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創造者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0 04:21:00
導語:歷史創造者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曾系統地學習與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在內的著作,閱讀中國人翻譯的蘇聯哲學教科書及中國人自己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從這些著作中,系統地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使他進一步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探討歷史創造者問題。他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并結合他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經驗與體會,提出了關于歷史創造者和歷史創造問題的三個著名論斷: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唯一動力;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
在以上三個論斷中,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和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兩個論斷基本含義相近,而且都有相同思維的直接起因和相同的歷史文化思想的內涵,這兩個論斷明確地斷定了人民或勞動人民是歷史創造者即歷史創造主體,具有深厚的歷史哲學的意味,如果進一步深入剖析其中的哲學內涵,對于研究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哲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整個的歷史過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民群眾本身的發展所決定的”的論斷,但這一論斷所肯定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的發展決定歷史過程,而且反過來人民群眾也由歷史過程所決定,而是以人民群眾與歷史過程之間的辯證關系來考慮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并未直接斷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列寧承認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創造歷史,又承認歷史是由千百萬人獨立創造的,他指出:“在一百多年以前,創造歷史的是一小撮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工農群眾則尚在沉睡不醒的狀態中。因此,當時歷史的進展也是緩慢得可怕的”,“現在資本主義大大提高了一般文化,其中也有群眾的文化。戰爭喚醒了群眾,以空前未有的慘禍和痛苦激起人們。戰爭推動了歷史,于是歷史在現時就是以火車頭般速度飛快前進,現在,歷史是上千百萬人獨立創造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門前了。”(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歷史科學》,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列寧主要是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大眾文化,從而使勞動群眾享有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同樣的文化教育與文化創造的權利,人民群眾創造了新文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而且列寧還斷定了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也創造了歷史,顯然這里所講的歷史,主要是指文化活動。而提出了勞動人民創造歷史,并明確指出歷史不是由帝王將相創造的,不是英雄人物創造的,這不是簡單的關于個人和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而是從歷史的創造者的高度對歷史的本原的反思,或者是說對決定歷史運動的根本力量的反思,是具有歷史哲學的意味的,而不可等同于一般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中的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當然,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論斷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的。下面,我們試著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論述這個論斷所具有的合理的內涵。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力量,人類歷史發展歸結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而勞動者廣大的勞動人民是生產力諸要素中首要的起決定作用的要素。或者說“全人類第一個生產力就是勞動者”(列寧),這樣看來,歸根結底,是廣大的勞動者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提出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論述正是基本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理,在1938年所讀的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所著的《社會學大綱》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力的諸要素:“社會的生產力是生產過程中物的要素與人的要素之統一,即生產手段與人類勞動之統一”,“從社會的方面看,社會的生產力是社會的人類及其所創造的生產手段之社會的內容。”還說:“勞動者是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等等。正是以這些原理為基礎,而提出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論斷的。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論斷也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歷史的基礎的思想相符合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物質生產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創造歷史的不是別的,正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廣大勞動人民。恩格斯還直接指出:“自階級產生以來,從沒有一個時期社會上可以不要一個勞動階級而能夠存在下去……不管不事生產的上層社會發生什么變動,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也無法生存。”這也是肯定勞動者創造歷史的作用,肯定勞動者在社會歷史中的基礎地位。
其次,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不僅是人類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也是人類文化與文明成果的直接或間接創造者。從總體上看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全部成果都是建立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基礎上,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就表明文化成果是建立在物質生產活動及經濟關系基礎上的,因此文化從根本上講也是由勞動人民所創造。至于文明成果,更離不開物質生產活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作為基礎,因此從根本上講,人類文明的成果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不僅如此,勞動人民還直接創造詩歌、戲曲、通俗文學、講唱文學等文學形式和創造了人類發明的大部分,可以說人類文化和文明中有相當部分都是來自于勞動人民。
最后,在革命與戰爭時期,勞動人民武裝起來,推翻舊的統治,建立新的社會生活,從而又推動歷史發展,創造了新的歷史。曾以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為例來說明廣大勞動人民的這種歷史創造作用。他認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較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歷史創造作用其實質,在于打破一個舊的秩序,而建立新的秩序,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此層含義在前文已詳細論過,此處不再贅述。
我認為勞動人民創造歷史思想從以上三個方面都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盡管的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思想不可避免打上了當時那個特定的時期的深深烙印,但也應當充分肯定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
從對歷史的哲學本體論反思的角度來看,歷史的創造者問題實際上關系到決定歷史的根本力量、歷史的本原問題。因為歷史是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的,而人的活動即實踐活動其主要的特點在于其創造性或者說改造性、歷史在本質上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展示。在《實踐論》中認為,人類實踐活動有四類:生產活動、政治活動、科學實驗及文藝創作。這四類活動無一不是創造性活動,無一不是對外在的對象的能動改造,而且正是這四類活動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基礎。當然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物質生產活動在以上四類活動中具有根本的地位,是決定與支配其他三類活動的帶有根本意義的實踐活動,從而對于整個人類歷史來講,也是一種最終的起決定作用的實踐活動,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活動都有一個主體問題,即實踐活動的承擔者問題,這里自然就凸顯出來了歷史活動主體即歷史創造者問題,誰創造了歷史?當然是人,但人與人之間總有區別的,首先這里所說的人是歷史上的人而且是指作為以上四種實踐活動的承擔者意義上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具有充當歷史創造者的資格。這四類人就其共同特征而言都是勞動者,區別在于“勞力”與“勞心”的不同,不過也很難區別出何者是體力勞動,何者是腦力勞動,應當說都是體力與腦力的綜合,可能各有側重點的不同。這樣來看,提出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如果把人民這一概念稍作寬泛理解不僅僅理解為工農的話,是否具有其內在的歷史的本體論的意味呢?我認為,正是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因為提“創造”就把歷史本體論問題提出來了。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上帝”成為具有本原意義的事物,如果認為上帝創造了人類歷史,那么人類及其歷史的本原與始基自然就在于上帝那里了。同樣如果認為人民創造了歷史,那么歷史的最終的決定的力量應當從人民那里去尋找,而不應當從上帝那里去尋找。也就是說,“創造”概念本身就內含著一個何者為根本或者說何者具有本原的意義。其次,在四類實踐活動中,物質生產活動無疑是最為根本性的活動,因此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即狹義上講的勞動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又具有一種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從最終意義上講,可以認為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人民創造了整個歷史。由此可見,所講的人民創造歷史和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思想確實包含著一個深層次的歷史的本體論問題,也就不可以泛泛地僅僅從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的角度加以思考了。
就歷史創造者與歷史運動的關系而言,歷史創造的過程,也正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過程。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一是歷史創造者的活動總是伴隨著歷史的前進。因為歷史上任何一種創造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帶有創新意義的活動,所謂創造創新,即開創前人未有的局面,這也就是歷史進步。二是歷史創造者的總體是在不斷進步的,這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原因。歷史創造者本身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從古到今,勞動者的身份發生了多少變化,這且不言,就其他活動而言是如此,人類實踐總在更新,總在前進,當然任何時代的創造活動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的,也正是如此,人類才有進步,歷史才向前進。歷史創造者的總體演變、變化是向著一個更好更進步的方向發展的,今人比前人聰明,比前人更善于創造活動,這是不爭的事實。三是歷史運動是各類歷史創造者的綜合創造活動的結果,這就是列寧說的歷史是由千百萬人獨立創造的意思,雖然是各自“獨立創造”,但卻形成一種合力,形成一般歷史的潮流,使歷史有所進步,有所前進。總之,歷史創造活動實際上正是歷史運動的推動力量,是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這就是所說的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歷史哲學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