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論戰對馬克思主義的完善
時間:2022-03-12 10:35:15
導語:恩格斯在論戰對馬克思主義的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哲學領域對資本主義科學理解的系統總結和闡發——與杜林的論戰
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德國柏林大學的講師杜林陸續發表《國民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批判史》《國民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教程》《哲學教程——嚴密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文,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領域攻擊馬克思主義。1878年,恩格斯寫成發表了《反杜林論》,在反對杜林哲學思想,指斥杜林的哲學觀點是唯心主義,是“把事物完全頭足倒置”的同時,勾勒出唯物辯證法哲學的清晰圖景,指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1]初步認識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重要標志。接著,恩格斯反駁了杜林從思維的統一性推導出存在的統一性,指出“世界的統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盡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統一性的前提,因為世界必須先存在,然后才能夠是統一的”[1],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由此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作為一部論戰式的巨著,《反杜林論》所批判的杜林的體系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廣泛的理論領域,使得恩格斯不能不“跟著杜林先生進入一個廣闊的領域中”[1],論戰也轉變成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使恩格斯的思想得到了比先前更加清晰的闡述,從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系統總結了科學社會主義這種工人階級的完整世界觀。
二、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捍衛——回擊
洛貝爾斯圖及阿基爾•洛里亞“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價值理論的分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分析的內在結果,也是全面理解資本主義的邏輯起點”[2],尤其是剩余價值理論,更是切中了資本主義分析的關鍵,也因此遭到了一些經濟學家的攻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洛貝爾圖斯有關剩余價值之爭和阿基爾•洛里亞有關生產價格理論與勞動價值理論矛盾的指責。為此,晚年的恩格斯在花費大量的時間編輯出版《資本論》第2、第3卷的同時,通過對以洛貝爾圖斯和洛里亞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攻擊進行的回擊,對剩余價值的來源、價值規律的客觀性、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過程和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等問題進行了論證,從根本上捍衛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的基本原則和理論框架。1.對洛貝爾圖斯的回擊馬克思逝世后,洛貝爾圖斯和他的徒弟們攻擊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剽竊”了洛貝爾圖斯的思想。對此,恩格斯在《資本論》序言和《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中給予了堅決的回擊。通過對洛貝爾圖斯的價值論和貨幣論的研究,恩格斯指出,洛貝爾圖斯利用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產生了李嘉圖望塵莫及的對于剩余價值的起源和本質的認識”,但這并不是洛貝爾圖斯的首創。實際上,早在19世紀30年代,人們就已經根據李嘉圖的兩個原理,確定了剩余價值的存在,也有人已經明確論證過剩余價值的構成。遺憾的是,人們的研究到了這里就止步不前了。洛貝爾圖斯的理論是“對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繼續發展,在一個方向上是頗有希望的開端”,但洛貝爾圖斯還是“把勞動、資本、價值等等經濟學范疇,按經濟學家們傳授給他的那種粗糙的、只看表面現象的樣子盲目地接受下來,而不研究它們的內容”,這就使他的研究無法再繼續正確前行,反而“為自己開辟了通向烏托邦的大道”[3]。馬克思則不同,“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4],馬克思根據古典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曾指出的經濟事實,研究了價值、商品、貨幣、資本等全部既有的經濟范疇,詳盡地闡述了剩余價值形成的實際過程,為理解經濟學上最復雜的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通過對剩余價值的研究,馬克思發現了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證明了它們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并據此出發,闡明了合理的工資理論,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積累的各個基本特征。馬克思的上述研究,是他關于剩余價值說的新東西,是洛貝爾圖朗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始終沒有理解和作出的研究。因此,把洛貝爾圖斯同馬克思對比,他們倆人的“全部共同點,不過是‘平均主義地應用李嘉圖的理論’”。[5]洛貝爾圖斯的剩余價值理論只是重新發現了一種陳詞濫調,而馬克思則不屑于說是他最早發現了剩余價值存在的事實。馬克思早在《哲學的貧困》中已經無意中批判了洛貝爾因斯把剩余價值摘成烏托邦的做法,同時命中了他的神靈。所以,馬克思獨自從李嘉圖的理論中引出自己的理論,絕不可能剽竊洛貝爾圖斯的思想。2.對洛里亞等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反擊《資本論》第3卷出版后,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資本主義的批判又遭到了新的理論攻擊。這些攻擊主要圍繞著所謂《資本論》第1卷和第3卷之間的矛盾展開。尤其是第3卷“生產價格”的分析,遭到了相當尖銳和集中的批評,洛里亞更是斷言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重大理論破產。為回應攻訐,恩格斯寫了《價值法則和利潤率》,并將其增補進《資本論》第3卷中。恩格斯依據大量有關商品交換和生產發展的歷史資料,具體分析了遠古時代價值隨交換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過程。強調商品的價值是基礎,指出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只是剩余價值的分配,由此引起的是商品價值的量變,不是質變;就社會整體來說,商品總價值既沒有質變,也沒有量變,因此,造成價格形成的變革絲毫也不會改變價值決定和價值規律。在此,恩格斯真正解決了價值規律和利潤率之間的表面上的矛盾,是符合歷史過程的,是對這個歷史過程的內部聯系的邏輯研究的精辟結論,也是恩格斯為此耗費了最后的心血換來的豐碩成果。晚年的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資本論》第2、第3卷的過程中,通過對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回應和反擊,澄清了當時西方經濟學界的一些思想混亂,真實地再現人類經濟思想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從而維護了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和純潔性,再次展現了馬克思的經濟學上的科學革命的重大意義的歷史地位。
三、對歷史唯物主義闡釋——直面“經濟唯物主義”
19世紀80年代,恩格斯又開始直面社會歷史理論領域出現的新挑戰,即來自經濟唯物主義的挑戰。這種經濟唯物主義將人類社會的結構演變和歷史發展詮釋成為一種由經濟決定的線性進化的過程,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庸俗理解。這種經濟唯物主義的挑戰有兩種:一種來自以保爾•巴爾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學者。他們將歷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技術經濟史觀”。攻擊歷史唯物主義只承認經濟是唯一決定因素,是一種“社會靜力學”。污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則是“任意的歷史編造”,指責歷史唯物主義只是幾個“天才的煽動家”的“任意的編造”和“空洞的公式”。另一種挑戰來自德國社會內“青年派”。他們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為單方面的經濟決定論,否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從而陷入了機械決定論和社會宿命論中,幻想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恩格斯指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對歷史進程發生影響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它們互相交織發展,對歷史的進程發生著各種影響。在闡明決定歷史的發展是各個方面的復雜而辯證的因素交互作用時,恩格斯批駁了將作為唯一因素的庸俗的經濟決定論,指出在所有決定歷史進程的決定因素中,經濟運行是歸根到底起決定性作用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對這一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否則就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6]恩格斯還指出,在社會歷史中,上層建筑的各因素也在不同方面影響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并對經濟運行起著反作用。恩格斯指出,國家權力對社會發展有三種作用,“它可以沿著同一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展得比較快;它可以沿著相反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像現在每個大民族的情況那樣,它經過一定的時期都要崩潰;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經濟發展沿著既定的方向走,而給它規定另外的方向——這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歸結為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但是很明顯,在第二和第三種情況下,政治權力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費。”同樣的,作為意識形態的法律、宗教、哲學等的上層建筑,“只不過是經濟的反映”,它們“又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種限度內改變經濟基礎”。[6]在此,恩格斯批判了經濟唯物主義者所缺少的東西就是辯證法,他們看不到歷史發展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巴爾特對于馬克思的批評,是荒唐可笑的,他“把某些不正確的東西強加給了馬克思,相反,卻說馬克思自相矛盾,不會運用自己的理論”。[6]恩格斯晚年書信關于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論述充分表明,馬克思主義是全面的、科學的,堅持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高度統一。同時也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沒把經濟因素看做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經濟唯物主義”,那種把馬克思“唯物主義”當作一個套語,當作標簽到處套用,認為只要研究經濟,其他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庸俗理解。晚年的恩格斯,針對當時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和誤讀,結合變化的形勢,以論戰的方式充實、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但是應注意,首先,晚年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捍衛,往往是通過論戰性的文章來表現,由于這些文章的論戰性質,使恩格斯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面面俱到。其次,在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展和闡述時,由于恩格斯本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興趣同馬克思有差異,因而他的分析也呈現出了自身的一些特點,但這并不足以成為晚年恩格斯“反對”或者說是“修正”了馬克思之類論調的理論依據。在解讀晚年恩格斯思想時,必須還原到當時的具體情況,還原到原著的具體內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張一兵,周嘉昕.資本主義理解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資本論:第2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5]恩格斯致考茨基(1884-7-11)[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曾小林 單位: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 下一篇:留日學生馬克思主義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