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概論教學質量論文

時間:2022-08-05 05:34:00

導語:提高思想概論教學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思想概論教學質量論文

摘要:在高校開設思想概論課程是理治理論課程教學的一項重大改革。適應這項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應在提高認識、轉換角色,學習原著、提高理論水平,改進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

關鍵詞:思想課程教學改革

按教育部關于“兩課”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開設思想概論課程。為使其很好地與原中國革命史課程銜接,我們在教學內容及教師角色轉換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認識教改的必要性,自覺、主動地適應角色轉換

課程由中國革命史改為思想概論,既有教材、教學體系的不適應,又有教師角色轉換上的不適應。為克服這些不適應,只有對教育部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才能自覺地、主動地實現角色的轉換,由不適應到適應。

(一)開設思想概論課程是對中國革命史教學內容的根本性變革

當代大學生通過中學階段比較系統的歷史課程學習,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有了大體的了解。原中國革命史課程雖然與中學教學側重點不同、層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反復,且理論系統性不強,給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帶來許多不便。我們在1994年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探索,形成了“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全面實施專題化教學方案”的專題化教學新體系,增加了中國革命史教學的針對性、啟發性、說服力和戰斗力。此項教改曾獲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獎,受到歷屆學生的好評。但是,由于中國革命史教學內容框架的限制,一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與中學教學內容的反復問題,二則不能充分發揮該課程的理論功能。學生對中國革命史尤其是思想理論仍缺乏深刻的認識,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應用這些立場、觀點、方法獨立地解決問題,限制了“兩課”教育的政治功效。思想概論課從目標、內容及結構上與中學的中國近現代史區分開來,系統地講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理論和規律,以及思想的精髓,能培養學生應用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真正做到“小學講故事,中學講史實,大學講理論”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開設思想概論課是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是現實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鄧小平理論課程開設以來,高校理論課的教學理論體系已經發生變化,如不開設思想概論課,從理論體系上看,缺乏理論的延續性、系統性,也無法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程的協調統一及淵源銜接關系,使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處于斷線狀態。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在當代政治生活中“堅持鄧小平理論,便是堅持了馬列主義、思想。”什么是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報告,如何堅定不移地堅持鄧小平理論,當代大學生對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閱讀書籍的偏頗性,大學生中還存在著對以及思想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思想淵源,.只有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鄧小平理論,堅持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三)開設忍想概論課是素質教育的必備內容

總書記提出,素質教育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思想教育,一個是科學文化教育??创枷胝谓逃獜膰揖C合國力(經濟實力、國際實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識經濟時代,增加經濟實力,國際實力需要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增強民族凝聚力需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缺乏這些內容的教育,但由于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滯后等原因,學生在通過小學、中學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著對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視的狀況,說明當代一些大學生并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并沒有牢固地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概論課代替中國革命史課正是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思想的產生是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這本身就體現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學生在沿著思想理論形成的學習過程中能深刻地感悟到這一點,同時思想的精髓便是貫穿思想主要內容的立場、觀點、方法,這無疑給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武器,加上有關方法論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闡述,必將對學生掌握理論,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從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提高辨別能力,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把握素質教育的靈魂。

二、要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保證課程教學質量

思想概論和中國革命史相比,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沒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很難在教學中“深人淺出”。在我校從事中國革命史教學的教師中,有來自歷史系畢業的教師,由于學科的限制,很難脫離歷史思維的模式;在加上中國革命史教學為了避免與中學教學的反復,引發學生的興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偏重歷史知識的闡述,忽略理論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師本身缺乏理論功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缺乏學習理論的動力,不樂于理論鉆研,存在理論修養不足的狀況。針對這些不足,我們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讀體現思想主要內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師認真閱讀《選集》、《鄧小平文集》,以及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原著。講述中國革命史課程雖然涉及思想的主要內容,但畢竟不系統,理解也比較膚淺,通過對思想代表作的閱讀、鉆研,熟練地掌握思想主要內容,從而把握思想理論發展的邏輯性,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

(二)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和鄧小平理論的有關論述

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要上好思想概論課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這不僅需要透徹地理解思想的主要內容,更需要從一脈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思想的理論來源及思想的新發展。只有在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的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把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承前啟后性,才能在教學中講透三者是一脈相承的,從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思想的現實意義。

(三)認真研究黨的有關歷史文件

包括自黨建立以來黨的歷屆代表大會的決議案,尤其是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鄧小平《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在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等。

(四)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從事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

思想概論課教研室青年教師較多,由于青年教師理論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老教師歷經“”、改革開放時期,由時代到鄧小平時代,經歷豐富,理論功底較深,科研教學能力較強。只有發揮集體的

力量,才能在短期內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認識,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我們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理論分析、探討,優化教學思路,從而保證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適應教學內容的變化,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理論聯系實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大學生一方面對政治理論課興趣不濃,另一方面從內心深處渴望理論的指導。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量社會問題的產生使喜歡思考的大學生充滿疑惑,渴望尋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卻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學生的思想實際,了解他們思想中的難點、熱點,理論聯系實際,能用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解決困擾他們的思想問題,必將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理論的動力,有動力才能引導學生對理論的深人學習。

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在談到教學方法時曾指出:在教學方法上“教員要依據學生的情況來講課。教員不依據學生要求學什么東西,全憑自己教,這個法是不行的。教員也要跟學生學,不能光教學生?,F在我看要有一個制度,叫做三七開。就是教員先向學生學七分,了解學生的歷史、個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學生?!痹谶@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學生,其中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論課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說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為此,我們在教學前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思想中的熱點、難點,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歸納出來,使教學具有針對性,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功能。由于課堂內容的講授能涉及學生關心的熱點,自然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以理論邏輯結構為經,史實為緯,精心組織教學

理論來自于實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思想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是思想得以中國化的土壤。這決定了思想概論課與中國革命史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思想概論偏重理論,中國革命史偏重史實,如何處理兩者關系,為了真實反映思想的實踐性,我們認為應以理論內容本身的要求為主,史實為輔。如講授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靈魂,都要以理論發展的邏輯結構為經,以若干史實為緯,既突出理論結構的邏輯性,又突出思想理論的實踐性,但要注意史實材料的引用是為了服從理論的講述而不能沖淡理論的主題。

(三)突出理論的一脈相承性,注重與鄧小平理論課的街接

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應用、發展,鄧小平理論是對思想的繼承、發展,思想、鄧小平理論同源于馬列主義。這是“兩課”體系設置的一條主線,也是思想概論課應該突出的內容口.如何突出,必須在有關章節中闡明他的一脈相承,如講統一戰線,既要講馬列主義的有關論述,又要講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如何發展這一理論。為此,我們在備課中特別注意馬列主義的有關論述以及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相同點、不同點,尤其是鄧小平理論對思想的新發展。這樣做一則體現兩個理論體系的一脈相承,二則為鄧小平理論課的開設打好基礎。公務員之家:

(四)認真組織學生學原著,精心組織課堂討論

曾經說過,大學的教學要師生一起研究,一起商量,主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課堂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的極好方式。要讓學生對討論的主題感興趣,一定要通過調查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命題,或者由學生自主選題。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選編一部分思想的代表著作讓學生自學,并要求學生結合討論的主題寫小論文,作為平時的成績進行考核。討論課要求學生脫稿上臺發言,凡上臺發言的學生都以一次成績優秀進人平時考核。這種作法既不增加大學生的工作量又不占用學生過多的學習時間。學生在閱讀思想原著的同時,對思想有了更感性的認識,通過與偉人的直接對話,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內涵,加深對思想的認識。要求學生脫稿發言,對大一的學生確實是一次考驗,既鍛煉了學生的勇氣,又體現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對學生成績的評定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討論課的成功與教師的精心組織分不開,教師要積極引導,及時解答,對不能解答的如實承認,這種實事求是的教學作風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經過一輪的思想概論課程的教學,由于我們主觀上重視中國革命史向思想概論課程的轉換,精心準備,群策群力,從總體上看,教學效果是好的,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思想認識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正如學生所說:“沒有實事求是,沒有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結合,沒有思想的指導,就不會有新中國,也不會有鄧小平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薄皩W完了思想概論,我的思想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不僅為更好地學習鄧小平理論打好了基礎,還將勢必影響到我的一全?!?/p>