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兩化貢獻論文
時間:2022-07-20 03:58:00
導語:的兩化貢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普遍原理//思想
【正文】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801(2003)03-0012-06
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現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思想的根本內涵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在中國具體化,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馬克思主義化。為現代共產主義運動做出的“兩化”貢獻,成功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引導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帶領解放了的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是“兩化”的基本前提
中國共產黨問世以前,為什么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理論不能拯救災難的中國?為什么馬克惠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以后,中國革命便發生了嶄新的變化?認為,根本原因就在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它給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的科學世界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了實現偉大的歷史使命,不僅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且必須善于將這一理論運用于不同的國家,找出它的特殊規律,進而制定正確的綱領和路線。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踐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性。認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哲學根據”、“一切工作的指針”。
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了銳利的“武器”。借用戰爭中“武器”這個概念來形象地比喻革命理論的重大作用,進而說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中的威懾力量,告誡中國共產黨人拿起這個“武器”。因為它是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武器”,是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銳利武器。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又形象地把列寧、斯大林比作“兩把刀子”,實際上講的是理論“武器”的作用。無產階級政黨只有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武器”,才能洞察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尋找革命的基本線索,制定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引導革命走向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拿起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武器”的杰出代表。
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革命實踐提供了“指南”。指導無產階級政黨從事和領導偉大的革命運動,必須以革命理論作為行動的指南。沒有革命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盲目的實踐一定要碰壁;只有革命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是自覺的實踐,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常提醒我們:他們的學說是行動的指南,不是理論的教條。辨證地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尋找理論與實際的最佳結合點,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在整個革命生涯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
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觀察世界的“望遠鏡”。把理論的作用比做“望遠鏡”的作用,首見于1936年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說:“我們的眼力不夠,應該借助于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1-1]。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一文中,他談到黨的領導,多次講“預見性”,認為“望遠鏡”也好,“預見”也好,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實質上是要求我們黨的領導要站得高,看得遠,要能夠預見形勢發展的趨勢和一般結果。就是說,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理論的預見性對于中國共產黨、對于黨的領導干部來講尤其重要。作為領導,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不能算是好的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明顯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可見,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沒有領導就沒有勝利。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政黨要能夠預見未來,做出超前的科學決策,必須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因為它是由必然王國進入到自由王國的理論支柱。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總是站得比其他人高,看得比其他人遠,能夠做出科學的預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純熟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學習。
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了勝利的“旗幟”。自從踏上革命道路之日起,就始終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中國共產黨建黨以前,1920年11月25日,同時給向警予、歐陽澤、羅章龍、李思安、張國基等新民學會會員寫信。他在給羅章龍的信中說:新民學會須“變為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他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偉大旗幟的杰出代表。他提出要高舉十月革命的旗幟、馬克思列寧主義偉大旗幟萬歲,認定馬克思列于主義的旗幟是“當代世界人民革命的旗幟”。的一生,是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偉大旗幟的一生。大革命失敗以后,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列于主義的旗幟,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使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他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在延安窯洞的年代,他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奔赴延安,集合在這面旗幟下,跟著共產黨干革命;在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他挺身而出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反對現代修正主義。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才能不斷戰勝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
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屈服強大的敵人,沒有被困難所嚇倒,靠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指引,特別是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作為精神支柱。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因此能夠在革命和建設中表現得無比英勇,不怕困難、恐懼、死亡。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本人就是這樣。自從“信仰共產主義”之后,就從來沒有動搖過。說,他自己長期受打擊排擠,遵義會議前就有20次,還曾受過開除黨籍、撤職、降職等處分。在逆境中,他并沒有灰心喪氣,理想信念沒有動搖;他閉門讀馬列主義書籍,總結革命經驗。說:“中國自有科學的共產主義以來,人們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國革命也改變了面目。……現在的世界,依靠共產主義做救星;現在的中國,也正是這樣”[2-1]。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這些品格和特點,決定了它是指導無產階級政黨的行動指南。在世界上,凡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無一例外地都必須遵循它,并在它的指導下進行革命和建設。廣大人民群眾一旦掌握了它,就會變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然而,在實踐中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不同于中國,中國又不同于法國。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他重視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更重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成功地應用到中國的具體環境,使之在中國具體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南,其核心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2-2]。這是全黨急待解決的根本問題。為此,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見解。
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必須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是普遍真理,是共同規律。但是,“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2-3]。必須堅決地反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成“圣經”,簡單地機械地重復馬克思主義“個別詞句”,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的人就把自己打扮成馬克思主義者,用“滿口革命詞句”去“閹割革命理論的靈魂”。“許多同志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所以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這種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別是對于中級以上干部,害處更大”[3-1]。因此,要教育全黨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不要象形而上學、教條主義那樣,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千古不變的教條,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方法到處硬套。
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必須在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問題上下功夫。一向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如果不同實踐相結合,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革命實踐如果不用革命理論作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這兩句話是對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相互關系的絕妙寫照。對此,鄧小平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是對革命最偉大的貢獻。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一直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將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相結合。他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2-2]。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由于教條主義指導我們的革命、使革命遭至失敗的教訓實在令人沉痛。白區幾乎損失100%,根據地和紅軍損失90%,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使中國革命的勝利進程更加長期和復雜。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1-2]。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一定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要堅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1956年8月,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議上,在談到如何反對主觀主義時,講了一段精彩的話,“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如果不結合,那就不行。這就是說,理論與實踐要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按照辯證唯物論,思想必須反映客觀實際,并且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檢驗,證明是真理,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4-1]。只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3-2]。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主觀主義不僅現在有,將來還會有。一千年,一萬年,只要人類不毀滅,總是有的。因此,克服主觀主義,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長期的任務,是共產黨人永遠答不完的卷。
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必須在應用上作文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質在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實際,這是兩者結合的關鍵。如果成功了,說明找到了最佳結合點。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這個問題。關于這一點,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以及《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他都有精辟的論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如果你能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3-3]。為此,提倡“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3-4]。簡言之,就是“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為,讀書是學習,應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在戰爭年代,“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1-3]。“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2-3]。認為,不能泛泛地學習,而要帶著問題學習馬列主義著作。這樣的學習才管用,才有效。他在革命和建設中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根據我們的斗爭需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針對黨內的思想狀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了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了提高黨的領導本領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了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等等。這些學習方法的共同特點,就是強調在應用上作文章。“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3-5],這就是結論。
把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經驗馬克思主義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一點必須遵守。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一點上,而要在新形勢下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也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任務。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他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又在中國革命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
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在《實踐論》中有段精辟的論述:“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1-4]。就是說,客觀世界的變化沒有止境,而人類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真理也沒有盡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必須與時并進。“當某一客觀過程已經從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發展階段推移轉變的時候,須得善于使自己和參加革命的一切人員在主觀認識上也跟著推移轉變,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務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適合于新的情況的變化”[1-5]。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發展的、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止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沒有生命了。“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4-2]。
馬克思主義在斗爭中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采也必然還是這樣。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同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作斗爭中實現的。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對反面的東西知道得太少,你不研究反面的東西,就駁不倒它。“我們決定擴大發行《參考消息》,……把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擺在我們同志面前,擺在人民群眾和民主人士面前。讓他們受到鍛煉。不要封鎖起來,封鎖起來反而危險”[4-3]。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著名報告中,說:“馬克思主義也是在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在開始的時候受過種種打擊,被認為是毒草。現在它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還在繼續受打擊,還被認為是毒草。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馬克思主義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還是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4-4]。因此,兩種思想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4-5]。在我們國家里,大多數人承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那么能不能對它加以批評呢?當然可以。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它是不怕批評的。如果害怕批評,如果可以批評倒,那么它就沒用了。馬克思主義者不應當害怕任何人的批評。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在人們的批評中間,就是要在斗爭的風雨中間,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擴大自己的陣地。
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理論,寫出新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僅要在中國具體化,即指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而且要使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即上升為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是分不開的。沒有偉大的實踐,就沒有理論的大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聯合起來壓迫中國人民。在這樣的國情環境中開展共產主義革命,前無古人。為了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分析中國社會的錯綜復雜和變化多端的矛盾,尋找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具體革命道路,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總結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思想。專門闡述了如何對待“老祖宗”和創造“新理論”的關系問題。他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5-1]。試問,“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列寧,不寫出《兩個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決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現的新問題。單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還不足以對付十月革命前后發生的新問題。適應這個時期革命的需要,列寧就寫了《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著作。列寧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寫出《論列寧主義基礎》和《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這樣的著作,來對付反對派,保衛列寧主義”[5-1]。就我們國家來說,“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5-1]。于是,“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就成為歷史的必然。就是說,在豐富的經驗的基礎上,把它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所以,認為,只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并把它上升為理論,才能使中國豐富的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在這一點上,是中國共產黨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杰出代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思想”[6]。這些獨創性的理論主要包括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關于戰略和策略、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于黨的建設。此外,還有《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大量名篇名著。這些都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愧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
實現馬克思主義“兩化”是共產黨人的長期任務,必須“與時并進”
形勢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中國共產黨由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黨的地位和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和中國革命豐富經驗馬克思主義化,是否過時了,是否必須堅持下去,做了肯定回答。
認為,不管形勢和任務發生怎樣的變化,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1959年2月,同智利《最后一點鐘》報社社長阿圖羅·馬特·阿里山德里談話時指出:“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至今未變,個別結論可以改變”[5-2]。之所以反復強調“基本原理至今不變”,“基本原理必須遵守”,主要是因為它是“共同規律”、“普遍真理”。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大廈中的精華和瑰寶,是新形勢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基本原理為黨提供了一般指導原理并奠定了全部活動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未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我們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主要是指基本原理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靈魂。這也是鄧小平提出的,馬克思不能丟,列寧不能丟,不能丟,一句話,老祖宗不能丟的根本原因。
認為,掌握基本原理是必要的,但是單靠老祖宗不行,必須“與時并進”發展理論。任何一種科學的理論,都是歷史的和邏輯的必然,是民族精神的產物和時代的精華。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列寧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思想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后的中國,就是明證。馬克思主義每前進一步,都有豐富和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早在1947年10月,在陜西省佳縣白云山廟會看完演出后,向劇團贈旗,旗面上他親筆題寫了“與時并進”四個大字。1959年2月,又說:“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問題都加以解決。俄國的問題只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5-3]。同樣,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在之后,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當前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到一個新境界。
堅持“與時并進”,就要投身到變化了的偉大實踐中去,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引下,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發展新理論,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任務。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擺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挑戰極其嚴峻。從國內來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從國際來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站在時代前列,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現代化的實踐中,在實現祖國統一的奮斗中,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事業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永遠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并進”的偉大品格,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收稿日期]2003-05-30
【參考文獻】
[1]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2[-1],111-112[-2],181[-3],296[-4],294[-5].
[2]選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1],534[-2],533[-3].
[3]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1],796[-2],815[-3],80[-4],802[-5].
[4]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1],231[-2],196[-3],230[-4],230-231[-5].
[5]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1],1[-2],5[-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修訂)[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47.
- 上一篇:黨史建設思想論文
- 下一篇:建黨思想理論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