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文化領域的啟示

時間:2022-04-21 11:13:56

導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文化領域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文化領域的啟示

【摘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蘊含著豐富的實踐原理和人民群眾主體思想,帶有一定的辯證否定觀,同時又概括了文化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發展規律。新時期我國不斷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觀,實現與中國相結合的特色化社會主義的強國文化,加強對國家文化的自覺性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提下的文化觀為指導的正確選擇。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我國文化領域現代化建設的啟示影響,更能堅定不移地堅持建設文化強國、科教興國戰略。

【關鍵詞】文化觀;文化自信;文化強國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通過勞動以及參與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與他人之間關系的總和,這就首先明確了文化的創造主體是人本身,其次又明確了文化的創造過程是參與勞動和交往。人不能是孤立存在,從根本上來講,人即為所有社會關系的整體總和,在這種社會關系里,創造的過程中持續總結規律經驗,最終創造出來的就是文化。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就在持續加強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地促進、加強國民群眾對其文化的自覺和自身文化的自信。我國在繼續堅忍不拔地貫徹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前提下,結合具體的國情,開創了一條屬于中國特色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底蘊內涵

作為實踐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是將唯物史觀作為其理論的根本前提,強調的是要從世界觀的角度出發,來認知和研究社會中產生的文化現象,不斷總結文化的發展規律,進而能夠將其為建設社會文化提供有益的指導。在認識論中,馬克思主義強調,認識是從來實踐中而來,在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并被實踐不斷地反饋檢驗其真理性,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前提,在這種實踐中人們不斷地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成果,這一過程又叫作對象化活動,同時又在這種創造活動中發現規律、認識規律、總結規律,并為下一次的對象化活動積累經驗、創造前提,這種經驗規律即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的精神文明成果,又叫作文化。馬克思主義基礎下文化觀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文化觀,這種文化觀也包含著辯證思想,一方面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了人類文化,另一方面人類文化又能反過來影響社會實踐的進步。作為發展的觀點,文化作為社會實踐得來的產物,在產生過程中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和影響。同時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一切發展成果都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社會的經濟發展決定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社會文化又對經濟發展有著能動的反作用,當社會文化成果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就會推動社會的經濟長足發展,反之可能會起到阻礙作用,制約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不斷總結優秀的歷史經驗,同時具有對落后腐朽文化的強烈批判精神,符合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強調文化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作為群眾主體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不僅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物質類文明,更創造出了優秀的精神類的文明成果。人民群眾使用勞動工具,通過勞動過程,將社會的自然財富轉化為人類提供生存、生活條件的物質財富,在這一過程中,又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勞動工具,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水平。人民群眾又直接創造了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所需要的工具,同時為他們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就必須要首先承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二、我國文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歷程

我國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長久的發展歷程不斷積累了多元的文化成果。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更是千百年來無數領導人不斷的堅持和追求。改革開放初期,秉持著兼容并包的思想策略,大膽地做出開放決定,一時間國內外的多元思想充分涌流,相互激蕩。彼時在緊緊抓牢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因為精神文明同樣也是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的重要部分。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也同樣不可或缺。為了實現教育強國,黨和國家做出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即面向現代化、世界和未來,并且規劃出面向全體人民群眾的義務教育政策,將資源極大程度上往精神文明建設方向聚集,從經濟條件上克服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切阻礙?!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彰顯出黨始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道路方向,這一點明確了我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具備執政黨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先進文化的提出,充分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發展特性。先進文化即是反映時展要求,激勵社會長足進步,并且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訴求的文化,同時因其自身的科學性,又能夠不斷地指引其他各種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自十八大以來,世界發展態勢大交融,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境下,我黨提出了具有大格局的情懷與世界全人類范圍擔當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方針。明確了當今的政治格局后,深知作為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和大國擔當是能夠影響世界整體格局的重要因素。這時仍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同時將生態文明的建立與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文化產品樣式不斷豐富,生態效能也在不斷提高。黨的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建議》中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及其產業,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這就意味著,要始終在意識形態范疇下,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指導的地位,堅定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堅持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能夠加強和深化人民群眾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感,激發和促進人民群眾對本民族的歸屬感,將人民群眾的身心凝聚起來,增強民族團結;新時期不斷強調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正是因為國家的文化產品是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關鍵載體,也能形成科學先進的文化產業。當今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了,更是逐步轉移到文化領域,對于文化資源的保護和話語權也成了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

三、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我國文化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啟示

我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給中國革命帶來煥然一新的面貌,就是因為牢牢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一切行動的科學指南。馬克思主義文化是先進文化最根本、最精髓的核心,它貫穿于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要克服多種錯誤文化觀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之所以是先進科學的文化觀念,就在于它是堅持實踐基礎上的文化觀,它首先就要求要以各國基本國情的現實條件為轉移,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矚目的成就,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不斷升級,也使得能夠通過電子技術多方位、及時地了解全世界各地的狀態,在豐富國民思想內容的同時,也給文化意識形態領域造成了沖擊,主要表現為和民族虛無主義。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當受益于改革開放成果的80、90后逐漸成為承擔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一些西方凸顯個性的價值觀慢慢沖擊著當代青年的價值選擇。必須要更加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在肯定思想價值多元化的同時,堅決抵制如拜金、享樂等錯誤文化觀及價值選擇的不良侵蝕。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要始終以人民群眾為發展主體。馬克思主義提出,其思想是為無產階級“量身定制”,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而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那么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也是被其創造和為其服務的。不斷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強調黨要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更要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文化時也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放在首位。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創造主體,又是文化成果的受眾,因此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實現我國文化領域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要充分運用多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文化的發展是與我國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成果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涉及范圍也越來越廣,給人們帶來了新鮮資訊和多元文化。網絡新聞媒體作為多元思想的傳播媒介,地位和影響不容忽視。對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要進行合理的利用,將其轉換成傳播、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有力工具。社會發展不斷賦予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狀況,必須要通過主流媒體的宣傳和監管以達到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地位的目的?,F階段,我國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節點上,必須要物質及精神文明兩手抓,以達到社會全面發展的健康態勢。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我國文化領域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正是因為堅持其主導地位,才能不斷地創造出指導解決中國社會發展變革的新思想、新理論,同時又能創新文化成果,反映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獨到的智慧與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61.

[2]田貴平.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三維解讀[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3]李祥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芻議[J].理論觀察,2020,(4):115-118.

作者:郭聰聰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