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的人類文化現象詮釋

時間:2022-04-05 05:31:00

導語:構成的人類文化現象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成的人類文化現象詮釋

【正文】

,一個“大寫”的名字,沐浴著本土數千年燦爛文明的光華,健步于世界文化沃野,吐納江河百川、宇宙靈秀,閃爍著迷人的人格光暈,構成20世紀影響深遠的人文化現象

世紀之交“構成的人類文化現象”的重新結構和文化審視,顯然是關于人類精神家園集體尋找的必然結果。首先,艱苦樸素、志存高遠、處變不驚、無往不勝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啟示意義。其次,市場經濟的沖擊及價值觀念的調適造成新的心態失衡和價值重構,所代表的價值傾向正好為人們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點。最后,國際巨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一時間,人們發現社會主義“由短變長”,共產主義“由近而遠”。驚訝、惶惑之余,驀然回首,認定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撐之一。

“個性不會從一個人身上跑向另一個人身上,但文化卻可以從一個社會傳播到另一個社會”。(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譯:《文化:歷史的投影》,13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為重要的人類文化存在,現象具有大于個人、超越國界的人類意味。基于此,本文就現象的本體、民族、國家、人類等漸次遞進的世界的人類學意義略作詮釋

一、本體含蘊——自我實現的強人

現象的文化意義,首先在于其本體價值。深厚的本體含蘊在于,他是一位能夠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強人,一位影視明星寫道:“在我的少女時代與青年時代,我最熱愛、最崇拜的男性是。我把所有純真的愛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獻給了他,他是我頂禮膜拜的偶像。”(注:劉曉慶:《我在時代》,載《中國作家》,1992(5)。)非凡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對來說,幾乎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永不滿足的超越意識,決定了他那具有激進色彩的社會主義發展觀。60年代初,在認真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較全面地表述了這種進取與超越思想:

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單靠老東西是不行的。單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列寧,不寫出《兩個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決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現的新問題。單有一九○七年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就不足以應付十月革命前后發生的新問題。適應這個時候的需要,列寧就寫了《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著作。列寧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寫出《論列寧主義基礎》和《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這樣的著作,來對付反對派,保衛列寧主義。我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出了《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些都是適合于當時需要不能不寫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新的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注:參見《的讀書生活》,35~36頁。)

這種追趕社會、把握現實、推進歷史發展的開拓精神使成為永遠站在時代前列的強人,并直接啟發了當代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據雷潔瓊回憶,1949年初,她與幾位民主人士一同去西柏坡面見,“當時還處于戰爭時期,就深謀遠慮想到革命勝利后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問題,想到改善人民的生活問題,使我感到他學識淵博,高瞻遠矚,確是個偉大人物”(注:雷潔瓊:《一次難忘的幸福會見》,載《同志九十誕辰紀念文選》,3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縱觀一生,他從未放棄過探索與奮斗。對此,有過中肯評價:“偉大斗爭的時代必然會生長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過來又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同志就是我們國家這一百多年中最偉大、最卓越的人物。”(注::《最好的懷念》,載《同志九十誕辰紀念文選》,7頁。)美國的施拉姆教授也稱贊是一位“不朽的造反者,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人奮斗”(注:〔美〕施拉姆著、劉李勝等譯:《的思想》,305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正是現象本體含蘊的內在啟示。

二、民族氣度——中華民族利益的優秀代表

就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堪稱忠實而超拔的代表。他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優越感和深沉的民族感情,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成為中華民族利益的新型的優秀代言人。

的民族情結是明朗而一貫的。在他看來,“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注:《選集》,2版,第1卷,161頁。)。在《論十大關系》中,他號召“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他認為,正因為有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才能在長期的求生存、謀發展的斗爭中,不僅沒有被東西方列強所吞噬,相反,而是異常堅強站立并成熟起來。

驚人的洞悉力還在于,在大力張揚民族尊嚴與自信心的同時,始終告誡中華民族務必保持斗志與方向。此乃民族不敗之關鍵。他多次指出,“中國人要有志氣。我們應當教育全國城市、鄉村的每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目標,有志氣。”(注:《選集》,第5卷,470頁。)他辯證地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注:《選集》,第5卷,285頁。)。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上產生過許多為世世代代人民所景仰的民族英雄,毫無疑問,其中最杰出的是同志。”(注:《思想永放光芒》,載1983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今天,我們有責任繼續發揚高尚博大的民族精神,時刻反思數千年來所走過的道路,抓住歷史發展的契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再鑄輝煌。

三、治國風范——國家航船的杰出舵手

不卑不亢、自力更生、和平發展的大智大勇,一定意義上成為中國國格的縮影。所恪守的利益原則是:國家利益高于集體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并且,從根本上講,國家利益勝于民族利益。當民族利益與國家前途高度契合時,國家利益就成為民族利益的集中體現。

基于此,對內力主民族和睦,對外反對大國沙文主義。他極為推崇陸游、張孝祥、張元干、洪皓等南宋愛國主義詩人詩作,稱贊他們代表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事實表明,危亡關頭,總是挺身而出,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置于首位,并為此多次冒險與國民黨合作,堪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49年10月1日,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稱之為“國魂”乃當之無愧。所以,日本學者大澤升說:“是新時代的開拓者,這一點沒有錯。而且,他將作為開創新中國的人物流芳千古。”(注:〔日〕大澤升:《中國向何處去》,載《國外黨史研究》,1992(5)。)

認為,馬列主義是中國人民擺脫苦難和壓迫的指南,沒有這一點,中國人民將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他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注:《選集》,2版,第4卷,1516頁。)

“在足夠的時間流逝后,大多數天才人物在原型無不被看出完全是他時代和國度中的人。他與同代人共享著比他或他的同代人更多的東西。”(注:〔美〕菲立普,巴格比著、夏克等譯:《文化:歷史的投影》,15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時代”之所以成為一種內蘊豐厚的社會文化現象,正是因為他與他的國家、人民間的無限多樣的血肉聯系。甚至,他以自己卓越的才華、信心與毅力,創造了比他預想的藍圖更加充滿希望、更具解釋性的未來。因此,施拉姆評價說:“他矢志不移地謀求中國的繁榮,恢復她在世界上的地位,這無疑是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注:〔美〕施拉姆著、劉李勝等譯:《的思想》,290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鄧小平充分估量到的“開國”功勛:“如果沒有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說沒有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148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人類意義——改變與推動世界歷史進程的巨人

生于中國,屬于世界,可謂重新劃分世界格局并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歷史巨人。不僅異常熟悉中國國情,而且,他對世界形勢的深度關切與理性分析令外國首腦和記者大為驚訝。斯大林在世時,曾夸贊是了解世界形勢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國際友人斯特朗更是由衷感嘆——“主席對世界大事的知識是十分完備的”。

優秀的個人素質、強烈的集體、民族意識與清醒的國家觀念,決定了高尚的人類情懷。在致力于中華民族解放大業的同時,保衛不負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使命,成為20世紀人類思想與政治話語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首先,認為,十月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世界主要存在兩大對抗:一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對抗;二是愛好和平、渴求獨立、爭取解放的廣大第三世界與第一、第二世界中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對抗。因此,他主張徹底打敗法西斯,打倒帝國主義,消滅一切反動派。唯其如此,業已取得的社會主義成果才能得以鞏固,第三世界人民才能求得解放,才能最終實現人類的持久和平。這種跨越國界的人類意識和國際主義襟懷,使有可能及早注意到蘇聯革命的人類學價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后,興奮而敏銳地判斷,它“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注:《選集》,2版,第3卷,885頁。)。之所以堅決抗日和號召全面徹底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仍然是基于推進世界革命進程的考慮。

其次,清楚地闡述了世界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他認為,“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它要領導全世界的革命”(注:《選集》,第5卷,479頁。)。因而,他特別通俗地規定了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則:君子動口不動手,第一條;第二條,小人要動手,老子也動手,即以和平為要,但決不軟弱,更不投降。這也是的人格力量在世界革命中的顯現。

再次,為其更有效地爭取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就必須結成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為此,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宏觀地看,的國際統一戰線思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他不僅重視中國同蘇聯的關系,同廣大第三世界人民的伙伴關系,而且重視與第一、第二世界愛好和平人民間的協作關系,甚至注重與某些反動派暫時地、策略性地和平共處。最有說服力的莫過于他對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評價以及關于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的肯定。當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公布時,許多進步人士想不通,但卻迅即給予積極評價:“這個協定打破了張伯倫、達拉第等國際反動資產階級挑動蘇德戰爭的陰謀,打破了德意日反共集團對于蘇聯的包圍,鞏固了蘇德兩國間的和平,保障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在東方,則打擊了日本,援助全了中國……。在這一切上面,就安置了援助世界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基礎。”(注:《選集》,第2卷,580頁。)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他進一步重申了國際大團結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了團結的廣泛性和國際主義意義:“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注:《選集》,第2卷,659頁。)

最后,從理論高度明確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早在1940年初,就指出:“中國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義更加增大了。……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偉大的一部分。”(注:《選集》,第2卷,671頁。)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之后,更加看重中國事業的世界分量,將解放自己與解放全人類并最終解放自己緊密聯系起來,為世界革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

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潮,迎著轟然作響的新世紀鐘聲,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大旗,執著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追求,是現象的當代中國意義。由此,將中國前途和人類命運聯結起來,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努力提高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而關注人類和平與發展,這就是現象的人類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