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代技術境遇
時間:2022-10-24 09:13:09
導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代技術境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技術發展與教育的現代化
歷史唯物主義對技術發展進行考察之后得出結論“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隨著現代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發生著巨大改變,以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滲透力最強而著稱的信息技術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移動通信、觸屏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雜志、數字廣播等成為一種新興大眾媒介,正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如網絡云課堂、電子書包、電子雙板、微課堂、MOOC、翻轉課堂等前沿性教育技術媒體的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課堂也呈現出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趨勢。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學習環境突破時空限制,教學內容無限延伸,學習形式強調自主、協作和個別化等特點,引起了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手段的變革,從而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體系、實踐體系和人員隊伍的變化與發展。現代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離不開一定技術的支撐,而對技術在教育中有效應用情況的研究形成了教育技術學這門新興學科。所謂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本質在于協調人與技術之間的矛盾,即如何利用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而不是對技術的濫用。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包含三種技術形式:一是現代媒體技術,即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教育媒體,是一種物化形態的技術;二是現代傳媒技術,即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也就是傳媒教學法,是一種智能形態的技術;三是教學系統設計技術,即優化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也就是教學設計,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智能形態技術。網絡、3G智能手機、云技術、互動電視、數字廣播等新媒體技術的發明和推廣,給現代教育技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網絡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中文期刊、教育視頻、教育游戲、電子書籍、網絡課程、網絡講堂、網絡課件等,一方面為教育者提供了豐富的可利用資源,但另一方面又帶來了“快餐文化”、“電腦思維”、信息壓力、有害信息等不良影響。手持式移動媒體的大量使用,如支持無線上網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AD、筆記本電腦以及移動電話、電子辭典、學習機、電子閱讀器等,加上網絡的覆蓋、Wi-Fi技術的產生,給移動學習、移動課堂帶來了極大便利。通過移動手機或移動電腦,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收看教育節目,查找教育信息;通過騰訊QQ、微信、微博、人人網客戶端,實現即時性或非即時性互動交流。云計算,尤其是大數據的運用,使網絡學習成本大大降低,計算機資源使用模式也得以改變。以網絡課程為例,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簡稱MOOCs,也稱“慕課”)新潮也迅速席卷全球,我國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通過網絡共享平臺課程建立了一系列“基礎”課程視頻,對實體大學的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教育部的“愛課程”網大型教育平臺,向公眾提供了眾多的網絡公開課資源,而來自各開放大學和教育機構的網絡教育、遠程數字教育等則提供了各類網絡公開課服務。基于在線教育的特點和優勢,近年來網絡課堂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各類新興的網校及相關網站也不斷涌現。顯然,這代表著網絡學校已經逐漸走進大眾的生活并成為一種學習的主流趨勢。因此很多人開始接受網絡課堂授課形式,特別是白領一族和大學生們。但如果只注重網絡課堂的使用,而忽視現實課堂的主體性作用,很難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將網絡課堂與現實課堂成功結合起來的則是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在家里觀看教師事先錄好或是從網上下載的講課視頻以及拓展學習資料,而課堂時間則用來開展答疑解惑、探索、交流討論等相關學習活動,很好地實現交互式學習,體現主動式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
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優勢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教育主體在一定社會環境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授給教育客體的活動,其實質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內容的教育”。這里探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理論培訓以及與教學、培訓、學習的內容科學整合的問題。從靜態角度,其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借鑒問題;從動態角度,其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及培訓學習的全過程。現代技術在教育學中的成功應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了方法和技術上的啟示。第一,有利于把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生動化和形象化,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如果僅單純地進行講述和文字表達,就會讓學生感覺十分枯燥和空洞乏味,難以激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但如果運用多媒體通過色彩逼真、證據確鑿的圖表,情感豐富的音響等手段,充分發揮多種感覺器官協同刺激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可以把書本知識變為動態、立體、有聲有色,使抽象深奧的問題變得形象深刻,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第二,有利于創造生動活潑有效的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可以將人、物、聲、色、景融合在一起,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使傳統教學中根本無法展示的許多東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促使感官發揮各自功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由此創造的生動活潑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第三,有利于實行雙向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可以通過屏幕呈現教學內容、展示學習目標,學生獲得強烈的心理體驗,形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獨立思考的機會增多,學生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思考、討論并做出回答。多媒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回答及時迅速地給出判斷,便于課堂的及時反饋,實現師生之間知識和信息的雙向交流與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網絡課堂下學生能利用自己課余時間,在網上觀看理論課教師錄好的視頻,針對視頻中的理論講授適當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可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理論講授課堂變成討論課堂。這種“翻轉課堂”模式正適應了當代“銜著鼠標長大”的“90后”大學生“崇尚尊重、自由、民主、平等,不喜歡強迫的灌輸、生硬的解釋和直接的訓斥”等特點,使得師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互動,并通過這種有效探討來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理論,“澄清模糊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進度也不會因為課堂討論環節過多而受影響。
三、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技術困境
高技術使用也給理論課教師帶來了一定挑戰,主要表現在:對技術運用不熟練,對學生了解不透徹,對時事宣傳不及時,對情境教育不徹底等方面。第一,對技術運用不熟練。盡管國內、國外已經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涉及各個學科的視頻,但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可以直接用的視頻卻非常少,大多數視頻都需要經過重新剪輯和加工。只有教師不斷加強專業學習,將教學內容內化于心,才能善于聯想,善于把教學內容與日常所見的各種視頻聯系起來。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用于普及科學知識的專題片數量很少,在制作水平上也遠遠落后于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因此,我們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國內,而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引進一切國外優秀的科教片。既然涉及到國外教學片,那么就應當有所選擇,同時那些沒有字幕或者沒有中文翻譯的科教片又對教師外語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而這些視頻的剪輯、加工等工作又對教師掌握和運用相關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包括從網絡上獲取各種資源的技術和使用視頻處理的軟件的技術提出了巨大挑戰。第二,對學生了解不深入。傳統課堂變為網絡課堂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頻率越來越少,除了在線交流以及課堂討論,剩下見面的時間也就是考試時在考場上能見到。而社會心理學認為溝通次數與師生間的相互理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室人數眾多,一般好幾個專業同時進行,由于經常見面,教師還能記住少量同學的姓名、專業等,但網絡課堂上缺乏相應的溝通次數,對于學生的相貌、姓名、專業及其它情況也只能通過課堂討論時才能完全熟悉,要想掌握其思想動向,更是甚為艱難。加之互聯網上各種思想魚目混雜,也有境外敵對勢力散布的各種謠言,怎樣準確掌握學生思想動向,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者們不得不深刻考慮的問題。第三,對時事宣傳不及時。網絡視頻往往在上課之前就已經錄好,對于最新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難以在視頻中進行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大打折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除了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還應當通過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向學生傳播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思想觀念。“思想領域的矛盾和斗爭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任重而道遠。第四,對情境教育不徹底。一定的情境教育對于學生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師的個人品質、修養水平、理論功底,以及對學生錯誤思想的及時糾偏,還有相應的以情動人之情感教育等,在網絡課堂中難以得到真正體現,而且課上討論也無法使學生立即接受該教師的教學內容。同時,沒有身臨其境的教學活動,方便了學生在觀看視頻時走神、開小差,或做其他事情,比封閉式課堂效果更差。
作者:劉喆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90后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 下一篇:醫院政工師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