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理論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3 04:59:00
導語:新民主主義理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論思維結構的整體性
什么是整體性思維呢?傳統的整體性思維是中國古代辯證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從不同方面對整體問題給予深入的思考并賦予高于事物本身的整體性。在構建革命理論時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克服了其內在的局限性,走實踐經驗與辯證邏輯相統一之路,有理有據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一)為中國社會定性
正確認識國情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中心環節,是創建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理論的前提。然而,國情是一個范圍很廣的概念,包括社會歷史、文化、地理、人口、階級結構、社會性質、社會矛盾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一個是最核心最本質的因素呢?哪一個是制定理論最基本的依據呢?對此有著明確的看法:“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以及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正是憑借“一進門就抓住事情的實質,這一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牢牢地抓住了國情中的本質屬性,從剖析社會性質人手,科學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矛盾、革命任務,為進一步分析革命的任務和性質作了理論準備。
(二)為中國革命定性
“既然中國社會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既然中國革命的敵人主要的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既然中國革命的任務是為了推翻這兩個主要敵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而推翻這兩個敵人的革命,有時還有資產階級參加,即使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而成了革命的敵人,革命的鋒芒也不是向著一般的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而是向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既然如此,所以,現階段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從中國社會的性質談起,得出中國革命的性質,在思維邏輯結構上則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又接著指出:“這種革命不再是舊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從而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來領導。
(三)正確地解決了革命的敵友問題
明確了革命的原因及領導者,下一步就要找到革命的力量、革命的盟友。“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做一個大概的分析。”通過類比和比較分析后,得出了他的結論:“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在思維上似乎很明確地構建出理論的整體性,只不過還需要回答革命走哪一條路?怎么走?
(四)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由以上分析得出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不平衡性原理,逐漸在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要成功,就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反動勢力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迫切要求掙斷封建鎖鏈的革命主力軍——農民卻絕大多數又集中在農村,從這一客觀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了一條通過武裝斗爭,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后奪取城市,解放全中國的革命道路。那么,革命后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呢?
(五)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
由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因而其前途決不可能是資本主義的共和國,而只能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因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這個結論的得出則是必然的結果。
二、理論內容的創造性
新民主主義理論思維的最大特點是理論思維內容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是與常規性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特別強調對思維內容的求新、求異上,是建立在辯證思維基礎上的、以實踐為基石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是一種無定性的、無約束的、開放式的思維。相對于中國革命而言,那就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東方農業大國,中國共產黨如何搞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馬列原著中是不會找到現成的答案的。可是,在早期的中共黨內卻流行著一股教條主義的思維方式——把馬列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的錯誤思維,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正是在同它們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
眾所周知,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共黨內,盛行著一股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教條主義作風。他們唯上,唯書,不唯實。一切從馬列書本知識、共產國際的指示出發,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來指導中國革命,造成了中共早期命運多舛的歷程。可以說,與同時代的革命者不計其數,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同時代革命者中的杰出代表,帶領中共走出泥潭、走向勝利,與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創造性地提出中國新型的民主革命的偉大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密切相關。從小生活在農村,廣闊的農村實踐教會了他具有農民般的思維方法:重實際、重經驗,這使他不迷信權威,不抄本本,不搞教條,堅持從實際出發,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實現這一主題的特殊道路,牢牢地抓住爭取民族獨立的當務之急,采用非常規的、獨特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正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人民依靠共產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三大法寶,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解決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說,沒有及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國的革命就會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三、思維手段的多樣性
在新民主主義創立的過程中,廣泛地應用了經驗性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相統一的思維手段,通過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橫向與縱向的比較等方法,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科學地建構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什么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呢?就是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的統一。歷史的方法就是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尋找出其本質的規律。它的作用是幫助人們了解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和細節,使人們對客觀歷史事物有一個生動、具體的印象,從中分析出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個方法偏重于歷史經驗的總結,有其固有的內在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式地前進,如果必須處處跟隨著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所以歷史的方法必須要有邏輯的方法作補充。所謂邏輯的方法,就是既要以歷史發展過程為依據,又要撇開那些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因素與偏差,抓住歷史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線索和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的、理論的概括,把歷史過程的本質和規律用邏輯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研究成果帶有很強的哲理性。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研究中,綜合運用了這一思維方法。比如,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主要從歷史的角度論證了帝國主義列強采用“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然后運用邏輯的方法,精辟地概括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并進而得出結論:“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在革命理論的研究中,將歷史與邏輯的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在其經典論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橫向與縱向對比的統一
所謂橫向分析就是指社會的、階級的研究。它偏重于對社會的橫截面的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的方法,根據各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分析出他們對革命的態度和立場,從而論證了革命的對象、任務和動力。對于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首先把中國社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了若干階級,每個階級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為若干不同的階級,依次論證。從宏觀到微觀步步深入下去。使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把錯綜復雜的中國社會關系分析得一目了然,為制定革命的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謂縱向分析就是指過程的、歷史的研究。它偏重于對社會的豎截面的分析。堅持革命的發展階段論,認為事物發展的過程是由許多階段構成的,要區別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區分的依據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例如,在分析中國革命的階段特點時,他從中國近代革命的歷程分析把革命分為“舊范疇的三民主義”和“新范疇的三民主義”兩個歷史時代,并指出了它們的區別與聯系。接著,又著重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與聯系。他指出:“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正是認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才避免了或“左”或“右”的錯誤,領導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三)廣泛地運用比較分析的思維方法
比較分析法就是在事物中取其異同以辨其特性的方法。它是一種融于經驗性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的一種綜合思維方式。指出:“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質的區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比較性思維要求特別留意現象,因為對共性與個性現象的關注必然導致思維中想象之閥的打開。一般來說,因為想象總是在已有的經驗之間流淌和跳躍,所以對現象的關注越是充分,則想象越是豐富,越是有助于思維過程從現象到本質的發展。正因為如此,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研究中,廣泛地使用了比較分析法。
比如,在分析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時指出:在資本主義各國內部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外部沒有民族壓迫。而“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邊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進人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從中外國情的差異分析得出這個結論是值得信服的。
總之,在使用這一方法對國情、階級關系、革命過程和革命理論進行了廣泛的比較分析,依據經驗與邏輯的統一,得出了很具說服力的結論,夯實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礎。
[摘要]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思想的核心內容,在進行理論思維過程中從思維結構的整體性、思維內容的創新性和思維手段的多樣性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展開,從而在經驗與邏輯的統一上成功地建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理論;思維結構;思維方式
- 上一篇:思想發展論文
- 下一篇:新型農民培育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