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發展史上兩個高峰比較研究

時間:2022-04-11 04:10:00

導語:思想發展史上兩個高峰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發展史上兩個高峰比較研究

【正文】

思想形成發展的過程來看,在思想發展史上兩個高峰:一是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形成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一是5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并有重要的理論建樹,從而形成思想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比較兩個高峰的特點,探究其成因,對于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研究理論成熟的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思想兩個高峰雖然形成的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不同,所要解決的任務不同,峰巔高低不同,但在探索的思路、探索的過程、理論涉及的基本問題以及探索的保證因素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從探索的思路來看,都強調走自己的路,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或建設道路。

兩個高峰的形成都是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結果。獨具中國革命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在中國革命屢遭失敗的情況下,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敵我力量之區域分布等客觀現實出發,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縝密思索之后,遂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不久即提出了黨和無產階級必須從敵人統治力量較強的城市退卻,向敵人統治薄弱的鄉村進攻,開展農村土地革命斗爭的主張,并在實踐上首先實行戰略轉移,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馬克思沒有說過,列寧沒有走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獨創。正如鄧小平說: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結果。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開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貧窮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我黨面臨的一個前無古人的歷史課題。在當時帝國主義封鎖的情況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已取得的成就,使我們自然地走上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隨著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的加快,蘇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十分敏銳地覺察出來,他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要以蘇為戒,強調中國與蘇聯的國情不同,不能簡單地照搬蘇聯模式,要批判地對待蘇聯的經驗,走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帶領全黨經過艱辛努力,探索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及其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依稀可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雛型。盡管這一十分可貴的探索及其產生的絢麗多彩的理論沒有在建設實踐中完全實施便旋即發生了逆轉。但它卻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建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奠定了重要基礎。兩次高峰說明,無論搞革命還是搞建設都要把馬列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

(二)從探索的過程來看,都反對教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思想形成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在與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做斗爭,特別是與黨內教條主義做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思想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不斷結合的過程。20年代末30年代初,黨內盛行把馬列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絕對化、神圣化的傾向,以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最為突出。他們一切以本本或蘇聯的經驗為真理標準,在中國革命道路問題上,頑固地堅持城市中心論,結果一次又一次地給中國革命造成慘重損失。而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貫徹馬列主義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認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在實踐中擺脫了俄國模式的束縛,從攻打中心城市轉向進軍農村,從而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針對黨內盛行的教條主義,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哲學上總結了這一經驗。是堅持本本還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兩種思想路線在實踐中發生了明顯的碰撞。遵義會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總結了黨領導武裝斗爭的經驗教訓,肯定了的積極防御的戰略戰術思想。開辟的井岡山道路被確定為中國革命的道路。抗日戰爭時期,經過,清理了黨內種種錯誤思想,全黨上下普遍而又心悅誠服地認識到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范,是指引革命勝利的旗幟。七大規定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占據統治地位。正由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才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勝利,才有可能對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行總結,思想也才可能從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建國初期,我們黨較好地堅持并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復強調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既要學習蘇聯,又要“以蘇為鑒”。為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寫成《論十大關系》這一光輝文獻,形成了一整套與蘇聯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論十大關系》始終貫徹了我黨實事求是的思路路線,體現了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方法。如果說,的《反對本本主義》是對盛行于30年代教條主義的一次批判的話,那么,《論十大關系》則是對盛行于50年代經濟領域中的教條主義的批判,揭開了我黨歷史上第二次反對教條主義斗爭的序幕。在黨的正確思想路線指導下,八大準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變化,做出了一系列切合實際的重大決策,如關于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主要任務的變化;關于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關于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等,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綱領,這些都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