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的現代化思想
時間:2022-04-11 04:10:00
導語:淺析的現代化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現代化/思想Maoze-dong/Modem/Thoughts
【正文】
中國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33X(2000)01-0007-03
一、對中國現代化歷史主題的認識
現代化成為中國的歷史主題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于是,實現現代化以擺脫屈辱和苦難的困境,就成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進中國人反復求索的首要問題。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到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運動,再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力圖把中國引上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然而這一切的努力終歸失敗。中國因現代化努力的失敗而倍受西方列強屈辱的慘痛歷史,使現代化這一歷史主題得到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開始認同現代化的歷史主題,并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認識。
1940年1月,在《新民主義論》中提出“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在這里,實際上已經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綱領。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作的題為《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說:“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2]因此,他指出“在新民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以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新民主義的國家,如無鞏固的經濟做它的基礎,如無進步的比較現時發達得多的農業,如無大規模的在全國經濟比重上占極大的優勢的工業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做它的基礎,是不能鞏固的”。明確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3]
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的任務,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4]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5]
1949年6月,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必須有步驟地解決國家工業化的問題”。[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開始作為政府政策和國家發展目標,系統地提出并得以實施。1953年,在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把工業化作為總路線的主體。1954年,他把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的社會化和機械化,理解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涵。[7]1956年在黨的八大預備會上,把中國能否搞成現代化與在世界上的生存權問題聯系起來。同年11月,他又進一步強調要把中國“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8]盡管后來在對我國主要矛盾的判斷上發生了失誤,但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任務,始終熱情關注,并且付出了極大的精力。
從上述關于中國現代化歷史主題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他的現代化思想有著深廣的歷史淵源;另一方面,他在充分認同現代化歷史主題的同時,又推進了現代化理論的深化和發展。主要體現在把現代化問題置于中國近代史發展的歷史必然之中,來把握中國現代化的現實可能性,指出,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從而解決了鴉片戰爭以來,幾代先進中國人殫精竭慮,力圖將中國引上現代化道路,但終究未能如愿以償的問題,使現代化在中國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二、對中國現代化目標體系的構想
對此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所構想的中國現代化目標是一個宏大的體系,總起來說,是建立在現代大工業基礎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是社會與人的全面變革與發展。
1.關于經濟現代化。1944年給秦邦憲的信中非常明確地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9]“新民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10]實現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大國的轉變,是中國經濟現代化,乃至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根本點。準確地把握了這一點。特別是在50年代,反復思索如何才能迅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使中國迅速趕超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這里應當指出,晚年在現代化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失誤,也在于他陷入了某種急躁情緒,從而離開中國的實際去追求建設速度。這是值得我們今天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須引以為戒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關于政治的現代化。始終把創建一個獨立、自由、統一的民族國家,視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他指出,沒有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就不可能發展工業,“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可缺一的”。[11]這是中國近代以來一條最基本的歷史教訓。一直都把它們并列,作為中國革命的目標。為此,他把獲得民族的自決權視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他認為任何違背人民利益和意愿的行為,都與中國現代政治建設的的宗旨格格不入。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國家。為了維護這種國體,就必須采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現代民主政體,從制度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還十分強調,為了有效地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現代中國政治結構應當建立起一個集中的、高效率的,堅決反對官僚主義的管理體制。他認為,壓制人民意志和權力,破壞政治效率的官僚主義,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極大的障礙。
3.關于文化的現代化。設想的文化現代化的基本目標是“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偉大國家”。[12]他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中系統地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建設的基本方向,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所謂民族的文化,是指中國新文化必須具有民族的特點和表現形式。要積極地弘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堅決反對全盤西化論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所謂科學的文化,是指現代世界已經日趨科學化、理性化,作為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新文化,必須鮮明地體現科學性的方向。同時,必須徹底批判封建文化遺毒,堅持以實事求是的分析批判態度對待任何外來文化,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理論指導下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化。
4.關于人的現代化。非常強調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全面徹底的社會變遷過程,是社會與人交互作用,共同變遷的過程。認為社會現代化必然帶動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又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的內在驅動力。他在《實踐論》中,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把人的主觀世界的改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到現代化建設中至為重要的高度,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建國后,進一步強調,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剝削者要改造,勞動者也要改造。其目的在于造就出一代又一代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有文化,有覺悟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既是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上述關于中國現代化目標體系的構想包含了這樣一個基本意蘊,即現代化應當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這在本質上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的內在統一關系。所期望的是在經濟繁榮的同時,獲得社會的全面進步;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境界也日益高尚;社會既發達又平等。從而為我們描繪了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
三、對中國現代化具體道路的探索
一般而言,最早邁向現代化的國家,其現代化進程具有自下而上的性質。即由技術、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等的現代變遷導致政治結構的改變。這種現代化進程呈現出一種漸進、分散的特征。在分析了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的基礎上,認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來說,只能經歷一場政治革命,建立起強有力的政治權威之后,自上而下地推進現代化建設,政治因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采取一種高度集中的發展途徑。即由統一全國各民族的中央政府統一規劃中國現代化建設目標、進程,統一組織、調動全國的力量,以相對集中的形式,強有力地推進現代化的進程。
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探尋了中國現代化的現實動力問題。首先,他突出地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推進作用。在他看來,近代中國倍受列強欺辱,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社會制度的腐敗從根本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的發展,堵塞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道路。而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解放了生產力,因而可以極大地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正是基于這些認識,建國后不久,就迅速提出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現代化的巨大動力。認為,現代化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革命,只有實現技術方面的革命,才有可能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的現代變遷。否則,一切無從談起。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及時地提出了由過去的革命到技術革命和文化上的革命的歷史轉變的口號。與此同時,充分肯定了科技人員等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他指出,要“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落后的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13]再次,還強調了人的變革對于現代化的推動作用。所講的人的變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價值觀念的變革,即樹立起現代嶄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使人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普遍地形成認同態度;第二,認識能力的提高,即通過文化的普及、哲學的普及,從根本上提高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強化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堅韌意志。在對中國現代化具體道路的探索中,還具體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如他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戰略方針,著眼于造就一個民主集中、生動活潑、心情舒暢的政治局面;提出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概念,在經濟建設中反復強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要求實現農業內部的平衡,工業內部各部門、各環節的平衡,工業和農業的平衡,等等;提出了思想文化領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思想等等。歸納起來,探索的這條道路,是一條與他對現代化涵義的理解,與他的目標模式相契合,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廣泛領域的綜合推進、整體發展的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是,也應當指出,在對中國現代化具體道路的探索中,也存在歷史的局限性。他提出以高速度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對中國社會工業化啟動的極低的歷史起點認識不足,因而犯過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急于求成的錯誤。同時,反復強調,“以農業為基礎”,但從根本上說,他未能提出一個現實的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未能指出一條實現產業結構轉變和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道路等等。
造成現代化思想和實踐失誤和不足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觀歷史條件方面的因素。而且,即使就失誤而言,也是他在探索過程中的失誤。雖然未能最終完成對中國現代化思想的“集大成”事業,但是,他的后來人在推進這一事業時,與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連續性。
四、的現代化思想對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全部理論和實踐都是近現代先進中國人的中國現代化艱苦探索的繼續。他關于現代化的許多思想,比如造成東方不發達狀態的正是西方列強侵略的同一歷史進程的思想,不能把現代化理解為單純的經濟發展過程的思想,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思想,等等,都是對西方經典現代化理論的沖擊,為當代現代化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新思路和十分有益的思想素材。雖然領導中國進行的現代化實踐,未能達到理想的勝境,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啟示。
啟示一: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項未竟的事業,為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盡管須臾不忘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但由于他對現代化進程的普遍性認識不足,在其晚年提出了“抓革命促生產”,“以階級斗爭為綱”等錯誤口號,偏離了這一任務的中心,即經濟建設,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遭受挫折。
啟示二: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現代化進程。任何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急于求成的做法只會給現代化事業帶來危害。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建設的速度問題。同時,也要反對消極觀望,無所作為的錯誤行為。
啟示三: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因為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動力。
啟示四:必須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標。
收稿日期:1999-09-05
【責任編輯】楊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