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革新需求
時間:2022-12-04 04:27: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革新需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實際上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過程,是在堅持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理論追求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精神動力,可以說,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要求和主要途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表明,說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理論創新十分容易,但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卻顯得特別困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是一個復雜的創造過程,只有正確把握和處理一些事關全局的辯證關系,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剖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必須堅持和遵循以下十大辯證要求。
一、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
任何理論創新都不可能同原有理論割斷聯系、無根無源,或對原有理論全盤否定、推倒重來,而是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或是對原有理論的合乎邏輯的延伸,或是對原有理論的批判性發展。理論創新形式盡管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對原有理論作出批判性的繼承和揚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首先是堅持和發展的辯證統一。堅持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發展是堅持的條件和體現,惟有實踐基礎之上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堅持。不講堅持的發展,不過是憑空杜撰,可能“新異”但屬背離。而不講發展的堅持,不過是刻舟求劍,既摧殘了事業的勃勃生機,又扼殺了理論的新鮮活力。
“堅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邏輯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要義,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發表行動。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馬克思主義,行動同馬克思主義根本不沾邊,哪里還有什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呢?所謂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堅持構成這個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堅持貫穿于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中,在講“中國化”問題以前,先明確講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立場問題,認為經典作家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并且尖銳地指出了我們黨的馬列主義修養還不高,這就需要學習,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他還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這說明,在看來,“中國化”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其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國際性,而不是相反。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入歧途。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反復強調自己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說,“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老祖宗不能丟啊!”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存在形式。堅持的同時要發展,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會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的教條,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曾提倡過,既要學習馬克思又要超過馬克思。所謂超過馬克思,就是既不丟老祖宗,又要說新話,進行理論創新。鄧小平強調,“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形式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非突破性的發展,另一種是突破性的發展。非突破性的發展,主要是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原質理論,結合實踐,實際運用,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原質理論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它的外延和適用范圍有了擴大的認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原質理論的豐富和補充。突破性的發展,主要是指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為發表,分析具體實踐,形成解決新實踐課題的實踐觀念,并以此來發表實踐活動,取得實踐經驗,并總結這些經驗上升為理論。這種新質理論,是對舊質理論的辯證否定,既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原有理論,同時要保證這種“突破”后形成的理論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比如,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兩個結晶,就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的突破性發展。
二、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辯證統一,二者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理論創新的基礎和推動力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動力。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創新,首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創新。“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沒有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與創新,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發展與創新,也就無法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只有堅持實踐創新,才能實現理論創新;只有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才能干一番社會主義的新事業。同時,實踐創新不是不要理論發表,而是要用經實踐檢驗正確的、發展著的創新理論來發表實踐。實踐創新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如果僅僅停留于“批判的武器”,那就失去了創新的根本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要發揮對實踐的發表作用,必須轉化為實踐創新,只有在發表和推動實踐創新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轉變成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體現出它的理論價值和社會價值。
今天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二者的統一,實現二者的結合。具體就是要立足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答新問題,“善于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還要立足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發現理論創新的生長點,擴充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視野,特別是對那些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生長點,要集中力量,深入挖掘,深入研究,創造新成果,得出新理論;既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的引領作用,發表實踐創新不斷取得新成就,又在發表實踐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實踐創新的經驗教訓,探索實踐創新的規律和特點,汲取理論營養,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開拓新視野,進入新境界,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三、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辯證統一
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兩大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們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因此,人的實踐,不僅要做到合規律性,而且還要做到合目的性;任何一個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既合規律,又合目的,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也就是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真理和價值相統一是唯物史觀的根本方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在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中具有根本性的發表作用。從社會主義實踐的角度看,堅持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一方面要堅信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持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來推進社會主義的進程;一方面要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群眾主體的現實的價值選擇,并使二者在實踐中實現統一。相應地,真理和價值相統一對于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無疑也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可以說,真理與價值相統一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根本原則。
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不僅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立的方法論原則,而且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鄧小平在領導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時時處處堅持用真理和價值相統一的原則發表著實踐與理論上的創新。一方面,恢復和發展了的實事求是思想,他始終把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和中國的國情作為思考問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努力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合乎實際,合乎規律;同時,他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一切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的實現,不斷追問“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確立實踐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并使這三個標準實現有機的統一,從而使黨的思想路線與群眾路線、服從客觀規律和體現人民意志辯證地統一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建了真理與價值相統一的新社會主義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次偉大的理論創新。就科學發展觀來說,其理論本身就是真理性和價值性的內在統一。“以人為本”指出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展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價值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是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真理性。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歷程表明,真理與價值辯證統一的理論創新之道必須遵循。
四、國際性與民族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國際性與民族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德國的產物”,同時又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并不完全是德國的產物,而同樣是國際的產物”。作為國際性與民族性之統一體的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國際性即指共性,民族性即指個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共性的國際性,必然要以作為馬克思主義個性的民族性為基礎,并以此來表現自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就其本性、可能性與總的趨勢而言,適用于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全球普適性。但馬克思主義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何時發揮作用及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則取決于滿足這個國家實踐需要的程度,必須和這個國家的實際相結合,體現民族性。馬克思主義的共性和中國社會、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個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性。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針對特定時空條件作出的個別觀點和個別結論并不具有全球普適性,而是隨著時空的變化而不再適用。馬克思主義的全球普適性理論顯然無法通過它提出的僅具有局部適應性的主張在中國得以實現,而必須通過適應中國國情的主張得以實現。
國際性與民族性的辯證統一表明,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取得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發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發表功能的發揮則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本質的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立足于中國實際、體現民族特性、有新的理論創造。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要求必須扎根民族沃土,推動理論創新。同時要通過實踐來理清究竟哪些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具有全球普適性的東西,哪些是隨著時空的變化而需要改變的東西,然后用符合中國國情特征性的東西來替換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的局部適應性的東西,從而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發展。也就是說,通過堅持國際性與民族性相結合,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
五、文本研究與把握精髓的辯證統一
正確認識本本與精髓的關系,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問題。從本質上看,本本與精髓是形神關系,是一體關系。無精髓形成不了本本,無本本體現不了精髓。本本是精髓的載體,精髓是本本的價值體現。那種試圖離開對本本的閱讀和理解而想把握其精髓,無異于在無花處放蜂而望收取蜂蜜,那種埋頭于本本卻不能提煉出精髓,則等于徜徉于百花叢中卻與花同滅。因此,返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不可逾越的基礎性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環節。試圖離開對文本的研讀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新,往往會“霧失樓臺”而“棄祖背宗”。返本,但不可迷本;迷本是教條主義產生的根源。返本的目的是為了開新。深入把握和運用“精髓”,關注現實,則是文本研究推動理論創新的正確道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從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所說“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話,推導出“鄧小平也不主張去讀馬列的本本”的結論;也有人從鄧小平所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的話,得出“學馬列看不看馬列的書無關緊要,只要記住‘實事求是’四個字就行了”的觀點。顯然,這是對鄧小平思想的誤讀。事實上,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是在談論要克服形式主義這一問題的語言環境下論及學馬列問題的。他并沒有說不要讀馬列的本本,而是反對形式主義地讀他們的本本。相反,他認為,閱讀必要的馬列的本本是入馬克思主義之門的重要條件。從“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和“馬列本本可以不要讀”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純粹是一種錯誤的推導結果。
“精”為精要、精髓;“管用”,是能夠發表人們的行動。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我們說不丟“老祖宗”,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不能丟這個老祖宗。而這一精髓正體現在他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最終體現在他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論思考的文字記錄之中。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寶庫,返本,就是回到寶庫中尋找武器,尋找工具。這既是弄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的需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同時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但是,返本,決不迷本,要堅決反對教條主義這一窒息“本本”生命的兇手、理論創新的大敵。文本研究的終極旨趣,在于汲取文本中的科學原理、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以提高主體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分別、總結,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分析中國現實,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面對當代現實問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要“形成自己的話語”。
六、系統性與選擇性的辯證統一
系統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重要特征,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中國化。系統是協調發展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變更或系統結構的重新配置都會自覺調整系統的發展航向,積極的、正向的變化有利于系統本身功能最大化的發揮。理論成果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是其富有強大生命力和發表力的重要根據。系統性原則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的國情,從理論上建構一個具有自己獨特主題、內容、特點和風格的理論系統。無論是思想、鄧小平理論,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完整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系統成果。鄧小平曾精辟指出:“思想是個體系”,“需要用思想的體系來教育我們的黨,來引導我們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協調發展,最終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整體中國化的進程,達到了系統資源的最佳配置目標,使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愈來愈接近目標趨向,體現在實踐上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選擇性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馬克思主義是其創始人站在當時特定時代的維度上,深刻觀察社會生活的本質,在對前人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運用成熟的理論自覺建立起來的一種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也有一些理論、觀點、結論,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失去了原來的理論價值,需要加以修正和完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一個“揚棄”、選擇的過程。遵循選擇性原則,就是要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有鑒別地吸取,有選擇地放棄,避免中國化過程中的教條主義,把那些符合中國實際和中國國情的理論、觀點和結論在新的條件下給予新的闡釋和運用。
擇性原則并不是否定系統性原則。選擇性是在遵循系統原則下的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和吸收。再者,選擇要注意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傳入之初,中國外受帝國列強壓榨之苦,內遭軍閥割據之亂,內憂外患的困局使早期的知識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有意識地選擇了其中的階級斗爭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當社會的主要矛盾轉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方式等理論,這些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選擇有力地支撐了當時的實踐主題。
七、求真性與反傾向的辯證統一
求真性既是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品質和特征,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的客觀要求。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求真就是敢于追求真理,善于追求真理,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發展的理念,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實際情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把握真理的理論創新實踐過程。理論創新的求真性,就是要在不斷變化的形勢和歷史環境中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提出新理念、得出新結論;就是要在不同國度、不同的國情、不同的歷史時期,尋求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把握內在規律性,獲取新的理論成果,并以正確的創新理論發表新的社會實踐,正確地推進社會實踐。
在追求真理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進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著來自右和“左”的錯誤思想的障礙。馬克思主義的每一個創新,都是在同“左”傾教條主義和右傾取消主義的斗爭中實現的。“左”右傾傾向的特點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左”和右都是片面性,產生的根源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因此,反對各種錯誤傾向,排除來自“左”的和右的兩個方面的干擾是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必然抉擇。我們黨的領導人從、鄧小平到、,歷來主張要反對一切右和“左”的錯誤傾向,強調要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行理論創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反傾向斗爭”,即由于發表思想的分歧而引起的“路線斗爭”。其中有正確的反傾向斗爭,有錯誤的反傾向斗爭,也有以錯誤反對正確或基本正確的斗爭等。這些斗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驗和教訓。總結歷史經驗,要克服“左”、右兩種錯誤傾向,重要的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在反傾向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有什么錯誤傾向就反什么錯誤傾向;錯誤傾向在什么范圍內存在就在什么范圍內糾正;有就反,沒有就不反,不要搞“一刀切”,不能簡單化。要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全面性,克服“左”的和右的錯誤的片面性;在反錯誤傾向的同時,要看到錯誤的傾向中常常會包含一些合理的東西、甚至是正確的東西,這是極不容易的。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從道理和事實兩方面入手,耐心等待,使人們的認識轉到真理方面來。
八、總結歷史與前瞻未來的辯證統一
善于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從而揭示和認識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人的正確認識的形成,很多來自于正反面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而錯誤和失敗往往更能使人警醒和認識真理。指出,總結經驗的過程,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過程,是認識的深化和飛躍過程。他還說,我們共產黨人就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鄧小平說:“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都是在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長期積累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共產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理論成果,是以理論形態表現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寶貴經驗。可以說,總結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梯。
“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作為發表和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思想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不僅應從歷史經驗中總結,作出理論概括,而且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高瞻遠矚,前瞻未來。前瞻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先導”的實質就是具有前瞻性。這首先是體現在科學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既然科學理論把握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從而就能對事物的發展進行預測和前瞻。其次,理論創新的前瞻性還體現在理論創新的進程中,通過目標的前瞻、目標的設定來推進理論創新的進程。因此,我們應從歷史性和前瞻性相統一的維度上推進理論創新。
九、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
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要有反映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的真理性的內容,也要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民族形式,二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只有真理性的內容而無恰當的民族形式,理論就會被束之高閣、遠離群眾,但若只有一定的民族形式而無真理性的內容,這樣的理論就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因此,理論創新必須堅持和遵循二者的有機統一,一方面,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有其反映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的真理性的內容,就必須準確把握時展的脈搏,深刻揭示蘊含于時展變化和我國社會進步之中的客觀規律。因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另一方面,真理性的內容只有和鮮活的民族形式相結合,才是完全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具有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的、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和表現形式,廣大人民群眾才易學、易懂、易于接受,才能夠被人民群眾所掌握。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是真理性的內容和鮮活的民族形式相統一的典范。其語言風格都極具中國特色、“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都極易使廣大人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共鳴和認同感。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開花結果,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戰斗力的奧秘所在。
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就要求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既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我們的學風,又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文風。加強和改進學風,就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為發表,深入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反對脫離實際的異想天開、一廂情愿的憑空想象和閉門造車、為創新而創新的標新立異,避免言之無物的不良傾向。加強和改進文風,就是要在繼續賦予理論以鮮活的民族形式上下功夫,堅持用明白暢達的文字和生動活潑的語言來表達和傳播樸實的真理和鮮活而深刻的思想。反對故意拋開人民群眾熟悉和喜歡的語言而生造詞語,以及以為語言越晦澀玄奧,學問就越大,理論就越高深的不良文風。切實加強和改進我們的學風和文風,堅持理論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充分顯示理論掌握群眾、發表實踐的強大生命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標志。
十、“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辯證統一
理論創新絕非少數精英躲在象牙塔里的冥思苦想,創新理論并非孤高獨聳的飛來奇峰。馬克思主義反對個人英雄史觀。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主義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既以完全科學的冷靜態度去分析客觀形勢和演進的客觀進程,又非常堅決地承認群眾(當然,還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某種階級的聯系的個人、團體、組織、政黨)的革命毅力、革命創造性和革命首創精神的意志。”可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活動中,黨的領袖的作用舉足輕重。但是,領袖的重要作用離不開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偉大作用的發揮,領袖的創造作用,本質上既是人民群眾偉大作用的集中體現,又是人民群眾偉大作用的一部分。創新馬克思主義既是無產階級政黨領袖的使命,也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產生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辯證運動。其涵義:一是中國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盡源泉;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肩負著傳播、創新馬克思主義的雙重歷史重任;三是黨的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作用特別重大。從、鄧小平到、,他們站在歷史的潮頭,縱覽國內外風云變幻,洞察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吸納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逐步提煉、升華為系統的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新飛躍。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工作者的研究、領袖人物的杰出作用,這三個方面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辯證運動。前兩個方面屬“自下而上”,它既為領袖人物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思想養料,又增強了他們創新馬克思主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后一個方面屬“自上而下”,它既對前兩個方面提供的思想養料進行加工、提煉和升華,又為前兩個方面工作的開展提供正確的導向和支持。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辯證運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區別于其他一切理論創新的突出特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產生的“雙向性”啟示我們:在新時期,積極推動理論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必須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民群眾火熱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創新馬克思主義的不盡理論源泉;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斷壯大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大力激發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興趣和研究靈感,不斷推動新的研究成果問世;全黨尤其是領袖人物,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最新科學知識的學習,切實提高自身理論思維水平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善于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對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提出的理論觀點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和總結,不斷汲取思想養料,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不斷推向前進。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誤解:創新馬克思主義是領袖們的“專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不論怎樣研究,不論有何見解,最終還是由領袖們說了算,理論工作者的全部工作無非是對領袖們的觀點做注解和宣傳。這種誤解的存在,一方面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事實上受重視不夠,地位不高,另一方面也確實導致了有些理論工作者把“宣傳和注解”當成了自己的全部工作,很少去從事那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深入研究;再一方面,由于誤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是領袖們的專利,也客觀上導致了“領袖崇拜”,甚至于個人崇拜的滋生,對社會主義事業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一定要從根本上糾正這種誤解,切實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與領袖們在理論創新中的作用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強大合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不斷創新。
- 上一篇:深究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狀況以及理論本質
- 下一篇:深究人類學語境中馬克思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