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實踐探析

時間:2022-03-11 10:04:23

導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實踐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收錄在CNKI上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為篇名的文獻僅有23篇,有一定引用率的研究成果有10篇,其中主要集中在20世紀后,并且主要聚焦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方面。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得到了深入的繼承和超越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作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對該理論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和趨勢,有利于進一步加強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理論的形成

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使用“意識形態”一詞的次數最多,馬克思從未給意識形態下過一個明確的范疇或定義,“意識形態”一詞一開始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更多是被賦予了否定意義并將此置于一種批判的語境當中。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期間則對意識形態作了相對早期較為明確、寬泛理解———“意識形態即一切思想性的上層建筑”,認為意識形態還應包括多種意識形式,即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在此著作中對意識形態本質上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部分所具有的相對獨立性進行了系統地闡述。《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兩個貢獻之一———歷史唯物主義的集成著作,作為社會意識中的重要部分,意識形態理論則隨著唯物史觀的不斷發展、成熟而得以形成,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正式形成以19世紀40年代末《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即共產黨的意識形態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是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對“意識形態”的概念我們可以得出一種延伸、總結式的解釋:意識形態是以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為基礎,能夠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系統化的思想體系,是社會中的精神層面,對一國政黨和政府具有指導意義,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具有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是社會中的精神層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是來源于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各種政治實踐,在當時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被檢驗和深化。

2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20世紀初,列寧立足于當時俄國的國情以及革命的具體實際,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原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得到了新的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由理論向現實邁進。19世紀末20年代初,列寧提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概念,這標志著列寧的意識形態理論開始形成。樹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加強國家意識形態制度建設等則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超越性的繼承和發展,這對當時指導無產階級開展革命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馬克思主義真正由理論走向現實,并在實踐中得到真理性的檢驗。列寧曾經強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能夠通過無產階級政黨對廣大工人群眾的灌輸使之成為其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當然,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工人階級的“灌輸”原則并不意味著毫無方法規律地強制性輸入,必須同時注意改善方式方法,最終目的是無產階級政黨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真正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并擁護,這就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列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即主張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轉化為指導和幫助當時工人階級革命運動走向勝利的巨大的力量。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另一重要發展是黨性原則的提出。我們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解讀可以歸納出意識形態的第一個基本特征:唯物史觀認為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無產階級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政治立場,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黨性原則,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導無產階級專政運動,與資產階級作斗爭。無產階級政黨只有自己樹立起對科學理論的信仰,重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堅持黨性原則的培養,才能激發出區別于資產階級政黨“無黨性”、工人階級獨有的革命斗志,才能真正用科學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武裝政黨、武裝人民,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認同感,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3新中國成立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歷史證明,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形成始于中國共產黨人接受、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我們黨發展革命、建設國家的指導思想,并于新中國成立之際,隨著社會主義順利改造完成而最終得到確立。1957年就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出了明確的概念,并將其表述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與新建立起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都屬于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上層建筑。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能動反作用與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這繼承又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中國化過程也由此開始。“一定社會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決定的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即一定社會中的思想文化也屬于該社會中的意識形態范疇,思想文化對一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發展理論基本原理的正確理解和繼承,在中國社會中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他指出,文化既反映了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現象,又能夠對社會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起到巨大的作用。還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理解和堅持,分析了思想文化的階級性和思想領域階級斗爭的基本特點,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由文化領域的“批判”引發的“”之后,中國社會滿目瘡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受到嚴重削弱,鄧小平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認識到了本質,最終力挽狂瀾、撥亂反正,并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之后,隨著“三個有利于”“四項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等的提出,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繼承、發展和超越,這對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理論前提。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首先明確并肯定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概念,并進一步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21世紀初期,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又繼承了前人的偉大成果又充分結合了中國的實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再一次飛躍性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創新發展,又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始終指導著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十六大之后,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意識形態工作領域中的重要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括的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是我們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幟。

4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的發展

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都被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持續發展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成果。中國夢作為全國各族人民的理想和目標,本身就是一方面重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夢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堅持偉大的中國夢,不僅能夠激勵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也有利于促進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積極全面了解和掌握對中國夢的有關論述,從自身做起增強對中國夢的認同和自信,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創新。隨著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代,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黨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重視文化的作用,加強文化建設。“文化立世,文化興邦。”文化強國,是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例如,如何通過文藝作品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機結合,以培養更廣大人民群眾對指導思想的全面認識、認同、接受和信仰,是我們要好好考慮的,尤其要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意識,只有相當一部分的文化工作者有意識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創作的思想基礎,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創造出具有影響力的文化作品,使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更加堅固,有利于實現我國文化強國的目標。我國政治意識形態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而我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國所有的公民都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政治信仰。值得重視的是,自媒體時代下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不可忽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種各樣的新興媒體打破了傳統的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也大為降低,面對不可避免的挑戰,對我國新聞輿論工作者講述了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的直觀重要性,并對相關工作作出要求。自十八大之后,執政以來,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領導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作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新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最新成果。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進入歷史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依然指導著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作為社會意識中的重要部分,依然統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

參考文獻

[1]翟宇,張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發展脈絡[J].人民論壇,2016,(36):98-99.

[2]盧曉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產生背景及形成歷程[J].人民論壇,2014,(17):209-211.

[3]石云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J].學習與實踐,2012,(11):18-26.

[4]湯家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3,(04):1-6.

[5]朱繼東.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探索,2014,(05):51-55+120.

[6]劉倉.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J].研究,2014,(03):4-14.

[7]徐守超.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新發展[J].黨史博采(理論),2018,(04):12-13.

[8]李福巖,付欣.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新發展[J].觀察與思考,2017,(12):29-37.

[9]朱虹.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若干思考[J].理論前沿,2005,(09):12-14.

作者:黃少露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