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探索論文
時間:2022-02-03 04:56:00
導語: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是與我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步的。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便利用規律來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者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這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這些成就為鄧小平理論的創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也給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一)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方針,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以蘇聯為戒”,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聯模式的建設道路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由空想形態發展到科學階段。他們對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歷時態”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特征提出了天才的構想;但在如何建設這種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他們只是強調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去創造。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重大的歷史性勝利則使社會主義又由科學構想變成了現實制度。在如何建設這種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的“共時態”的社會主義問題上,列寧曾實行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轉而退卻實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又形成了經濟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
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但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這是我們黨面臨的全新課題。鑒于我們黨對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知之甚少以及經驗理論和思想準備不足的現實,曾號召過“學習蘇聯”。這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并且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但蘇聯的經驗并不都是成功的,蘇聯成功的經驗并不都適合于中國的情況,學習蘇聯終究不能代替對自己建設道路的尋求。中國共產黨20世紀的歷史證明,道路問題是構成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因素;解決了道路問題,其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富有創新精神的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堅決反對照抄照搬蘇聯模式、把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做法,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做法總覺得“不滿意”和“不舒暢”,缺乏個性。特別是蘇共二十大揭露出來的蘇聯經濟工作的錯誤和我國照抄蘇聯經驗所暴露出來的弊病使他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什么樣的道路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他認為,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他說,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實際表明已開始思考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問題,這種探索首先主要表現在他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做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這個報告是同志在聽取了農業、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34個部門工作匯報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思考的重要文章;報告確定的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的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以蘇聯為鑒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是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先聲。
(二)關于社會主義的歷史定位,即在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明確指出我國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是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題中之義。2003年7月1日,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把“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作為我們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的征程中將長期面對的三個重大課題之一。回顧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傳統社會主義失敗的總根源是沒有正視和解決社會主義的一般邏輯出發點與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之間的矛盾。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比抽象的理論設計豐富復雜得多,這就要求人們用審慎的眼光看待既有的觀點,準確分析自身的實踐特點和歷史方位,不用“未來的磚頭”營造“現實的社會主義大廈”。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邏輯起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不是中國資本主義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而是在世界資本主義鏈條體系中最薄弱環節撕開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突破口,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后是其突出的特點。如何認識這種社會主義,找出其共性和個性來建設和發展它,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項新的偉大任務。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和觀點。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嚴格區別了“建立社會主義”和“建成社會主義”這兩個不同的概念。1956年1月,在全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指出,社會主義是進入了,完成了沒有呢?還沒有。這個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人,但尚未完成。1957年2月,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更加明確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為了更加明確社會主義的“建立階段”和“建成階段”的差異,從生產關系的完善程度與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的理論視角和物質基礎的實踐層面進行了剖析。他認為“建立階段”之所以不同于“建成階段”,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但它又還很不完善,還有一個需要繼續鞏固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生產建設剛剛開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不充分,還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使社會主義生產力有較為充分發展的階段,建立起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農業基礎。
第二,在總結“”和化運動的失誤、挫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和化運動的錯誤,負主要責任,也是黨內較早覺察其失誤的第一人。他在領導“”和化運動受挫以后,開始總結經驗教訓,反思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他先后在1958年的第一次鄭州會議、八屆六中全會和1959年的第二次鄭州會議上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所有制、按勞分配、向共產主義過渡等問題。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期間,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他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我國目前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這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次偉大的理論創新。
第三,闡明了在中國建設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認為要把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中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因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快地發展起來,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年的時間是不行的。他反復告誡人們: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要使中國變成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間。
從“超階段”和急于求成地建設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思想的產生,以及對建設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艱巨性的準確估計,表明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一步步地深化和前進,盡管它表現為一個曲折的過程。
(三)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并提出了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
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就在于科學地確定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握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保證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一部社會主義歷史,從最簡單的意義上來說,就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史和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就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運動及其趨勢,是正確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必不可少的理論準備和前提。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作過某些原則的論述,表現出了經典作家的深邃洞察力,但限于歷史條件,他們還不可能對此作出全面的解答;列寧雖曾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的重要思想,但未能系統地回答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堅持唯物辯證法,并根據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思想,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作了系統的理論上的闡發。這主要集中體現在于1957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所作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以及在此前后的一系列講話中。
第一,指出了“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觀點的危害性。1936年蘇聯宣布建成社會主義以后的一個長時期中,斯大林曾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是“完全適合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在政治上和道義上是一致的。這種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正如所指出的:沒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天真的想法。正是由于斯大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否認蘇聯社會存在矛盾,因此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結果導致混淆敵我矛盾的嚴重錯誤。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就會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于被動地位;同樣,不正確地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狀況和性質,也就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
第二,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科學概念。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揭示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規定為“社會基本矛盾”,并認為這種基本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他曾經指出:將來全世界的帝國主義打倒了,階級消滅了……那個時候還有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表明“社會基本矛盾”適用于一切社會(自然包括共產主義社會在內),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
第三,指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特點是既相適應又相矛盾;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不是進行社會革命,而是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這些論斷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不斷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哲學依據。
對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創新,一方面為我們指明了一切社會的矛盾運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形態,從而有助于我們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則使我們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運動狀況和特點,更好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質和特殊規律,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了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課題最早、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上的探索和回答。
(四)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即提出了“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滿足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盡可能地增加生產的總量。列寧也指出: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同志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早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告誡全黨: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不能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站不住腳,我們就會失敗口j。新中國成立后,他的這一思想更加明確。1957年2月,針對我國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情況,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更加鮮明地指出: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并且號召:全國各族人民要團結起來,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
大力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二者相互聯系;它們是對“搞社會主義到底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的不同層面的回答。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始終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這也是黨執政為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亦即國計要為民生。曾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的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即導彈和面包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我們一方面要積累資金,發展我們的生產事業;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搞好消費,改善人民生活;顧此失彼就會釀成大禍。盡管在后來的實踐中,并沒有把他的關于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堅持貫徹下去,在處理二者關系問題上還做得不夠完善,但我們不能否定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思想成就。
(五)關于對待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即突破了商品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藩籬,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實行商品交換的必要性,主張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
中國社會是從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走向社會主義的。這一特殊的歷史前提使得社會主義在中國“開始容易、繼續困難”。因為我們面臨著兩個現實的問題:一是沒有現成的建設理論作指導,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二是沒有與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相抗衡的物質基礎。這種現實社會主義在生產力水平和物質基礎上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可能站在資本主義的“肩膀上”而立即顯得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優越;相反,在相當長時間內,至少在經濟上,社會主義還要矮于發達資本主義這個“巨人”。由于中國相對落后的現實社會主義與世界先進的、仍有潛力的資本主義同時存在;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中就面臨著一個如何對待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問題。
在對待商品經濟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寶貴的思想。
首先,提出商品經濟本身不構成社會生產方式,而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相聯系。同志反復強調,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總是和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的,要看它與什么經濟相聯系;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
其次,分析了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根本原因。認為:只要存在兩種不同的所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極其必要、極其有用;社會主義社會不僅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且還有個體所有制等經濟成分,這是不能取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根本原因。
第三,強調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實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才能正常進行城鄉經濟交流,才能鞏固工農聯盟,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他說,通過商品交換,既可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又可以等價交換物資,滿足公社生產上和社員生活上日益增長的需要。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商品經濟觀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一是商品生產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在各個不同的社會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非資本主義的特產;二是商品生產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在強調重視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同時,還肯定了價值規律的客觀存在及其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他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深刻指出,在我國,還存在商品生產,價值規律還起作用。1959年3月他又進一步強調,價值規律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法則,它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在對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上,提出了“消滅了資本主義,又可以搞一些資本主義”的重要思想。1956年12月他在天津約見民建、工商聯負責人的談話中闡明他的重要觀點:現在國營、合營經濟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私人可以開工廠,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開私營大廠,定個協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沒收,可以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一些資本主義。他把這稱之為“新經濟政策”。在看來,允許一部分私人資本主義再搞,讓它存在和發展,仍有積極的和進步的作用。它可以滿足人民的部分生活的需要,可以把資本主義閑散的資金和定息利用起來,用于社會主義生產建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可以吸引華僑回國投資,既可以解決資金短缺和外匯短缺,又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時,由于少數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還可以對社會主義工商業起一個促進和競爭的作用,以利于社會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肯定了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還需要私營經濟的存在,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中所有制結構問題的重要突破。
資本主義的發展早已把世界聯成一體,國家的進步、民族的振興都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也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有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獲得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為此,不僅強調了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更提出了“向外國學習”,尤其是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主張,并且系統闡述了為什么要向外國學習?學習外國什么?怎樣學習等一系列問題。他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不然它為什么能夠存在?為什么能發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有人以為社會主義就了不起,一點缺點也沒有了,哪有這個事…?因此,向他人學習就是取他國之長,補本國之短,以此來推動本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學習別人什么呢?他還認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有益的東西,我們都要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東西,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些都應當好好地學,以利于我們的工作。但強調,學習外國的東西,尤其是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必須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引進和創新結合起來;堅決反對教條主義的態度,反對照搬照抄甚至“全盤西化”的做法。的“向外國學習”的主張為中國叩開世界大門、走向世界創造了思想條件,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政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
探索也是一種開拓。因此,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誤,尤其是面對嶄新的事業,面對從未有人走過的路,探索出現失誤是可以料想的,而且任何杰出的歷史人物的思想和實踐不能不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應該看到,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不長,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時間更短,要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和我國的基本國情獲得全面的、正確的認識不能不經過艱苦的探索,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曾在《十年總結》一文中說過: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個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們要以第二個十年時間去調查它、去研究它,從其中找出它固有的規律,以便利用這些規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J。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程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貢獻往往與失誤相互交織或交替出現。他提出了許多有重要理論價值的思想觀點,有的還不夠成熟,有的處于萌芽狀態,有的未能付諸實踐,有的沒能堅持下去。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當實事求是地肯定在探索中提出的許多真知灼見和獲得的規律性認識,確實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也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一)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正確與否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表明:我們什么時候獲得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我們就能找到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方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順利發展;否則,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正如所指出的:革命事業是不容易的,是科學,經濟建設也是科學。說經濟建設也是科學,就是要求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去認識其規律性,遵循規律,依照規律辦事。如果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不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或者違背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我們就會碰釘子,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二)學習和實踐是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有效途經
深深地懂得,能否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社會主義事業十分重要,而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有效途徑就是學習和實踐。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會上強調:社會主義建設對于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讀書,尤其是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學習的主要形式,是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間接方法。新中國成立后,多次號召全黨認真讀書,并且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領導和指導全黨讀書的過程中,進一步獲得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方法論,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因此,當時全黨閱讀馬列著作的過程,實質就是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馬克思主義化兩者相結合的過程。現在,我們提出建設學習型政府和學習型政黨就是為了提高我們黨認識社會主義規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能力需要。
此外,調查研究的實踐是把握客觀規律的直接方法。認為,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進行研究,而且必須經過勝利和失敗的必較。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并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律。這就是說,通過實踐,從我們自己走過的道路、積累的經驗和經歷的挫折教訓中學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社會主義建設中固有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規律,才能制定合乎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三)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永無止境、需要不斷創新的過程“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教條地規定未來,只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了新世界。他們堅決反對人們對其理論的“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要求人們把它當作對未來社會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永遠是不完全的,需要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加深對規律的認識;特別是當客觀情況發生變化以后,要注意對新問題、新規律的研究和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亦是如此。我們不僅需要探索和研究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也需要探索和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特殊規律。正如所說過的: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用《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就是說,如果我們還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成結論上,不結合新的情況進行理論創新,是無法建設好社會主義的。因此,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把“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作為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們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不斷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科學總結,才能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由“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
[摘要]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便利用規律來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者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這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方針、社會主義的歷史定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和根本目的、如何對待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有時代價值的思想觀點,這些成就為鄧小平理論的創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也給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商品經濟
- 上一篇: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分析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