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
時間:2022-03-18 09:03: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與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相結合的原則,把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工作目的,把培養“四有”新人作為根本任務,所有這些都包含著尊重人權,發展個性,維護人格平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服從和服務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即人類的解放,而人類的解放就是人權的徹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要進行時事教育、國際形勢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而人權又是這些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可見,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無疑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思想保證。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這表現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的一切權力最終是為了實現、發展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各項權利。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政治生活方面,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就清楚地表明,人權屬于政治文明的范疇,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人權事業就是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公民政治素質、政治能力的提高,政治意識的強化有助于推動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青年學生代表著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者,他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意識引領著社會大眾的人權意識。因此,加強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可以增強和提高他們的民主法治意識和人的基本權利義務意識,從而樹立科學的人權觀念。只有擁有了更多具備人權信念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維護法治以及保障人權的發展,也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從而形成尊重他人權利、維護自身權益、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的社會輿論和社會風尚。
(三)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依法治國方略成功實施的精神源泉。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權與法治密不可分,人權要實現,必須得到法律的肯定,用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我國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我國憲法對我國公民應享有的人權作了全面的規定。在憲法的指導下,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保護人權,基本上形成了人權的法律保護制度。反過來說,人民的法治觀念和權利意識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條件。法律制度再好,如果人民群眾缺乏法治觀念,就難以實施,就談不上法治。而人權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法治觀念,形成保障人權實現的社會輿論和社會條件,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我們不僅要通過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和維護司法公正來樹立國民對法律和法治的信心,還要通過法律教育來培養國民知法、守法和依法維護權利的觀念。因此,通過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使學生具備民主、平等、公平、依法辦事的觀念和法律意識,成為自覺維護法律的高素質公民,這對于依法治國方略的成功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四)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理論基礎。人權觀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產物,國與國之間在人權問題上有分歧是必然的。但是,一些西方國家把人權作為實施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宣揚“人權無國界論”、“人權高于主權論”、“人道主義干涉合法論”等,以實現其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對別國進行滲透,顛覆他國政權的目的。其實質無非是借助經濟全球化這一客觀態勢,逐步侵蝕、削弱與否定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為他們在全球的擴張尋求合乎情理的外衣,從而達到“和平演變”的險惡用心。因此,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學生介紹當前有關人權的真實背景,揭露西方國家利用人權問題干涉我國內政的實質,宣傳我國在人權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并通過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教育,讓學生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的判斷力,從而成功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積極維護國家主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一)加強人權法教育,提高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水平。人權意識同民主法制意識有著天然的聯系,人權教育同人權法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人權意識的增強,有賴于人權法課程的學習。如果僅僅是抽象地學習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而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不了解,這種人權觀教育是失敗的,是沒有理論深度和實際操作性的。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人權法課程應當形成自身的體系和結構。人權法課程應當以人權為主線,以法律為主體,結合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從人權思想和理念人手,通過對人權觀念到道德、法律的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充分揭示法律對確立人權、保護人權和保障人權實現的作用,并且詳盡闡述這些法律的規定和原則。具體來看,人權法課程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關于人權法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為什么學習人權法的理論闡述(人權與國際政治、外交政策、經濟發展的關系,人權與法律、道德和自由的關系,東西方文化傳統在人權問題上的沖突等);關于人權和人權法的基本理論(人權和人權法的概念、起源和發展,人權理論的主要流派,人權的主體和客體及個體人權和集體人權的關系,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相互關系,人權的存在形態及應然權利、實然權利和法定權利之間的關系等);中國人權法和國際人權法(包括我國法律對不同主體權利保護的原則、我國政府在保障人權實現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現代國際人權法的主要原則和內容、國際人權組織及其功能等)。
通過以上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系統地認識我國和國際法律是如何保障和保護人權的,從而提高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水平,使人權法教育成為高等學校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維護校園穩定,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權利義務教育,提升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道德境界。中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可見,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也是義務的主體。《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主要有: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勞動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依法納稅的義務等。黨和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進一步指出:“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權利,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取正當物質利益。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把權利和義務結合起來,樹立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與社會主義權利義務觀教育的基本精神是統一的。馬克思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人權就是在這種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中得到體現的。“一方面,每個人享有人權意味著所有其他人有義務不侵犯他的權利,同時他也有義務不侵犯所有其他人的權利。另一方面,當每個人自己所享有的人權受到侵犯時,所有其他人都有義務予以援救。同時當每個人看到其他任何人的人權遭到侵犯時,他也有義務前去援救。”我們認為,沒有義務的權利只能是特權,沒有權利的義務只能是奴役;只有權利和義務的不可分離的結合,才是真正的人權;個人人權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限制的,它的限制標準就是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只有大力加強高校學生的權利義務觀教育,才能真正提升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道德境界,讓大學生既有保護自己權利的意識,也有尊重他人權利的胸襟,成為維護社會道德的中堅力量。
(三)豐富人權教育的形式,拓展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途徑。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環境,年輕一代才能真正茁壯成長。同樣,對高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充分發揮各部門之間的協同作用。所以,學校各部門之間在進行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時,必須步調一致,為學校的人權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人權文化能自然地開展。人權教育不僅僅是對人權法條的理解和對自我權利的維護,它更是一種人權文化的深植。我們可以從校園、校舍、教學設備以及各種器材人手,使其散發出人文關懷的氣息;營造關懷、溫馨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當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當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應保障學生的言論自由和參與的權利,創設學生權利的申訴渠道;班級的學習氣氛應當能讓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營造多方傾聽、開放討論的氣氛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真誠、關懷、互相尊重的環境中,養成尊重、包容的人權態度;能自由地展現自我、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營造校園尊重和維護人權的良好風尚。
在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教育的具體形式上,我們可以利用國際人權宣言發表周年紀念日、人權日、聯合國人權會議等活動,借助各種宣傳渠道學習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學習宣傳中國的人權《白皮書》,認清我國社會主義人權建設的豐碩成果;還可以通過報紙、黑板、畫報或網絡以橫向或縱向對比來說明我國政府在推動人權事業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駁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人權狀況的誣蔑與指責;或以突發事件為契機,通過舉辦講座、座談會等形式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發達國家企圖利用人權幌子破壞我國社會穩定、顛覆我國政府的本質,激發廣大高校學生發奮圖強,報效國家的愛國之情;學校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的人權理論專家、法學家和社會維權人士來校授課,對人權問題進行時效性、針對性的探討,從而引起學生的關注、思考和共鳴。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建立人權研究社團,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人權理論研究和社會調查活動,帶領學生深入企業、農村和居民社區,收集關于人權問題正反面的事例,結合人權法,理論聯系實際地討論和分析侵犯人權的原因,探尋預防與懲治侵權現象的措施與對策,從而使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提高維權意識,提高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
- 上一篇:國土資源工作考核意見
- 下一篇:學校廉政建設管理責任書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