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學思想
時間:2022-03-18 09:32:00
導語:馬克思人學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實的人”思想的提出
“現實的人”思想的萌芽大致在1843--1844年,體現在馬克思所寫的《黑格爾法批判》一書和在《德法年鑒》發表的文章中。1843--1844年這一段時期,馬克思關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基調已經由黑格爾理性主義轉向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但“現實的人”的思想已經較明確地提出來了。
黑格爾哲學雖然以思辨的理性主義形式解決了人的“現有”與“應有”之間的矛盾,幫助馬克思面向現實使其成為一個理性主義的現實批判主義者,但黑格爾并沒有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人的現實與理想矛盾。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時,就借用了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異化的理論。在研究黑格爾法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發現,國家并不像黑格爾認為的那樣是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現,私人利益戰勝普遍理性的事實表明,國家只不過是主體異化的表現,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沖突的產物。從主體活動的異化和矛盾的沖突來解釋國家現象,標志著馬克思已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開始從人學角度考慮現實問題。那么“現實的人”究竟指什么?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當然是“自然和精神、肉體和靈魂”的統一體,但就其本質而言“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方式”。他同時指出,應當把“人的存在的這些社會形式”如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看作人本質的客體化;”應當把“人的活動”“作為家庭和市民社會的成員而存在的那些群體”看作國家等社會組織的基礎,而不是像黑格爾所做的那樣,于是人與社會的關系應當是“人永遠是一切社會組織的本質,但是這些組織也表現人的現實普遍性,因而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因此馬克思看到,現實的人并不是單個人的存在,而是社會的存在,即類存在——人也只有在自己的類存在中,只有作為人們,才能是人格的現實理念。
就這樣馬克思的早期人學理論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展開了。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這正好體現了邏輯與現實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的話,那么它的理論必然是這樣一個無限展開的形式: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的序言——以現實的人為核心所展開的論證——以現實的人的解放為最終歸宿的結論。它堅決鄙棄一切宿命論,把現實的人當作歷史的主體,當作歷史的“尉中人物和劇作者”,從而打開了歷史奧秘的大門。
二、“現實的人”思想的發展
馬克思人學理論創建的進一步發展,體現在《1844年學哲學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只有從人的活動中才能確證,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活動本性,而人的活動則是自由自覺的,所謂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指人的合性與合目的性的活動相統一的活動,就是主體按照自身的需要、價值取向以及對于客體屬性規律性認識所構成的目的而進行的感性物質活動。這種感性的物質活動,就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在哲學意義上這種對象性活動就是勞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勞動是人的本質。但馬克思對人之勞動本質的揭示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從勞動的否定形式——異化勞動開始的。馬克思首先從當時的經濟事實出發進行分析,把造成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日益貧困化,造成工人與產品對立的原因歸結為異化勞動。“如果工人不是在生產行為本身中使自身異化,那么工人活動的產品怎么會作為相異的東西同工人對立呢?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因此,如果勞動的產品是外化的,那么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不過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經過這一番分析,馬克思不僅揭示出工人貧困的原因是異化勞動,而且提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勞動不是人的真正本質。既然人的本質不是異化勞動,那就應該是勞動。所以,勞動不僅創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產活動有別于動物的生產,使人在保持自然性的同時,又具有了社會性、能動性。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方式和內容,是人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也就是說,異化勞動是對人本質的摧殘和否定——異化勞動階段是人的發展的否定階段。異化勞動使工人從勞動的主體變成了客體,使勞動喪失了自主性,使工人淪為機器,勞動成為工人的沉重負擔。異化勞動是對人本質的摧殘和否定,所以,要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實現否定之否定,實現從非人到人的復歸。要達到人的本質的復歸,就必須揚棄私有財產。“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作為對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從而是人從宗教、家庭、國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揚棄私有財產,就是使人重新占有己經失去的生命活動。這樣,在揚棄了一切異化之后,人的生命活動得到肯定和尊重,人獲得了本質的復歸。
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述的思想可以看出,馬克思己開始了對人自身活動的分析,并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并以此為基礎,從人的本質出發,分析異化勞動的內容和歷史發展的過程。從人的現實活動內在本性上去規定人,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和異化,這表明了馬克思的現實人的理論已得到初步確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表明馬克思已轉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立場,他把勞動規定為人的本質,根據人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異化——人的本質的復歸的思維邏輯模式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三、“現實的人”思想的最終形成真正標志著馬克思“現實人”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在這里對“現實的人”作了第一次的較全面地闡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圍繞著“人是
三、“現實的人”思想的最終形成
真正標志著馬克思“現實人”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在這里對“現實的人”作了第一次的較全面地闡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圍繞著“人是什么樣的人”而展開論述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全部人類的第一個前提,也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出發點。
(一)“現實的人”的含義
所謂“現實的人”,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首先,“現實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從歷史前提的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存在的意義。人首先是肉體的存在、自然的生命,正是這種特殊的自然生命又蘊含著人類全部歷史演變的基因。其次,“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這是“現實的人”的最基本的規定性。人是從事活動、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最后,“現實的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關系中的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物質生產關系是現實的人的所有其它規定性的基礎。生產一方面表現為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表現為社會關系。這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必然發生與一定的生產力相適應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關系、政治關系等等。
(二)“現實的人”的歷史作用
馬克思早期的人學理論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把實踐引入到歷史觀,去解決社會問題和人的本質,奠定了人或人的實踐活動在中的核心位置,開創了真正的人學理論,實現了哲學的偉大變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論述中,馬克思把人當作實踐的能動的人來理解,就必然要承認人的存在是全部歷史發展中的第一個前提。因為人是處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現實的生命活動的現實的人,即現實地存在著的實踐的個人,他從事的是人的實踐活動,而這種活動必然在歷史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實踐活動中現實的人的存在成為全部歷史發展的起點。一旦這種個人存在和活動時,即“一旦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而成其為人,因而“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其次,實踐活動中現實的人的存在和生成演化出全部人類歷史。個人生產生活資料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經常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由此演化出全部人類歷史。最后,實踐活動中現實的人的存在產生和構造出人類的精神世界。“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由此可見,個人,實踐活動中現實的人的存在乃是全部人類歷史活動及其發展中第一性的東西。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論述中,馬克思不再像以往那樣,抽象地談人的類存在,更不像唯心論者那樣談論想象中的人,而是把人理解為“可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定”的“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和“從事活動的人們”,即“現實的人”。馬克思通過對現實人的理解,從宏觀的角度描述了總體性的實踐的歷史運動過程,從而給人類解放的理論提供了總體的基本說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人學理論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他的形成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它實現了從唯心主義人本學到唯物主義人學的根本轉變,實現了人學研究對象的根本變革。
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把“現實的人”當作歷史的主體。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對“現實的人”論述把人從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性的人中解放出來,真正賦予了人以現實本性,實現了人本質的復歸。現實人的理論是馬克思早期哲學的中心點,把握這一點,就理解了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