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及價值
時間:2022-11-27 09:18:45
導語: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及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入手,分析馬克思主義分配制度的理論原則、實踐走向及最終歸宿,結合當前我國分配領域出現的分配起點機會不均、分配過程中存在體制障礙、政府對分配結果調節乏力等問題,闡釋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按勞分配
一、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分配制度的理論原則。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是以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為起點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了資本對勞動的奴役和剝削,而要想打破資本主義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首先就應當從源頭進行革命,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制形式。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體系,即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和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理論[1]。事實上,分配關系總是對現存的經濟關系、經濟基礎的反映,所以,分配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從經濟關系來看,分配正義強調的是社會財富的全民共享性,包含分配起點、分配過程、分配結果三個方面的內容。從社會關系來看,分配正義強調的是生產條件的公平性,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有符合自身生產能力的生產資料和社會資源,沒有任何一個階層是凌駕于其他階層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而和諧的。(二)馬克思主義分配制度的實踐走向。在馬克思看來,分配制度不是人類理性預設的、一成不變的先驗概念,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凸顯出來的具體的、歷史的范疇,它的內涵會隨著客觀歷史條件的發展而不斷變化[2]。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分配正義構想出兩個基本原則———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兩者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應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的。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的時期,盡管按勞分配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但它卻是一種以勞動為統一尺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相適應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正義性、被廣大無產階級所贊許的分配方式[3],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后,勞動已不再是人類的謀生手段而成為了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需求,在這個階段,社會分工已然消失,馬克思說這個時期,“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4]748。在馬克思的視野里,顯然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所必經的一個階段,通過按勞分配這個階段來豐富社會物質財富,發展生產力,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時按需分配就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最終分配方式,或者說是馬克思最終設想的完美分配制度。(三)馬克思主義分配制度的最終歸宿。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終極價值在于滿足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需要,實現人的內在本質和價值。馬克思所追求的正義,并不單單只是對市民社會某一個階層的公平正義,更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資產階級自由民主,而是真正普及到全人類,使社會的物質財富資料,生產力發展成果能夠為全人類所共享,是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在這個階段,分配的目的不再是幫助人類解決生存問題,而是更高層次地追求人的本質需要,實現人的本質價值,這些內在價值體現在滿足所有社會成員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關系、提升個人能力及展現個人性格等多方面的需求,這才是分配正義的真正實現[5]。也就是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分配制度的最終歸宿。
二、當前我國分配領域出現的問題
(一)分配起點機會不均。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這就決定了人們必須通過勞動獲得一定報酬,而勞動技能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們報酬的多少,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生產技能、掌握一部分生產要素的人在分配中必然處于有利地位[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的是非均衡發展戰略,國家資源優先向東部地區傾斜,優先向城市傾斜,忽視了農村及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就導致人們在分配上存在機會不均的問題,在農村及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教育、就業、創收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及東部地區,可以說非均衡發展戰略存在著分配起點機會不均的問題。(二)分配過程中存在體制障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生產力及豐富社會財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是,現今中國的按勞分配制度在實質上是被弱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可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設計出按勞分配的具體標準尺度,實際上是按生產要素分配逐步取代了按勞分配而成為居于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7]。這種分配方式從根本上看不利于分配正義的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能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那么就會導致資本逐漸在市場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而普通勞動者付出的勞動無法獲取等額報酬,并且我國目前存在兩大行業壟斷:一是廣播電視、軍工、郵政及交通運輸等帶有濃厚行政色彩的行業;二是金融、電信電力、石化、煙草等行業。行業的壟斷違背了市場競爭法則,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同其他競爭性行業的收入形成了巨大差距。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當前我國在分配過程中存在的體制障礙所造成的。(三)政府對分配結果調節乏力。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調節居民收入,實現分配正義的最后兩道關卡,而我國目前對于收入分配調節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首先是稅收方面,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過低,對高收入人群稅收力度不大,這不僅加劇了中低收入者的負擔,也拉大了與高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其次是稅收監管不力,對高收入群體本來稅收力度就不大,又存在逃稅、漏稅、騙稅的各種違法行為,導致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過高。再次是稅收的種類也未健全,我國除開個人所得稅等少數稅種以外,遺產稅、贈與稅等多項稅種尚屬空白。此外,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總體投入嚴重不足,無法有力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與質量,而從全國范圍來看,社保的覆蓋面也嚴重不足,中西部地區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社會財富無法有效反哺貧困人群,分配正義的實現任重道遠。
三、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當代價值
(一)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核心理念。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國家繁榮、人民富強的根本,如果離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抽象地談論分配正義問題,那么就無法找到公平要求的價值基礎和價值判斷標準,無法找到公平要求與歷史發展的一致性和互動性[8],生產力發展水平才是分配正義的基礎和源頭,不能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空洞地去談分配,毫無疑問是空中樓閣和無源之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穩步上升,但不能就此認為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已達到了很高程度,從而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收入分配層面,這樣無疑是本末倒置,當前我們工作的第一要務仍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持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只有這樣,我們在談論分配問題時,才有更堅實的基礎去切實實現分配正義。(二)落實按勞分配制度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將資本主義分配不公的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認為只有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實現分配正義,現在,我國已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制度,因此,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分配原則。同時,馬克思也認為分配正義是具有歷史性的,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我國生產力仍不發達,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這就決定了我們仍要堅持與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按勞分配為主,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9]。任何偏離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都會使我們走向歧途,都無法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的核心原則。當前我國分配領域存在的最大問題,就在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逐漸在我國分配方式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只有把握住這一社會主義分配的核心原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分配正義。(三)消解分配領域的制度障礙。當前我國分配不公的現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政府層面法律、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政府要確保在分配起點機會均等,一是要推動教育與就業的公平,確保人民發展自身潛質的平臺與機會是一致的,才不會因為教育水平、生產技能、缺乏生產要素等客觀因素而被拉開收入差距;二是要實施均衡發展戰略,政府要重點處理好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兩個關系,不能讓城鄉發展差距及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越拉越大。其次,政府要解決分配過程中的制度障礙,要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既要讓知識技術型人才能夠享受其應得的收入報酬,又能夠提高廣大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使其能夠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使中國所有勞動者都能夠走向共同富裕;還要打破行業壟斷,讓市場競爭法則發揮作用,要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縮小行業收入差距,促進分配正義的實現[10]。最后,政府要加大對分配結果的調節力度,既要強化稅收調節居民收入的作用,又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最大程度地實現分配正義。
參考文獻:
[1]武曉峰.現階段分配正義及其實現條件探析[J].經濟問題,2011(5):9-13.
[2]姜涌.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J].理論探究,2009(2):52-57.
[3]涂良川,胡海波.論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J].現代哲學,2009(2):63-6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藍春娣.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及其對縮小我國收入差距分配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4(8):14-17.
[6]王增收.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與G•A•科恩的政治哲學轉向[J].湖北社會科學,2012(10):15-18.
[7]王維平,張娜娜.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理論學刊,2016(4):17-22.
[8]林劍.應正確闡釋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J].哲學動態,2014(7):5-9.
[9]魏新強.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踐[J].甘肅社會科學,2011(4):219-221.
[10]劉丹萍,陳姿璇.試析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進程[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4):35-38.
作者:鄒月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 上一篇:俗語與民族文化關系探究
- 下一篇:淺析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