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的科學評價
時間:2022-04-11 03:10:00
導語:論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的科學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中央領導集體/思想/科學評價
【正文】〔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107(2000)02-0007-05
從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都有精辟的論述和科學的評價。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思想概論》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教材到課堂,筆者認為必須符合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的科學評價。
一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談如何看待“思想”
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最早見于1943年7月8日王稼祥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他說:“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薄八莿撛煨缘鸟R克思列寧主義,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p>
對自己的理論和思想成就是比較謙虛的。他一直強調要端正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強調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這也是他一生堅持的原則和方向。
1943年前后,當一些理論工作者提出“思想”概念時,表示不贊成,黨內一些同志提出結合祝壽來宣傳思想。聞訊后,1943年4月22日給當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何凱豐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說:“生日決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會生出不良影響。且當時是內外困難的時候,時機也不好。我的思想(馬列)自覺沒有成熟,還是學習的時候,不是鼓吹的時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斷去鼓吹(例如整風文件中的幾件),不宜當作體系去鼓吹,因我的體系還沒有成熟?!保ㄗⅲ海潞蝿P豐.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2.)
的此信,表明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一是不搞他的“50大壽慶?!薄6恰白杂X”他的思想“沒有成熟”。
七大召開前,這個問題又提了出來,王稼祥、劉少奇等都發表了文章,特別是在六屆七中全會時期,中共中央成立了以任弼時為召集人,有劉少奇、、博古、等人參加的專門委員會,負責起草和修改決議,最后由精心修改,形成《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我們黨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確立在我們黨的地位,確立思想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性決議。在七大會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以及黨章的有關規定》,正式把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因為是集體討論,形成決議,也同意了。對此,表示說:“你們一定要用個思想,我也可以同意,因為黨總要找個代表。思想不是一個人的,都是從大家來的,我把它綜合起來,把它概括起來,你們叫思想也可以?!庇纱丝梢?,并沒有將“思想”全都歸于自己的名下,認為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當時對“思想”有著比較客觀、正確的認識。1948年8月13日,華北大學準備成立,吳玉章校長給發來電報,請示是否“把思想改成主義”,知道這一情況后,立給吳玉章寫信,表示:“那樣說是很不適當的?,F在沒有什么主義,因此不能說主義。”
1949年3月,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之時,在七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提醒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并針對有些同志把他與馬恩列斯并列的說法,他及時提請中央作出了“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并列”的規定。
新中國成立后,思想這一提法更加普及。但是對他個人及其“思想”的宣傳,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謙虛的態度。1951年,為了宣傳思想,陳伯達寫了《論思想》的小冊子。當得知這一情況后,當即嚴肅地指出:不要用這個書名,我們中國同志不要同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列,我們要謙虛,我們執行的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樣,根據的意見,此書出英文版時,便改名為《論中國革命》。
1952年9月25日,審閱《人民日報》國慶社論送審稿時,將文中“這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無敵力量”一詞刪去,同時再次批示:“不要將思想這一名詞與馬列主義并提,并在宣傳中盡可能不用這個名詞?!?954年12月5日,專門就思想應如何解釋的問題通知各地說,同志曾指示,今后不再用思想的提法。后來,在通知稿后面又加了一句話:在寫文章做講演遇到需要提到思想的時候,可用同志的著作字樣。
1956年9月,由于同志的謙虛,也為了顧及當時蘇聯對我們提思想很不贊成的情況,對“思想”的提法變得更為謹慎。(《胡喬木回憶》中說明了這些情況)這時,中央集體也認為全黨對社會主義還缺乏經驗,所以在八大會上,劉少奇作的政治報告、作的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設的報告、鄧小平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以及各代表的發言和各類文件中,均未提及“思想”一詞。充分體現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在對待思想上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嚴肅謹慎的態度。因此,在八大和八大以后,極少出現“思想”這一概念。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和戒驕戒躁、謙虛謹慎作風的發展。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們在八大文件里沒有提思想這樣幾個字,但是實際上思想仍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在我們黨內,在我們全國人民中間,沒有產生任何疑問。
1960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在審閱報告中關于思想的定義時,特意加了一句“在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中”,把它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選集》第1~4卷出齊后,還提出要修改毛選的注釋,使提法更為準確。
1964年3月,談及《選集》時說,“毛選里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的代價的!”(注:引自1964年3月24日同薄一波的談話.)這也說明,從來沒有把的著作看作僅僅是他個人的東西,而看作是群眾智慧的集中。
這以后,特別是“”中,由于當時國內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的新情況,使對個人崇拜由反對到接受,走了一段彎路。即便在這時候,對極度吹捧“思想”的傾向,還是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清醒。他對于用“天才論”唯心地解釋他的理論是不同意的,反對把思想庸俗化、絕對化。
1966年7月8日,在給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歷來不相信,我那幾本書,有那樣大的神通,現在經他一吹,全黨全國都吹起來了,真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1966年7月25日,他在一個文件上批示道:“以后請注意不要用‘最高最活’、‘頂峰’、‘最高指示’一類的語言?!?/p>
還針對對外宣傳中存在的強加于人的惡劣做法,再三指出,不要以人家接受思想來判斷這個黨是好是壞,不能以這個做標準。
這些情況表明,對待自己的理論成就是很慎重的,他不贊成過多的評價。他對“思想”所采取的謙虛謹慎的態度,是他的偉大人格的表現,同時,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恢復思想的本來面目,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劉少奇、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論說“思想”
鄧小平說:“我們黨的歷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是從毛劉周朱這一代開始。”(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確切地說,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是黨的七大時才“真正形成成熟的領導”集體的。除外,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還有:劉少奇、、、任弼時。他們都是中央書記處的書記,是中央書記處主席,當時就有中央“五大書記”之稱。
對于思想形成和“思想”這個概念的提出,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的一員,劉少奇有一份功勞。劉少奇說過,思想只能由中國無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創造出來,而其中最杰出最偉大的代表人,便是同志。我們黨能夠成功的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最后形成思想,最大的功勞還是歸功于。他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大所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并系統地闡述了思想。他說:“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這個定義,變成了全黨的共識。
劉少奇說:思想是“我們這個民族特出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是“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的,用以解放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理論和政策。”(注:劉少奇.劉少奇選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44頁.)這個定義也是劉少奇論說思想的重要貢獻。
至于思想的內容,劉少奇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從9個方面對作為“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理論”的思想進行了概括。這就是同志關于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理論和政策;關于解放農民的理論的政策;關于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于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新民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于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于文化的理論與政策。
劉少奇作為我們黨內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某些見解方面,提出的一些思想觀點,為匯總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作了許多準備,有的被吸收或概括在他的著作之中,成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明確使用“思想”這個概念,突出思想的主題是“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理論”,為全黨所擁護,黨章所確認。劉少奇對思想精髓的理解,以及他的理論概括能力,也是同時代人不可比擬的。
劉少奇曾經講過,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真理。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曾經出現把馬列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的經驗神圣化的情況,和劉少奇都敢于頂住錯誤路線,實事求是,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并勇敢地維護真理。這一點,、劉少奇是非常突出的。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和的緊密關系是有目共睹的。對博大精深的思想脈絡,十分了解,能夠準確把握。在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中,和劉少奇等其他黨的領導人一起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早在1943年8月2日,在歡迎他從重慶回到延安的會上發表演說,提出了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這一斷語。在著名的《學習》一文中,高度評價了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科學地論述了思想的發展過程,正確評價了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駁斥了唯心主義的“天才論”和把領袖神化的封建迷信思想。
指出思想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具體化,運用到中國的土壤上,形成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原則、政策和策略。二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還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具體分析了的成長道路和思想的發展,提出學習思想的方法,就是掌握思想的特點,為全面、正確地認識和思想指明了方向。
和在黨的領袖中,他們一起戰斗的時間最長,從1927~1976年,將近半個世紀。遵義會議上發言支持了。遵義會議表明,紅軍的高級將領包括認識到的正確。從此,把的正確領導作為一種信仰,堅信不疑。
曾說:“我感覺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最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偉大思想。因此我下決心一心一意跟干革命,拜為老師,擁護他擔任我們黨的領袖?!?944年在延安編寫紅一軍團史座談會上,針對有些紅軍干部自高自大,脫離群眾的傾向,提出應該搞通思想,學習的思想方法,做到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密切聯系群眾。
全國解放后,常說:“馬列主義思想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彼麨檠舆叴髮W的題詞是:“學習思想,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974年近90高齡的第九遍通讀了選集1~4卷。
任弼時是黨的七大后深受全黨愛戴的書記處五大書記之一??箲痖_始后,任弼時讀了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以及有關新民主主義戰略的理論,他轉變了認識,認為的許多論著,是馬克思主義的創造。特別是1940年,回到延安,他在身邊工作,看到在統一戰線中又團結又斗爭,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的運用,整風運動中思想領導和各種政策的掌握,他開始對“愛戴佩服”,而且認為之所以正確,是“基于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思想方法?!彼?,任弼時在七大的開幕式上說:“在二十四年的奮斗過程中,我們黨產生了自己的領袖同志,同志的思想,已經掌握了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三個字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的旗幟,而且成為東方各民族爭取解放的旗幟,我們應該感到榮幸,我們應該慶賀這個成功?!睆拇?,任弼時心悅誠服地協助工作,成為毛的得力助手之一。
以上說明,思想的提出正如思想的產生一樣,不是個別人的貢獻,而是黨的集體智慧的成果。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論說思想為我們今天在新的歷史時期理解思想提供了正確的思路。
三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論說“思想”
鄧小平說:“同志從1957年開始犯了‘左’的錯誤,最‘左’的錯誤是‘’的十年?!保ㄗⅲ亨囆∑剑囆∑轿倪x[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1.)
由于“”的指導思想被宣傳為思想的最重大的發展,“”本身被宣傳為最偉大的貢獻,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經歷了嚴重的曲折和失誤。由于對這些實踐和思想的懷疑和抵觸,被當作“反思想”而受到斗爭和打擊。從而造成了政治思想上極度的混亂和困惑。由于在逝世后,提出“兩個凡是”嚴重地阻撓了撥亂反正的深入。在這種復雜的政治背景下,還處在被批判地位的鄧小平挺身而出,于1977年4月10日寫信給中央說:“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本瓦@樣,鄧小平與當時的“兩個凡是”的觀點,劃了一道界線。這封信在黨內起了震聾發聵的作用。
從這時開始,鄧小平思考的核心問題就是認為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不能搞片言只語。一方面,鄧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卓越的政治智慧,率先旗幟鮮明地提出“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論斷,認為高舉思想的旗幟,關鍵是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體系,學習和運用這個思想體系,而不是按同志的一兩句話來辦事,更不能用晚年的錯誤思想來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鄧小平又以極大的理論勇氣,高超的駕馭局勢的能力,頂住了否定和思想的潮流,指出和糾正了怎樣把晚年錯誤同思想的科學體系區別開來,堅持歷史真實,高度評價了思想作為“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的指導意義。
思想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發展的學說。鄧小平說:我們要恢復思想,堅持思想,以致還要發展思想。他還說:“深入研究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答案,這將是我們思想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對思想旗幟的真正高舉?!保ㄗⅲ亨囆∑剑囆∑轿倪x[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9.)
正因為思想是我們黨的一面思想旗幟,因此,怎樣科學地評價和思想,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肅和重大的問題。為了統一全黨、全國人民對于這個重大原則問題的認識,以便在這個基礎上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更好地推向前進,后來成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說:“這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很大的政治問題?!保ㄗⅲ亨囆∑剑囆∑轿倪x[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9.)鄧小平指出同志的事業和思想都不只是他個人的事業和思想,同時是他的戰友、是黨、是人民的事業和思想,是半個多世紀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經驗的總結。所以鄧小平說“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8.)
長期以來,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思想基礎。鄧小平說,如果對思想,對的評價不恰當,這就會造成思想混亂,“只能渙散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團結”(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6.)導致政治的不穩定。他還說“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思想嘛……今天相當長的時間,還是要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0.)如果不堅持思想,我們就是喪失了前進的基地,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向前發展。鄧小平在論說思想時能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他長期在培育下,對思想有深刻的認識。鄧小平說過:思想培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他把自己擺在這一代之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的《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就準確地使用了“思想”這個概念。1945年3月15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閉幕前夕,鄧小平在一次關于形勢問題的報告里,提出每個黨員要“更加學習馬列主義與思想”,這是首次將馬列主義與思想并提。
1959年廬山會議后,打著“高舉思想的旗幟”這面大旗,大搞思想簡單化、庸俗化,引起了鄧小平的警覺。1960年3月25日,鄧小平征得的同意,在中共天津會議上,作了《正確地宣傳思想》的講話。指出對待思想不要庸俗化,不要割裂思想;要求在思想的宣傳過程中,還應該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集體領導,是集體領導的代表人,是黨的領袖,應該把看作是黨的集體領導中的一個成員。(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4.)
1975年鄧小平在的支持下復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實行全面整頓,針對、“”在學習思想時搞教條主義、實用主義的傾向,鄧小平說:“我總覺得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怎樣宣傳思想。”(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
由此可見,鄧小平在1977年提出“思想是個科學體系”,不是偶然的。這是他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對思想的深刻認識,是他同、“”的陰謀活動和惡劣學風進行長期斗爭的科學總結,也是他針對“兩個凡是”錯誤觀點,所采取的正確態度。
同思想的評價相聯系的,就是如何評價的歷史地位。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鄧小平,從撥亂反正一開始,就提出“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同志多次反對對他本人的一些不適當不科學的評價,經常教育我們正確理解人民與領導人或領袖的關系?!保ㄗⅲ亨囆∑剑囆∑轿倪x[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3.)評價和思想的歷史地位,最難的地方在于如何評價晚年的錯誤。鄧小平最初講要“實事求是”,后來又加了一個要“恰如其分”(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這就是說,要評價好晚年的錯誤,必須恰當、有分寸,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鄧小平認為,“思想的基本點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志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保ㄗⅲ亨囆∑剑囆∑轿倪x[M].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為了引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正確對待的晚年錯誤,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陳云、李先念等,先后發表文章和講話,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要正確評價同志的歷史地位,繼續高舉思想旗幟的觀點。在全黨展開討論和統一思想的基礎上,在鄧小平的直接指導下,經過多次修改,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思想作出了正確評價,奠定了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也標志著全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鄧小平認為起草這個決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確立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思想。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決議》對作了這樣一個評價: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中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
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論思想,既堅持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性和政治性的統一,糾正了晚年錯誤,又維護了和思想的歷史地位,從而維護了黨的團結和政局的穩定,為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撥亂反正后進行全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既繼承和發展了思想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又按照所開創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軌道,開拓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起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后,鄧小平就一直考慮安排接班的問題,并趁自己身體尚好時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經過十三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利實現了交接,保持了國家的穩定性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連續性。
同志認為鄧小平同志有兩大歷史貢獻:一是領導全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糾正了“”的錯誤,堅持科學地認識和評價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思想的科學體系。二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訂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立了黨在經濟、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軍事、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針政策,成功地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
對和思想,以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多次作出了高度評價,比較重要的文獻有:1993年12月在紀念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的有關部分。表明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歷史時期對思想的新認識。特別是近幾年來,從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出發,論說了學習思想,對我們認真學習和掌握思想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1.從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三次歷史性巨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兩次偉大革命,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樣縱深的歷史總結中,得出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一道,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的歷史必要性。要求全黨同志從這樣的歷史深度、從跨世紀的現實需要、從寬廣的世界眼光,來認識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與此同時,把“領導干部的馬列主義、思想的理論素養”作為提高干部素質的高度來強調,他說“黨的干部特別是高中級干部,要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理論,”(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1-07-02.)“黨和國家高級干部的知識結構、思想理論政治水平、治黨治國的能力直接關系到黨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我們黨歷來極為重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學習和運用。”(注:.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1993.445~446.)
2.在黨的十五大報告里對思想作了最新的表述。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個表述與1981年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有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建設”兩個字,更完整、準確地概括了思想的內容。
與此同時,指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用這個理論武裝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4-01-07.)他說“理論的成熟是黨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皥猿粥囆∑酵窘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保ㄗⅲ海绵囆∑浇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1993.445~446.)
3.在強調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論述了思想的“旗幟作用?!敝赋觥捌鞄脝栴}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在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又一次提出了“旗幟論”。他說“我們黨在七十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在自己的旗幟上寫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寫著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思想,現在又寫上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p>
與此同時,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還特別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旗幟?!?/p>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以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在實踐中運用思想、鄧小平理論,并將這一思想理論推向前進,這正標志著我們黨在政治上的進一步成熟。也表明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
正如所說:“學習馬克思主義,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運用,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保ㄗⅲ海诘诙谥醒胛瘑T、候補中央委員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精神研討班結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8-06-03.)
從中央三代領導集體論思想我們可以看出,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思想的認識既有一以貫之、堅定不移的共識,也有因對思想認識深化而形成的不同概括和表述。我們常說理論要同了解歷史實踐、總結歷史經驗結合起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思想認識的歷史連續性、遞進性,又進一步使我們懂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一部蘊含和體現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活生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