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根本環節

時間:2022-12-15 03:46:00

導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根本環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根本環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人民大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大眾“馬克思主義化”、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完整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而且還是由若干環節連接起來且不斷遞進上升的永無止境的過程,是結果和過程的有機統一。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和要求并努力加以推進,充分反映了黨對馬克思主義本質屬性的認識、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主體地位的尊重以及對實踐發展規律的掌握這三大問題上的新進步。

一、首要環節:使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群眾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轉化成物質力量,理論掌握群眾是理論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條件。馬克思在這里已經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和首要環節。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理論掌握群眾呢?馬克思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具體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而言,就是要使它能夠真正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愿望,這就是它所要抓住的根本。因為只有從人民群眾實際利益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才是人民群眾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只有人民群眾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引起人民群眾的關注和興趣,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只有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才有大眾化的必要。

本來,馬克思主義就是為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而創立的學說,就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服務的,理所當然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理論,理論的普遍性、一般性、世界性集中呈現的是抽象性特征,它并不能具體地、直接地為某一個民族或國家的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要做到這一點,馬克思主義還必須與本國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和狀況結合起來,形成適合本國人民群眾利益和愿望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實際上,這就是把本國人民群眾的利益馬克思主義化,使馬克思主義具體化。

但是,要使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準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開展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綜合,使群眾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具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統一起來。唯有如此,黨才能提出真正代表群眾利益和要求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

綜上可見,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具體化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之間發生直接聯系,雙方都發生變化。就馬克思主義而言,因為與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相結合,由抽象變為具體,從一般到特殊;就人民群眾而言,由于其利益被馬克思主義化,由冷漠變得關注,從朦朧到覺醒。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這種互動,是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實踐基礎上,調查研究是聯系兩者的橋梁。

二、關鍵環節: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普及化,實現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

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即使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實現掌握群眾,也還是不能被群眾掌握。一般地,要實現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理論素養;二是著力把馬克思主義具體化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通俗化,用群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由于群眾理論素質的提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在當前,把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就成了實現群眾掌握理論的著力點。

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不但是人民群眾掌握理論的需要,而且是馬克思主義自身提出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既然是為著人民群眾的解放和發展而創造的理論,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系統知識,它必然是人民群眾能夠掌握的樸實道理。列寧曾明確指出:“最馬克思主義=最通俗和樸實(轉化)。”鄧小平也說: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從馬克思主義這種質的規定性出發,馬克思主義應該和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文化傳統相一致,應該是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簡單明了、適合群眾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是廣大群眾既可信又可愛的馬克思主義。那種把馬克思主義搞得玄奧神秘、艱澀難懂、干癟空洞、令人生畏的做法,實際上把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隔離開來,違反了馬克思主義,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有用性的發揮。因此,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必須實現由精英話語向大眾話語轉變,由空話連篇向言之有物轉變,由高高在上向親切無比轉變,并把歷史文化瑰寶與國際有用語匯和時代流行語匯相融合,從而使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得到進一步發展。只有這種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才愿意也才能接受。

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只是為群眾掌握理論創造必要條件。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并不能自動走入千家萬戶,進入億萬群眾的頭腦。要實現群眾掌握理論,還必須使馬克思主義普及化。所謂馬克思主義普及化,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被人民群眾所掌握。說得好:“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馬克思主義。”所以,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還是普及化,都要本著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尊重群眾的主體性和選擇性,引導和幫助群眾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強迫他們去接受,取消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實踐證明,只有這樣的通俗化和普及化,人民群眾才會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因而也是富有成效地而不是流于形式地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地走入廣大群眾的心腦。

把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普及化,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需要堅持不懈地做艱苦細致的工作。一是在宣傳普及的過程中,注意以情感人。告訴我們,大眾化就是宣傳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否則,就是“小眾化”。此外,以情感人要求采取民主的、說理的、推心置腹的、隱性的方式進行宣傳,堅決杜絕命令的、說教的、群眾運動的方式,盡量淡化官方的和意識形態的濃重色彩。二是在宣傳普及過程中,注意結合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實際。這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活動的內容要圍繞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來進行,不能空談;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活動的方式要適應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時而變。比如,與城市群眾不同,農民群眾春耕秋收季節時間緊、勞動強度大,此時應盡量少宣傳,急需要宣傳的也只能在田間地頭以“短平快”方式進行,細致入微的宣講應在冬閑時進行。再比如,廣大群眾在婚喪嫁娶、重大節日時有聚集在一起的習慣,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適時進行宣傳,這比平時專門把群眾組織起來效果會更好。

綜上可見,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普及化,實現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由深奧變為通俗,從少數人走向多數人;人民群眾由關注馬克思主義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的雙向互動,是通過理論和宣傳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實現的。

三、中心環節:使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和大眾“馬克思主義化”

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只是初步實現了大眾“馬克思主義化”,根本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因此它只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并不是中心環節,更不是最后環節。把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結合起來,使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與完全的大眾“馬克思主義化”,這才是更重要的中心環節。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有三:

第一,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作用不僅僅在于認識和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由于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所以馬克思主義要求群眾運用它來指導實踐就成為邏輯必然。認為,“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對于廣大群眾而言,“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把馬克思主義具體化、通俗化和普及化,讓廣大群眾關注、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讓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功能和價值。所以,馬克思主義“化”大眾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否真正掌握人民群眾,是否真正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要環節中,并不能完全確定。只有等到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于實踐中,實踐發生了預想的變化時,才能得到根本的確認。通俗化、普及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否真正為群眾所掌握,在上述的關鍵環節中,同樣沒有完全解決。引導和幫助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是一回事,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是否真的實現以及實現程度怎樣卻是另一回事。這都需要通過群眾的實踐來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三,經過實踐這一環節才能完全實現大眾“馬克思主義化”。一方面,實踐在檢驗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成效的同時,也加深了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即人民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可以說,實踐讓人民群眾真正感悟到了馬克思主義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運用與貫徹,推進了它的社會傳播,增強了它的征服力、感召力,實現了在理論的運用中普及理論。群眾看中的是實踐,馬克思主義內容再好,再通俗,表現形式再美好,傳播途徑再多樣,都不如實踐具有說服力。由于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超過了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普及化對人民群眾的影響。因此,第二環節中的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只是初步實現了大眾“馬克思主義化”,這一環節中的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才算完全實現了大眾“馬克思主義化”。

由于具體化、通俗化、普及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尚未得到實踐的檢驗,由于人民群眾尚不能完全掌握馬克思主義,由于實際的錯綜復雜和不斷變化,人民群眾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時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不能用馬克思主義框實踐。人民群眾只有持這種科學態度和批判精神,才能在正確實現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的同時完全實現大眾“馬克思主義化”,并開啟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環節。

綜上可見,使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的同時完全實現大眾“馬克思主義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繼續互動,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因人民群眾的運用而變成物質力量;人民群眾從掌握到運用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內化成他們的能力和素養。人民群眾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得以互動變化的基礎。

四、最后環節:使群眾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目的有三:其一,讓群眾接受、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從而提高、充實和完善自己;其二,讓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從而改造和變革社會現實;其三,讓群眾檢驗、運用馬克思主義,從而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和大眾“馬克思主義化”,又是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即用大眾的實踐經驗以及被升華的新理論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否則,就會出現邏輯上的不自洽。

把群眾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是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對于群眾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要給予分析解決;對于群眾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要進行概括總結;對于群眾實踐中證明不合乎實際的地方,要做出修正完善。這是群眾提出的要求,也是實踐提出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滿足這樣的要求,是尊重群眾實踐、關心群眾利益的表現,有利于提高群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

把群眾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也是馬克思主義自身提出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不是亙古不變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它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原料、初級產品,是馬克思主義的源頭活水。這樣的源頭活水,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保證了馬克思主義永遠是人民群眾的理論。來自人民大眾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只有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繼續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要把群眾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應做到以下四點:第一,尊重群眾的實踐創新,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實踐,保持其實踐性;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保證其傳承性;第三,及時準確地進行概括提升,使馬克思主義不會滯后于現實需要,保持其時代性;第四,堅持不懈地對群眾的實踐經驗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提煉和概括整合,使其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體系,并保持其系統性。實踐性、傳承性、時代性、普遍性和系統性歸結為一點,就是科學性。

綜上可見,使群眾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實現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后環節。在這一環節,群眾的實踐經驗由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由此,馬克思主義“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并獲得了豐富和發展;人民群眾從運用馬克思主義到創造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逐漸由感性自在變為理性自覺。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這種互動,是建立在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整合和升華之上的。

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后環節,只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一個完整過程得以實現,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使命完全結束。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由無數個由上述四個環節構成的完整過程前后連接而成的永無止境的過程。而且,這些無窮個小的完整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完全重復的“同名數”,只不過構成環節相同而已。它們之間是一個不斷遞進的依次上升的關系,是一個似乎回復到起點實際上卻是邏輯上升的不斷推進的結果和過程的統一。聯系前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大眾“馬克思主義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我們真正體會到:“‘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