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鄧小平科技思想之比較

時間:2022-04-11 03:49:00

導語:與鄧小平科技思想之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與鄧小平科技思想之比較

【關鍵詞】/鄧小平/科學技術/理論/比較

MaoTse-Tung/DengXiao-ping/scienceandtechnology/theoretical/comparison

【正文】

中圖分類號:NO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但是,由于歷史條件和認識程度的不同,他們所闡發的理論側重點又有所差別。因此,分析和比較、鄧小平的科技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學習和領會思想、鄧小平理論,深入理解和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科技發展地位:從的“向科學進軍”到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對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有深刻的認識。早在1940年,他就曾講過:自然科學是人類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希望人們在科學試驗中去認識自然,并把這種認識轉化為科學技術,進而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取得自由,反映了他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也是生產力的認同。

5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了,我們黨積極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向自然界開戰。在這場不同于兵家用武的新戰爭中,把學習科學技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他曾在全國黨的代表會議上強調:我們進入了……鉆社會主義工業化,鉆社會主義改造,鉆現代化的國防,并且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全黨同志要適應這種新情況,鉆進去,成為內行,這是我們的任務。只要我們更多地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學,一句話,更多地懂得客觀世界的規律,少犯主觀主義錯誤,我們的革命和建設工作,是一定能夠達到目的的。把學習科學技術同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相提并論,進一步體現了他對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進入60年代后,不僅把科學實驗同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并列稱之為人類社會的三大實踐活動,強調科學實驗是人的正確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還從總結中國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的角度,強調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努力學好科學技術。他指出:“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現在,我國社會制度變了,第一個原因基本解決了……第二個原因也已開始有了一些改變,但要徹底改變,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注:.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為此,他一再強調: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強烈地反映了他渴望中國人民盡快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以發展我國的經濟、改變我國的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也體現了他把科學技術看作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大發展的關鍵環節的重要思想。

基于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正是在這一號召的指引下,迎來了我國科學的第一個春天,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眾多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只可惜,這一切沒有能夠很好地堅持下去。“”中,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受到了摧殘,嚴重地阻礙了它的進步和發展,使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愈來愈大。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正確思想和重大部署,還是給我們今天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鄧小平新的科學技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依據。

鄧小平是以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同、一起,為創立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75年當他重新復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就親自抓全國的全面整頓工作,明確強調要把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整頓的重要環節抓緊抓好。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從理論到實踐,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現狀,闡述了知識分子在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中的重大作用,重申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黨對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各項方針、政策,從此宣告:中國歷史上科學的第二個春天到來。

在鄧小平發展科學技術理論的形成過程中,他反復論證并強調最多的仍然是關于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他一方面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存亡的高度來強調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另一方面又站在時代的高度,密切注視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勢,注視著現代科學技術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并且正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鄧小平從當代的科學技術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的發展趨勢中,深刻地領悟到當代世界各個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就是科學技術領域的競爭。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和奠基石。為此,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深刻地闡明了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構成是一個全面滲透科學技術的巨大體系,在這個生產力體系中,科學技術處于頭等重要的戰略地位,起著首要的、決定性的作用的偉大理論。把科學技術從是“生產力”上升到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理論和生產力理論的升華和發展,它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的作用,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關于科技發展戰略:從的“打破常規”到鄧小平的“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學技術改造客觀世界,促進社會發展,體現在實踐中的方方面面。在1953年提出“在技術上掀起一個革命”的思想,很快就為黨和國家所接受,成為具體實施的規劃與措施。1956年春,根據當時所處的國內外形勢,提出中國要搞點原子彈、氫彈的想法,并被首先確定為科技規劃中的最大重點。還預言我們有十年功夫就可能實現,并請、、聶榮臻等人來親自主持制定規劃與負責實施的領導工作。在抓“兩彈”研制的同時,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又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瞄準國際尖端國防科技目標,要求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火箭和衛星計劃。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執行他所提出的“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注:.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的科技發展戰略。

進入60年代,赫魯曉夫背信棄義,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撤走在華全部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使中國科技研究陷入極端困難之中,在經濟上還逼中國還債。國內又連遭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不懼艱難,不怕壓力,指示國務院“以兩彈為主,突破尖端國防”,“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制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松下馬”。明確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注:.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1)“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的這種大無畏精神和對科研工作的直接支持,使得我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尖端技術的偉大成就。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發射成功。同外國相比,我國原子彈到氫彈的試驗成功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時間,而蘇聯用了4年,美國用了7年,法國用了8年。我國發射的第一顆衛星與世界上第一顆衛星升空時間僅相距13年。這不能不歸功于執行打破常規發展戰略的結果。實踐證明,“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不僅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而且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工業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加速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進程。正如鄧小平評價時所說的那樣:“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的這種打破常規、打硬仗的作風,更準確地、成熟地提出“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長期發展戰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全面出擊,這是從中國國情出發的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需要有一個過程,用少量的經費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幾項大的工程,這是黨開創的行之有效的路子,是我國的經驗。鄧小平說:“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因為“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制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制定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鄧小平的戰略思想既建立在他對所處時代科技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基礎上,又立足于中國的國情上。實踐證明了中國發展高科技的作用:從經濟發展來講是一種先進生產力;從軍事角度來看是一種潛在防務力量;從政治作用來說是一種國際影響力;從社會發展而論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

三、關于發展科技隊伍:從的“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到鄧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經常說,人是要有一種奮發圖強精神的。從50年代起他就這樣不間斷地教育我們說,為什么西方資產階級能夠做到的事,東方無產階級就不能做到呢?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智慧的民族,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些充滿激情的教導,長期以來深入中國人民的心中,培養中國人民樹立了只要西方資產階級能夠做到的事,東方無產階級必定能夠做得更快更好的氣概、決心和毅力。在實踐中,使得中國科學技術縮短了在總體水平上逼近和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時間,為實施打破常規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這種勇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志氣,能把一個民族的潛在能力和創造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所以總是強調“我們應當教育全國城市、鄉村每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目標,有志氣”。(注:.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0)

僅有這種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志氣是不夠的,實施中還必須造就一支中國無產階級自己的宏大、優秀和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大軍。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在其提出科學技術革命思想之后,在幾十年內一直致力于造就一支“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隊伍,為開展技術革命服務。盡管對中國知識分子在政策上和工作上有過嚴重失誤、錯誤,但其功不可抹。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的報告中指出:“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干部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在的心目中,無產階級自己的這支人才隊伍是包括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內的,具有合理結構的人才大軍。

根據的構想,要完成歷史向我們提出的造就宏大人才隊伍的任務,大約需經15年時間。頭10年以擴大隊伍的數量為主,后5年致力于提高這支隊伍的質量。這成為人才工程的第一個規劃。要求從50年代后期算起做好兩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方面,各級特別是省、地、縣這三級要有培訓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計劃,各省、市、自治區要有自己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自己的“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注:.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2)另一方面,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和全體人民,人人都要努力學習,特別是“各行各業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注:.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1)

人才是科技信息的活載體,各國科技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布局等諸方面的競爭。當年為實現科學技術革命而造就的這支高素質人才大軍,在現今時期正發揮著他們的巨大作用。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了的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的思想,他說:“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主要是尊重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作為我國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承擔著重大的歷史責任。第一,知識分子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骨干力量,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及在生產上應用的骨干力量。第二,知識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教育科學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第三,知識分子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此,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努力創造有利于知識分子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根據鄧小平的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的方針政策。其中包括:在政治上、業務上信任和依靠知識分子;從優秀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選拔干部;認真貫徹“雙百”方針;積極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為知識分子創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等等。在總結14年來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要努力創造更加有利于知識分子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下決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積極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對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給予重獎,并形成規范化的獎勵制度。”

綜上所述,、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論依據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的深刻認識。所不同的是,提出自己的科技思想之時,正是新中國百業待興、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剛剛起步之際。因此,他更多的是強調要努力鉆研和掌握科學技術,盡快地建立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而鄧小平在提出自己的科技思想之時,正是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已成為促進當代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的第一位推動力之際,因此,他更多的是強調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盡快地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和鄧小平都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和關于生產力的偉大學說。鄧小平則進一步把的科技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