不僅是發向全黨全國人民的,更是向世界人民發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強音。一向比較苛刻的西方媒體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評價,也印證了這個世紀宣言的震撼力。法國《歐洲時報》12日發表了評論員文章《中國新的里程碑》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明確的、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20多年中國變化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創立了新中國,也能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一個強大的新中國。文章說,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完全符合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全體人民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必將大大增強中共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說明我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能夠堅持與時俱進,能夠充分體現時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夠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正如思想指引我們創造新中國,鄧小平理論指引我們實行改革開放一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時代。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為黨的理論創新指明了方向,為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提供了鮮活的范例

“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對于如何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始終使黨走在時代前列、始終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始終保持社會主義事業生機活力的深入思考。1992年鄧小平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提出“三個有利于”著名論斷。8年后,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波瀾壯闊,改革開放成就非凡。從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到同志“高州講話”,從“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我們清楚地看到一條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軌跡的演進,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理論創新的非凡能力,展示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無窮魅力。一個政黨要發展,一個民族要復興,首先就必須在理論上取得突破和長足進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為以后的理論創新指明了方向。這不僅已經被歷史證明,而且還將為現實的蓬勃發展所證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黨的理論創新的產物,是時展的產物,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的順利召開,引來了世界高度關注的目光,2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國外媒體也高度評價以“三個代表”為核心的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大報告。俄羅斯《議會報》認為的報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13年來的歷史,確定了中國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國際文傳電訊社稱,中國十幾年來取得了重要的歷史性成果,解決了10多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大量經濟發展指標表明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再次表明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愛沙尼亞通訊社、《郵差報》、《愛沙尼亞日報》、《愛沙尼亞青年報》、國家電視臺等媒體在報道中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肯定,認為由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走出貧困,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報道普遍認為,中共十六大的召開是中國十幾年來的重大歷史性事件,大會為今后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中國及世界的未來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改革開放,領導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為我黨的理論創新樹立了榜樣,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世紀的全面推進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我們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在偉大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各方一致認為,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來自于黨在理論上不斷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黨理論創新在全局上的推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產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有繼承又有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80多年奮斗的結晶,也是我們黨半個多世紀理論創新的概括,反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協調發展,是我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的具體目標,也是我們在實踐中行動的思想指南。20多年來,尤其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發展,理論創新是關鍵。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理論創新,又在波瀾壯闊的實踐中努力進行理論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煉自己的開拓創新的能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保持與時俱進就是要使我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抓住與時俱進這個關鍵,我們黨就能有力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總之,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總結我們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集中全黨智慧和創造,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觀點、論斷、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源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繼承了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與時俱進地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它永遠要求理論創新。沒有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就會喪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就會完結。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我們必須堅持緊緊抓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個理論創新的精髓,在新的形勢下繼續科學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參考文獻】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45頁、313頁。

《著作選讀》,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頁、50頁、54頁、51頁。

《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頁。

[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