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反思

時間:2022-03-15 10:07:04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反思

摘要: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源自于它對實踐的尊重。然而,對于“實踐”應如何理解和把握,倒是一個值得人們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這一問題理應包含著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作為自己創立新哲學的理論基礎,通過對舊哲學的積極揚棄,從而完成了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二是他們的后繼者勇于反思實踐,把實踐與理論面臨的困境關照起來,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承繼與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活力;反思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舊哲學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把哲學牢牢地奠定在實踐基礎上,并把實踐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思維角度,以此作為人們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根本出發點,從而在實踐的基礎上第一次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完成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次深刻的哲學變革。哲學,一向被人們視為是關于“最高智慧”的學問。何為最高智慧?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理論,由于程度不同地輕視或脫離實踐,對世界的哲學思維,要么采取從脫離主體、人的自然出發,從本原去把握世界的“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要么采取從脫離客體、物的人出發,從純粹思辨的角度去把握世界的“意識論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的著眼點雖有不同,但卻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追求世界的始初本原和終極本性的真理知識為目的,并認為這就是哲學的最高智慧。然而實踐和科學的發展日益證明,這種對最高智慧的理解,不僅違背事物的固有本性,而且也是與人類的認識本性相悖的。因為事物處于無限發展的過程中,人的認識也處于無限發展的過程中。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切舊哲學的非科學性,使它們必然會“用觀念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系,用想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訛譹。同時,又必然要把它們自身的體系看成終極真理的最后發現和完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突破了這一性質,結束了這一非科學的妄想,用實踐的觀點看待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實踐不僅是把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來的根本途徑和條件,而且由實踐活動分化出來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矛盾關系,就是人們所要認識和說明的基本內容;而體現這種關系之本質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就是哲學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在舊哲學中,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彼此對立,主觀與客觀始終處于分裂的狀態之中。究其原因,正如馬克思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訛譺。而“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訛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從造成這種對立世界的根源中,發現了把人與世界、主觀與客觀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這就是人作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真正把握到貫穿于人和世界、主體和客體關系中的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如何從對立走向統一,并經過主客觀的統一最后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人與世界的統一。當然,人與世界的關系,主觀與客觀的矛盾,時代不同,其內容及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并非像舊哲學家所想象的那樣,是哪一個時代,哪一個人所能一下子解決的。哲學作為人與世界之總體性關系的最高層次和最自覺的觀念和理論表現,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就必須像馬克思本人所說的那樣:“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訛譼。從現實方面看,哲學是根據現時代的社會實踐和科學認識的發展,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訛譽。從歷史方面看,哲學不外乎是貫穿于歷史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在現實中的進一步邏輯展開。堅持用實踐這一嶄新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把握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規定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探尋二者相互聯系的規律,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哲學的非科學的局限性。它不再是提供什么世界的初始本原和終極本性的理論,而只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獲得真理性知識的一種科學方法。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反對那些按照傳統哲學理解、運用他們理論的人,再三重申:“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訛譾。把所謂知識總匯的哲學變成認識方法的哲學,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對哲學作為最高智慧的真諦的深刻把握。因為,一種哲學理論,如果是關于某一確定對象的認識,那它就是十分有限的,甚至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有那種關于怎樣才能獲得真理認識的認識,才可在某種意義上稱之為“最高智慧”。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它并沒有給人們提供關于世界事物的現成答案,而只是為人們解開“宇宙之謎”提供了一把金鑰匙。有了它,只要我們遵循人類認識的規律去合理地加以運用,就能獲得任何真理。這就是馬克思曾經一再申明過的,他的哲學并沒有結束真理,而只是為真理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一位哲人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這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這位哲人并未實踐自己的格言,但卻給后人以深刻的啟迪。這就是: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蘊涵。一方面,一定哲學之所以能稱得上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說它能正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能夠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從而以哲學的方式向人們提供哲學意義上的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格局,基本性質和現實途徑,為人們自覺有效地從事實踐活動從哲學層次上提供理論框架、邏輯前提和方法論原則。另一方面,哲學的“時代性”又表明它是有局限性的。一定時代的哲學總是以一定理論形式映現著自己時代的人們處理人與世界關系的具體形式和基本特征,集中著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但是在時生變動和更替之后,反映原時代的哲學能否繼續成為新時代的旗幟,就要看該理論是否具有繼續前進的內在機制。在這一點上,對任何哲學來說一視同仁,概莫能外。歷史地看,有的哲學隨著自己所代表的時代基本上走完該時代的全程就停滯了,有的隨著自己所代表的時代走上一兩個階段就落伍了。這是為什么?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1)以往哲學家企求建立一個窮盡一切的絕對真理的體系;(2)輕視或脫離人類的社會實踐,并且是后者決定前者,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強調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必須為實踐服務,通過實踐檢驗真理,通過實踐發展真理。當然,舊哲學家并非閉口不談實踐,只是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有著本質的區別。黑格爾在他的哲學中就十分重視實踐的意義。他曾強調說,實踐的理念比“認識的理念更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的資格,而且具有絕對現實的資格”訛譿。列寧肯定黑格爾的實踐觀念中“包括有益的東西”訛讀,但是,黑格爾的實踐只是絕對精神邏輯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并且,“黑格爾是一個德國人而且和他的同時代人歌德一樣拖著一條庸人的辮子”訛讁。這使得他沒有變革現實的革命氣魄、決心和行動,而只是把理性和自由的理想表述在概念的思辨體系中,以此為工具去干預生活,塑造自己的時代。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也重視實踐的作用,他聲言“: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輮訛輥。但是費爾巴哈對于實踐“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輯訛輥。亦正是由于舊哲學家脫離實踐或者缺乏實踐的思維,因而也就不了解實踐的“批判的”、“革命的”意義。馬克思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當然,馬克思的話并不意味著哲學家不應該去解釋世界。哲學是要解釋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即對整個世界所闡述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本身就是一種解釋。但對世界的解釋有不同的落腳點。舊哲學是為了解釋世界而解釋世界(不否認其中有改變世界的言論),就實質而言,它的落腳點是面向過去或者既定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世界,目的在于改變世界,使整個世界革命化,其落腳點是面向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批判的”和“革命的”本性,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歷來不把自己的學說看成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是與時俱進,需要接受實踐檢驗的“一般原則”。亦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才把自己的學說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

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哲學十分強調和尊重實踐,實踐是馬克思實現對舊哲學的超越,完成哲學史上劃時代變革的重要契機和力量。但是,我們不能不意識到,實踐既是具體的歷史的,也是動態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時代和實踐條件下的產物,如果不回到變化了的時代和實踐之中變更自己、完善自身,那么它的生命力亦會喪失或走向枯竭。為此我們必須把握好以下兩個“結合”。

1.堅持與發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又是需要在實踐中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質和實踐本性,決定了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而且也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科學態度。對此,我們要著重反對當前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化”的傾向。所謂“教條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和解決現實中大大小小問題的現成答案。這種觀點從認識根源上看,是由于不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固有本性所致。從現實的原因上來分析,這與多年來我們宣傳工作中的失誤有關。理直氣壯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偉大意義,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這并沒有錯。問題出在一些人過去采取“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的簡單做法,使宣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忽視在幫助人們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上下功夫。久而久之,人們頭腦中便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似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的每一句話,下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絕對真理,都是不可變更的,都要堅持。這樣一來,人們不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把它當作預先就有的萬能公式到處亂套。這種做法在過去的戰爭年代給我們黨和中國革命帶來過極大的危害;在今天的和平時期,我們建設的一些重大失誤也往往是與此有關的。其后果是極大地破壞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聲譽。如今黨中央鑒于黨的干部理論素養不高,工作中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甚多的情況,號召全黨全民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時的。但要防止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重蹈覆轍,要強調全面、系統、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基本觀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并且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的普遍意義主要體現在“方法”和“指南”上。

2.反思與建構相結合

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不得不冷靜下來,重新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中面臨的雙重關系:一是哲學與現實的關系,二是哲學與自身的關系。從哲學與現實的關系來說,長期以來的“教條化”的傾向窒息了哲學的生機。前面說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又是需要在實踐中發展的理論。這里的“產生”和“發展”的實踐從實踐角度看具有不同的意義,前者是“歷史的”,后者則是“現實或未來的”。因此,我們所言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哲學的超越,實際上主要是指它對“歷史”的超越和相對于理論的“產生”而言,面對“現實”的超越和相對于理論的“發展”而論,正是需要我們后繼者應該做也必須做的工作。過去我們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這一方面,沒有按照馬克思對待哲學的方式實踐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產生到實踐的發展,從對歷史的超越到對現實的超越完全是“自動的”而不是“自覺的”。這樣一來,哲學不可避免地在內容到形式上均呈現出相對于實踐的滯后性,尤其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確立的過程中,哲學既引不出現實對自己的足夠需要,也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哲學面臨來自多方面的責難、冷落和挑戰不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它從“生存”的高度提出了哲學的變革與發展問題。再從哲學與自身的關系而論,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過去我們的哲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存在著嚴重的“自我中心化”傾向。一些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宗自居,缺乏一個中國化、民族化的具體環節。具體地說,既缺乏一個與中國傳統哲學相融合、相對接以及互滲互補的過程,這就使它失去了在中國真正為人們所信服和接受的深厚根基;又缺乏與西方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各流各派之間的吸收與融匯,這就脫離了當代哲學研究應當具有的人類文化背景和實踐科學基礎。其次,我們當前的哲學研究還自覺不自覺地沿襲著近代以來西方分門別類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造成內部的板塊分割和機械分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研究之間缺乏實質性的溝通與合作。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價值論、歷史觀、方法論等分支哲學研究,未能在哲學研究的總體體系中恰當定位。哲學史、哲學原著、哲學原理之間彼此脫節或相互重復的情況均有發生,研究者們各自限于狹小的領域而缺乏哲學研究應有的宏大視野和胸懷。再次,從總體上看,我們的哲學研究既缺乏深度分化,也缺乏高度綜合;既缺乏分支哲學、部門哲學中的發掘與建設,相應地也缺乏在哲學層面上的提升;既缺乏足夠的分析,也缺乏足夠的思辨,等等。由此看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強化它對社會的解釋、規范等功能,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目前我們的哲學變革的重點和煥發馬克思主義哲學青春活力的當務之急。

特定哲學之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特定的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亦不例外。在人類哲學思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為哲學形態演化更迭過程中的一種歷史形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由時代所塑造從而具有時代特點,體現時代精神的特定內容和具體形式的有機整體。對于它的未來形態的預測和探索,同樣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過在我看來,從探索的可能思路來看,不外乎以下三種基本取向:一是解釋性思路。從歷史淵源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和發展起來的。我們后人尤其是東方國家對他的理解和業已形成的哲學體系,實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解釋性理論。這種解釋是否符合早先馬克思的原意或“文本”,并未蓋棺定論,因而對它的重新解釋可以不斷進行下去,具有歷史的開放性。二是重構性思路。這一思路并未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文本或對象本身,而是在此基礎上,針對現有哲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和缺憾,根據社會實踐和時展的需要,按照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原則,對其予以分解和重新整合。這既是一種繼承前提下批判性分析和考察工作,又帶有一定的開拓性和創造性。三是解構性思路。沿著這條思路去構建哲學的可能形態,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結果:或者是與原有哲學形態沒有繼承關系和歷史聯系的面目全非的一種新的哲學體系;或者建構起來的哲學形態在更高的層次上深刻地體現出這種哲學的內在精神,更能發揮它在當代的積極作用和功能。應該說,上述三種基本思路不能說誰優誰劣,誰好誰壞,或許可以說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和片面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無論采取哪種思路,其指導思想必須是明確的,那就是:我們探索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當代形態,因而不能用這個“說”或那個“論”去消解或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應是在堅持的基礎上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此同時,無論采取哪一種研究思路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必須在其過程和結果中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第一,符合社會實踐的內在邏輯。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反而總是根源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體現著“實踐精神”的哲學理論,它的內在結構理應是按照實踐邏輯所展開的。當代社會實踐結構的哲學抽象。任何游離于實踐之外去奢談和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都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第二,符合哲學自身發展的邏輯。哲學的發展不僅遵循著社會實踐發展的客觀邏輯,而且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有著自身發展的相對獨立性,遵循著“自己構成自己的特殊道路”。不論哲學的各種形態區別如何明顯,繼起的形態總是蘊含于先在的形態之中,在先的形態總是包含著發展為新的形態的可能性。這種更迭和演化是哲學自身邏輯的歷史性展開。循著哲學歷史的發展,可以使我們站在前人的肩上進行哲學思維,去探尋新的哲學世界。第三,能夠吸收和融匯人類實踐和科學的最新成果。真正的哲學應當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力求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集中在哲學思想之中。第四,能夠解答當代人們面臨的困惑和疑難。這種解答絕不意味著能夠為現實中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提供現實答案,而是通過哲學形態的轉換,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為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維視角和方式。

作者:葉澤雄 阮瑤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